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乐的例子,苦中作乐中国古代名人事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054

苦中作乐中国古代名人事例

  李白、苏轼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文人,分属于唐、宋两个文学繁盛的历史时期。他们在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所创作的诗歌篇章,往往与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契合,以文学的意境和形象来诠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阅读他们的诗篇,可以看到他们人生境界上的差异,以及面对不同人生境遇时的不同心态,让人颇感触动,备受启发。

  志向高度决定着人生境界的高下,从李白与苏轼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志向所在,并由此感受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先来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夜郎的途中,在白帝城忽然接到赦免的消息而乘轻舟返回,路过江陵时有感而作的。遭贬是李白的人生境遇,他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潮中,但他仍能满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志与信心,是很不容易的。探究李白一生:少长于四川,5岁学六甲(奇门遁甲),10岁观百家……一生以成就帝王之师为目标,抱负很大。因此,他由政治被贬而得到的挫败感也相对更大。他40岁进长安见唐玄宗时,以为自己满腹经纶,肯定能够得到皇帝适当的安排,却奈何鲲鹏之志难以施展,只能仰天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行路难三首·其二》),这是一种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感慨;不过他仍自视甚高,用杜甫的诗句来说,即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因此,晚年的李白尽管屡遭贬谪,但他所写的诗篇中,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志气昂扬,他不坠青云之志;尽管在人生的低潮时期,也不放弃理想,身被放逐,却不曾放逐自我的气节和心智。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气,“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自信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的霸气,在李白身上得到了混融的体现,他以诗酒做伴、山水为友,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因此不愧得“诗仙”的称号。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动态发展的。自李白始,经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再一直发展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到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为人行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苏轼不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发展体现出了此前少有的全面性。苏轼在人生境界上不似唐朝李白那般偏执,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以顺应自然为主。这一点在苏轼与和尚佛印的对话中有明显表现,在他自己的诗作中也有体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在事业达到巅峰后跌入低谷,44岁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黄州,人生发生重大转折;“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经历了这样3次贬迁,可谓境遇悲惨。但这也始终没有摧毁他的意志,苏轼通过自我调整,在苦中作乐,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在人生困顿的时候,苏轼仍运行自然、挥洒自如,真正体现出一代儒者的风范。苏轼早已看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中秋》)的道理,因此在贬途中仍能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定风波·赞柔奴》)的感慨,这种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人生境界让人可感可慷、可赞可叹也。苏轼将宋儒“动亦定,静亦定”(《近思录·为学大要》)的修养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无疑,苏轼应属其中的“天地之境”,与天地、自然合一。

  总之,从唐到宋的历史纵向上总体把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可以发现:唐代重视功业和名气,而不太关注道德层面修养;发展到宋代,文人开始以功业以及心性修养二者并重。唐与宋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社会责任与独立人格并存,才是知识分子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永远是健全人生的保障。不论身陷囹圄,还是处于顺境,都要活出自己的尊严,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值得我们今天反复思考的主题。

关于苦中作乐的小故事200字左右。标题也行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侯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后来苏秦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发愤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目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读书苦中作乐的名人例子

《论语》: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所谓颜回,就是苦中作乐的典范!

举出一些如何在学习时苦中作乐的方法或例子,不要名人的例子,身边的就好,在线等。。。。速度

一,学习有笑点

努力找教材里的笑点……

例:脊髓的白质分为三部分,前边的叫前索,后边的叫后索,旁边的叫厕所(侧索)。

努力找老师讲课的笑点……

例:老师:我们来求一下近视和。甲:我们来求远视和。乙:求一下散光和。甲:白内障。乙:青光眼。甲:玻璃体浑浊。(其实老师说的是近似和)

有笑点就记下来是个好习惯啊……没事翻一下笑点记录本,笑得不行时能顺手记住好多知识点。

二,好玩的教材

教材上很多东西拟人化和萌化之后都是很好玩的……

例:我同学曾经指着一张分子式说,这张长得像正在呕吐的蚂蚁。(请搜索doggycene)

另外各种化学反应仔细想一下都比较萌。每个反应都是一个或悲伤或郁闷或欢乐的故事。

改编教材也很好玩啊。。。看看教材哪些是可以打乱重组的。。有画画的本事的话可以画漫画版的教材。。

考证教材的引文也是很有意思的。。引文出亮点。

三,好玩的笔记

把笔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整理时加上吐槽。。(于是最后复习时通常以看吐槽为主了ORZ)还可以加配图。。

曾经本人很喜欢一种方式就是纸面分两半,一半记课内的,一半记跟这一节有关的课外的。。。

上大学后就变成了一半记正经的一半记走神时想到的。。。。然后变成了一边记笔记一边画画……然后笔记就变成速写本了。。。

还有用各种不同字体记笔记啦,左手抄笔记啦,等等。把笔记当成自己产出的艺术品,绝对是好玩的事。

四,好玩的错题本。

有的时候题可以错得很经典又很离谱……仔仔细细地把这种心理过程分析一遍记录下来,然后会发现。。。。。越分析越搞笑。比如本人某次错题是得数错了一点点,整理的时候发现中间错了无数步,最后得出了一个和结果很像的数……

五,好玩的老师。和好玩的作业。和好玩的同学。

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曾经遇到了一个生物老师,大家都喜欢问问题。

老师:双子叶植物一般种子是两瓣的,比如大豆。单子叶植物种子一般只有一瓣,比如玉米(高中生物,勿吐槽知识不准)。同学举手:老师,那核桃呢?

六,关键在于有能搞笑的心。

和同学一起攒笑点是高中很欢乐的时候。真是苦中作乐了,有什么段子都仔细记下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本子陪我们笑完了整个高中。。关于本子本身还有笑话。

某天A看本子,看得一直捶桌子。A对同桌说:哈哈哈哈……这本子太好笑了。同桌很淡定:你把本子拿倒了。

有哪些苦中作乐的名人

李白:请参照《青年文摘·彩版(创刊号)》之《淘汰李白》,我觉得写得挺好的。

苏轼:请参照《警示通言》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怀才不遇的人很多啦,像凡高啊,生前没卖出过一张画,死后就出名了;贝多芬生前过得也很苦,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如意;米开朗其罗,一生最多的时间浪费在了非是自己最喜爱的艺术创作上,但有不朽巨作传世;柳永,情场得意,仁途失意;张先,会写词,不会作官……

怀才不遇要看情况,不是说一方面做得很好的人,任何方面都作得很好,当然,我个人觉得李白还是不要当官的好,他也不怎么会当官,是,他会多国语言,也能结交朋友,但还是不适合官场;苏轼呢,我就觉得很可惜,我个人觉得他是通才,虽然因为得罪权贵和不肯委屈自己老是被外放,但颇能自得其乐,当然也是苦中作乐,但相较于李白,豁达多了,字也写得漂亮,《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哎,虽然老是被调来调去,但亦颇有政绩,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就是他修的,以前有个短篇《衣冠伟人治水魔》说的就是这件事,我觉得他挺可怜的,新党推行新政,他看出弊端,勇于提出不同意见,于是被排除在新党之外,老党上台,把新党的新政又全部推翻,他又看出不妥,提出自己的意见,又不能见容于老党,而且王安石被革职以后,他的门生故旧,怕被牵连,基本上都不怎么跟他联络,苏轼却能不记旧恨,相交如常。

老兄,还有我.

关于工作中苦中作乐的例子

在军队当军士兵都很辛苦,苦闷.他们通常都喜爱唱歌.唱歌他们也很开心,苦中做乐.

在打仗很多士兵不幸做了俘虏,在牢中受苦,但他们会苦中做乐,老人,青年写对联,唱歌振国家.毫不理敌人大骂在,<<红岩>>一书有记载好有趣的诗歌做乐.

有关苏轼乐观的事例及诗句

  举一些诗句为例吧: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