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妈妈姓什么,张飞的妈妈姓什么?打一脑筋急转弯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93

在整部《三国志演义》小说当中,魏、蜀、吴三方的领袖人物,真正能够和曹操相媲美的是刘备。所以,人们说曹操是“心口如一之小人”,如果要找一个对仗的句子,我想说刘备是“心口不一的君子”。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从道德本性来看,刘备“德胜于才”,是古人称道的“君子”,老百姓说的“好人”;而曹操“才胜于德”,是古人贬斥的“小人”,老百姓说的“坏人”。另一方面从个人性格来看,刘备的突出特点就是“心口不一”,他说的和想的不一样,做的又和说的、想的不一样,我们看他就像雾里看花,很难看透他的心思;曹操不同,曹操是“心口如一”的,即他说的和想的往往是一样的,他做的和他说的、想的也是一样的,我们看他,连他的五脏六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曹操不怕暴露自己,刘备生怕暴露自己,所以这两个人物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刘备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始终把曹操作为自己的对立面来看待,这成为了他自觉的行为准则。刘备入川时,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卷十二《庞统献策取西川》。这段话见于《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七《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刘备觉得,只要每个方面都和曹操对着干,这样大事就可成了。所以曹操不是刘备假想中的敌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天敌”。刘备只有时时处处与曹操相对,才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也才能显出他的真正价值。他要取得天下,要建立功勋,他就一定要跟曹操完全不一样。

展开全文

那么,为什么心口不一还能称君子?这个“心口不一的君子”究竟有哪些特点?他是如何做到与曹操不一样的?下面咱们就好好地探究他一番。

(一)高贵的血统

历来人们都说刘备是“君子”,是“明君”,是文人士大夫,甚至是老百姓所向往、所爱戴的好皇帝。在《三国志演义》中,刘备形象确实具有君子风范,他的性格基调是“宽仁厚道”,或者“仁慈宽厚”,这一点是符合历史人物的基调的。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的“宽仁厚道”,跟他的雄心大志是相辅相成的。要没有雄心大志,人们也不会称颂他的“宽仁厚道”。大家想想,一个胸无大志、庸庸碌碌的人,成天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他待人诚恳,心肠忒好,人们也不过夸他老实巴交,谁会称他“宽仁厚道”呢?

刘备从小就胸怀大志,甚至想入非非,要当皇帝。小时候,他家屋子的东南角有一棵桑树,高五丈多,长得非常茂盛,整个桑树撑开来像一个大车盖子似的。刘备跟小伙伴们一块儿在树下玩,他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他的叔叔听到这话,非常着急,立刻责备他说:“汝勿妄言,灭吾门也!”随便讲这种话,是要灭族的。

可见刘备从小就有当皇帝的志向,这是很少见的。小说把刘备的这种志向做了肯定的描写,而且还把这种肯定的描写落到实处,这就是对刘备长相的描写。刘备的长相与众不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据中国古代的相法,这是十足的帝王相。这当然是夸张性的描写。双手过膝,比例不当,有点像猿猴。而耳朵特别大,显然是有福之人,咱们看到寺庙里佛祖的塑像就是双耳垂肩的。刘备的大耳朵是他的面容上一个标志性的器官,所以落下绰号叫“大耳儿”,或者贬义的“大耳贼”。小说这么描写,就是要强调刘备天生就是帝王种子。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的众多英雄豪杰中,公开宣称想当皇帝的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是像董卓,像袁术、袁绍之类的“反面人物”。包括曹操、孙权在内,都一直没有明目张胆地公开宣称想当皇帝,顶多是心里想想,或跟自己的心腹说说而已。只有刘备与众不同,他是小说中唯一公开宣称想当皇帝的“正面人物”,作者也好、历代的读者也好,都众口一词地认可他这种想当皇帝的野心。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古人之所以会把选票投给刘备,这显然跟刘备高贵的血统有关系。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介绍说,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刘邦的这支血统,从西汉初一直绵延到东汉末,将近四百年,在刘备的身上,还能流淌着多少皇帝后裔的血液呢?尽管如此,刘备毕竟姓刘,而且是纯正的皇族宗室之刘,地地道道,如假包换。他的血统是纯正的,中国古人讲究这种血统的纯正。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的宗法观念。不管一个人为人的品质怎样,不管他的性格怎样,一旦生在帝王家,就有这种高贵的血统。为什么刘备一生颠沛流离,还有很大的号召力,还有很多人对他表示好感,愿意追随他?这和他尊贵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所以这种高贵的血统是刘备最有政治号召力的地方,无论是董卓、袁绍、袁术,还是曹操、孙权,都跟他没法比。

其实这种正统观念在三国时期并不吃香,当时盛行的是“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的观念。就是说这个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要得天下,不是看你姓什么,而是看你有没有仁德,这是第一位的。

但是三国时期的这种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起了变化。到三国故事逐渐成熟、蔚为大观的时代,即北宋以后,尤其是南宋皇室偏安东南一隅,人们对统一有一种期待,到了元朝,又成为蒙古族统治中国的特殊时代,这时,正统观念经过一班文人士大夫的鼓吹,早已逐渐渗透到下层百姓的心灵里,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这种观念融进小说中,反映了人们对帝王血统的传承有一种热切的希望,有一种政治上的热切期盼,这样就形成了小说当中对刘备的帝王血统的夸张和强调。

(二)仁义爱民

当然,老百姓认可刘备,并不仅仅因为他姓刘,是纯正的皇室血统,这还不够,还不足以使他享誉天下,不足以吸引那么多的人来拥戴他。在小说中,同样具有纯正的皇室血统的,还有刘表、刘璋等人,但是老百姓都不看好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刘邦取得天下后将近四百年,刘家的后裔成千上万,并不一定就轮到刘备当皇帝吧。那么,大家为什么就看好刘备呢?

在小说中,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蜀方之主,能够最终赢得当时的民众和后代的民众的爱戴,单凭血统纯正是不够的,还得靠他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可以是“仁”,可以是“德”,也可以是“义”,总之是一种正面的道德品质,而且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大家都能认可的一种道德品质。

张飞的妈妈姓什么,张飞的妈妈姓什么?打一脑筋急转弯

前面曾经提到,当时人们认为,天下虽然是天下人之天下,但是真正居于上位的是什么呢?“惟有德者居之”。孟子早就说过:“惟仁者宜在高位。”也就是说,讲仁讲德,是刘备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明君形象的杀手锏,也是一个好皇帝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小说中,刘备的做派有时像山大王,但他和一般山大王最大的不同,是他极力强调这种正面的道德品质,而且强调得理直气壮。之所以理直气壮,跟他的血统有关。别人强调自己的道德品质,比如曹操,强调自己忠心耿耿,可是天下原本是姓刘的天下,不管怎么强调,都会有篡权的嫌疑。刘备却坦坦荡荡。在他看来,强调这种正面的道德品质,就是强调皇家的道德品质,他把两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用一种很巧妙的办法把两者混淆在一起。

这样一来,大家在认可刘备高贵血统的同时,也认可了他宽仁尚义的品质;大家认可了刘备宽仁尚义的品质,就会认可他的高贵的血统,因为我们看不到汉献帝宽仁尚义,但是看到了刘备如何做到宽仁尚义,所以都会默认他是心目中理想的皇帝。

实际上,刘备在一生的实践中,都非常注意强化自己宽仁尚义的品质。比如“三顾茅庐”,诸葛亮最终能看好他,与他的这种声誉和口碑也有着密切联系。再如卷七《玄德新野遇徐庶》一节,写徐庶化名为单福,投靠刘备,希望能够一展宏图。因为刘备有“仁义之主”的声誉在外,但不知真假,徐庶要考验考验他。

刘备有一匹马,叫的卢马。徐庶看到这匹马,说:“此马虽有千里之能,却是妨主。”意为这匹马会妨碍主人,谁骑它,谁就要受到伤害。刘备对徐庶说起被蔡瑁追击、跃马跳檀溪的事情,徐庶说:“此乃救主,非妨主也。”于是假装劝他将这匹的卢马送给一个他讨厌的人,“待妨死了那人,方可乘之,自然无事”。刘备听了此话,非常生气,就叫侍从“点汤”。这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客人来时先不上茶,先聊会儿天,一旦谈崩了,主人就叫“点汤”,让底下的仆人上茶,也就是逐客的意思。客人一看主人让“点汤”,就知道话不投机,赶紧走人。

徐庶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刘备解释说:“汝初至此,不教吾躬行仁义,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吾故逐之。”徐庶大笑说:“吾闻使君素有仁心,未能准信,故以此言试之耳。”“耳闻不如目见”,徐庶感到刘备果然名不虚传,所以死心塌地帮助刘备。

刘备总是很明确、很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一种“仁义之主”的形象。他非常明白,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汉末群雄逐鹿的局势下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他别具心裁的政治谋略。

(三)诚信待士

刘备不仅以“大仁大义”取信天下百姓,赢得了社会上一致称道的口碑,还以“大仁大义”吸引天下英雄,得到了很多有志之士的拥戴。

刘备爱民,也爱才,他待士以诚信宽厚,肝胆相照,讲的还是“仁义”二字。比如徐庶收到母亲的信,被迫离开刘备,前往许昌。这时,孙乾劝刘备不要放徐庶归曹,以防徐庶为曹操所重用。刘备不同意,说:“使人杀其母,吾独用其子,乃不仁也;留之而不使去,以绝子母之道,乃不义也。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卷八《徐庶走荐诸葛亮》)当然,刘备的这种竭诚相待,也得到了徐庶的丰厚回报,他临走前举荐了诸葛亮,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

又如对赵云,刘备第一次见到赵云时,就“甚相爱敬,便有不舍之心”(卷二《孙坚跨江战刘表》),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到赵云前来投靠以后,刘备更是以诚相待,非常信任。

江陵大战时,赵云几次孤身冲进曹操大军之中,单骑救主的时候,张飞、糜芳都以为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只有刘备信心十足地说:“子龙与吾相从患难之时,他心如铁石,岂以富贵能摇动乎?”(卷九《长阪坡赵云救主》)果然赵云经过一场血战,救出了阿斗,为刘家保留了后代。

在刘备和赵云之间,构成了一种很和谐、很默契的道德纽带,这跟他与关羽、张飞的兄弟义气不完全一样,是一种朋友式的道德纽带。这种道德纽带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仁义”二字。赵云之所以看好刘备,就是因为他看重刘备“仁义”的道德品质。

赵云曾经明确地对刘备说:“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卷二《赵子龙磐河大战》)他认为,目前天下大乱,汉献帝已经不足于支撑汉朝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应该肩负起恢复汉朝天下的大任。“天降大任于斯人”,他要支持刘备,拥戴刘备,鼓励刘备。这是赵云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

张飞的妈妈姓什么,张飞的妈妈姓什么?打一脑筋急转弯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唯一很难挑出毛病的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一直到最后,他已是70多岁的老将了,还是对蜀汉王朝忠心耿耿。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志向,和刘备一样的志向——恢复汉朝的天下。刘备跟赵云这样的仁义之士之间,有一种道德上的交流,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正因为刘备对下属“大仁大义”,所以像诸葛亮与五虎将等一代英豪,都能和刘备终生相随,君臣间的关系犹如鱼水。诸葛亮在临终前,还手书遗表,教导后主刘禅要学习他的父亲刘备,“遵孝道于先君,布仁义于寰海”,“清心寡欲,薄己爱民”(卷二十一《孔明秋风五丈原》)。

(文章选自郭英德《读三国 说英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更多精彩内容

标签: 张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