宋襄公之仁,论宋襄公之仁是否迂腐?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641

论宋襄公之仁是否迂腐?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如果将礼义用到君子身上,会使君子之风发扬光大,但如果象宋襄公用错地方,自会自取其辱,不但误国,也害了自己,成为后世笑柄。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是怎么回事?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的详情如下:

宋襄公是个资质平平的人,宋国的实力也不强大,可是成为霸主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公子昭来投奔他,他认为是个可利用的机会,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大部分诸侯一见是宋襄公出面号召,没几个人理会,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来了。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釉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边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为齐孝公复位出了力,自认为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取得楚国、齐国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季,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他事先末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秋季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时间定在当年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心里却不痛快。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字。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在开会时,宋襄公首先说:"诸侯都来了,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楚成王说:"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嚣主是谁来担任扩宋襄公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话音刚落,楚成王便说: "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罢并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说:"你说我这个正是假的,你把我请来干什么?”宋襄公再想争辩,只觅楚国大臣成得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铠甲,手举一面小红旗,只一挥动,那些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胸兵士。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把他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后来,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后来。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应来救援郑国。

楚成王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 "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儿处受伤。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等他出来逃命,宋军已早逃散,粮草。兵车金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 "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

宋襄公虽然口口声声按 "仁义"办事,但他在会盟诸侯时当不成盟主而破口大骂时,还记得 "仁义"二字吗?

论宋襄公之仁是否迂腐?

宋襄公和楚国在涿谷打战,宋军已摆好阵势,楚军还在渡河,宋国右司马购强对宋襄公说:「楚军多,宋军少,请趁楚军还在渡河未排好阵势 时进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宋襄公:「我听说:君子不加害受伤的人,不掳白发老者,不向未摆好阵势的军队挑战。如今楚军还未渡完河,就出击他们,这有伤道义,还是等楚军渡完河,再击鼓进攻吧。」 购强:「君王这麼做,简直是不爱惜宋国百姓,自己的心腹不能保全,只顾及一 个道义而已」 宋襄公:「住口!你再不回队伍去,我就按军法处罚你。」 宋襄公:「楚军已摆好阵势,击鼓进攻吧。」 结果宋军大败,襄公伤了大腿,三天後就死了。 韩非子:「宋襄公不评估自己的条件,而一味的企慕行仁义,不知道权宜变通,结果惹来了祸害。」 回韩非子目录

宋襄公对敌人的仁义之举,究竟是该盛赞,还是嘲笑呢?

宋襄公的翩翩君子之风深受齐桓王的赏识。宋襄公所坚持的“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理”。其实是他们坚持的贵族礼仪。维护作为贵族的尊严,合乎礼义,顺乎我心。这就是宋襄公说的,如果靠不仁取得了胜利,那就不叫胜利了。

齐恒公老时,诸位公子争执许久,齐恒公将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希望待齐国内乱平定之后,宋襄公能帮助公子昭取得皇位。而宋襄公果然不负所望。这件事使宋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不少。影响力也增高了不少。为宋襄公进入“春秋霸主”排名奠定了基础。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但非长子。王位本来非他莫属,他居然要让贤给庶出的哥哥目夷。王位这种东西从来都是被争的你死我活,主动谦让者实在是世间罕有。所以哥哥太感动了,认为宋襄公比自己更“仁义”,更适合做宋国国君,这下宋襄公才勉强答应的。

宋朝是殷商后裔之封地,受周天子赐予的公爵之位。别看他们地盘儿不大。活力不强,但实属前朝正宗血统,三个“公爵国”之一。那些比他强大的国家。如齐国是“伯爵”,然而楚国是“子爵”。爵位比宋国低很多。所以,宋国国君从骨子到行为都体现着贵族精神。尼采曾经说过,贵族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自尊的精神。这种自尊是对自己尊严的维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所以立身处世中要讲原则,用规矩,时时处处符合礼节。

宋襄公假仁矢众这扁文章讲了什么

本文取材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宋襄公假仁失众 齐姜氏乘醉遣夫”。

讲的是宋襄公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却置将士生死不顾,对敌人假仁假义,最后惨败覆没全军的故事。

下面介绍这个历史故事:

齐桓公一死,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斗得不亦乐乎。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齐国因内乱而衰,彻底丧失霸主地位。

  霸主一弱,诸侯想动。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伐齐,并扶持公子昭为齐国君。此举受到诸侯称赞,宋国地位自然提高,宋襄公有点飘了,山中有病虎,猛猴想称王。宋襄公梦想图霸中原,自己也来过过霸主瘾。

  但想法一出,遭到楚国反对。宋襄公的霸主瘾比鸦片瘾还难忍耐了,他决心来个下马威,先教训教训楚国。

  猛猴遇猛猴,必得死一只。宋楚争霸,一触即发。宋襄公心急火燎,发动泓水之战。

  战斗立刻打起来了。一开始,宋军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有利态势。

  这时,楚军正渡河而来,但还没全部渡过河。如果这时出击,楚军必败无疑。司马子鱼赶紧向宋襄公请示:“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

  宋襄公看了看,说,不行,还打不得。

  子鱼遵命,只好眼睁睁看着放敌人过河而来。等楚军过了河,还没没排成列,子鱼又心急火燎,建言攻打。宋襄公说,还不行,继续等。

  子鱼遵命,又眼睁睁看着等楚军排成列。子鱼想这下应该可以打了吧,马上又去请示攻击。宋襄公说,可以了,你指挥打。

  两军一开打,没想到楚军非常强势,宋军根本不是对手,子鱼大败,所谓兵败如山倒,宋襄公跟着败军一起逃跑,一路遭遇刺杀,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

  落荒逃回国去后,没一个人不低头丧气,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理由是,如果按子鱼的打法,胜利如探囊取物,宋襄公两次制止,摆明是将成功送给楚军,将失败留给自己呀。

  宋襄公说:“这怪不得我啊,你们想想看,品德高尚的人,不能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头发有黑白两色的敌人(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也绝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这一番话,让今天的军事家听了只会目瞪口呆。但当时他的部下,多数都觉得还有道理,也就不再埋怨。但失败终归是失败,败军之王,难以存世。襄公重伤,不久死去。

针对宋襄公所言的“君子之战”,就是他所谓“仁”,谈谈看法(600字左右)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与敌交战,对手正在渡河不战,对手刚渡过河立足未稳不战,对手阵势未排好不战。此三不战堪称是君子之战的典范。从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是爱人,而宋襄公的所谓君子之战,就是道貌岸然的假仁义,只要是有战争存在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爱人,爱人就不要发动战争!真正做到孟子在礼运大同篇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真正的仁之体现!爱民就要教化民心,战争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只能增加人民的苦难!

论宋襄公之仁是否迂腐?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如果将礼义用到君子身上,会使君子之风发扬光大,但如果象宋襄公用错地方,自会自取其辱,不但误国,也害了自己,成为后世笑柄。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宋襄公究竟是仁义,还是愚蠢,为什么会说他被误解了千年?

宋襄公其实还是一个比较仁义的人,之前的人说他是因为愚蠢才会败给当时的楚国,所以被很多人嘲笑,之所以被误解是因为宋襄公在与楚国的交战中,即便楚国兵强马壮,他仍旧依然在阵前讲着一些什么古板的规矩:宋国的战士不能够再伤害那些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主动去攻击没有防备的敌人等…也正因为他这些规矩,从而导致了自己国家的战败,所以大家才会说他是一个愚蠢之人,还被嘲笑了两千多年。

但如果从历史记载来看,其实宋襄公真的是一个很仁义的人,当宋襄公还不是宋国的国君之时,他曾经主动提出要将皇位让给他庶出的哥哥,但他的哥哥觉得相比于自己,宋襄公更加有仁义,更加适合做宋国的皇帝,所以才没有接受宋襄公的安排,而宋襄公见哥哥真的无意于王位,这才同意成为宋国的国君,要知道,如果他不是真的仁义,在巨大权力的面前怎么会将到手的皇位拱手让人。

宋国与楚国进行的那场战斗,宋国的国主宋襄公因为遵循礼仪,所以在战斗方面处处受到束缚,反观楚国,则是一个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而取得胜利的蛮夷之国,所以他们两个并不能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在进行战斗之中时,楚国没有条条框框,打起战来自然略胜一筹。虽然说最终宋襄公败下阵来,但也能看出宋襄公还是真的仁义。

标签: 迂腐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