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总司令,为何需要苏联同意?斯大林一句话搞定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798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一定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它拉开了同盟国向轴心国全面反攻的态势;如果说最能显示出盟军反攻实力的战役是哪一次?一定是诺曼底登陆战役,它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


作为解放欧洲的大规模登陆战役,盟军准备了很长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这就是人们熟悉的“霸王行动”。作为此次行动的指挥官,人们都认为是指挥过“火炬行动”、“西西里岛战役”的艾森豪威尔。然而,在盟军中却有不同意见。






罗斯福看好马歇尔,这是他该得的荣誉。

1943年8月,苏军结束了库尔斯克会战,开始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漫长战线上,向德国发起进攻。无论是从政治、军事,还是战后世界秩序和国家利益方面,都需要盟军尽早登陆法国。但在由谁担任此次战役的指挥,罗斯福更倾向于马歇尔。


首先, 大规模的战役行动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指挥。在罗斯福看来,虽然从表面上看,艾森豪威尔指挥了欧洲战区的所有战役,但是大量美军的调动、物资装备的调拨,都是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背后的努力,他的协调能力更强。






其次,马歇尔更能代表美国的利益。在西西里岛战役以及在非洲的政局中,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彻底地贯彻罗斯福的想法。为了能协调好盟军的统一行动,他有时“妥协”于丘吉尔等人的做法,罗斯福颇有微词、甚至是大失所望。


更重要的是,作为在国会中罗斯福的得力助手,马歇尔在军事上取得了各个战场上的胜利,都与他的不懈努力分不开。在盟军大反攻之际,作为总指挥将是一件载入史册的荣誉,评功而论,马歇尔是不二人选。






当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有许多,包括艾森豪威尔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在他看来,如果不是马歇尔在国内积极运作,几百万的美军不可能这么迅速、有序地奔赴各个战场,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指挥盟军反攻,可谓是实至名归。


{!-- PGC_COLUMN --}

从内心来说,艾森豪威尔双手赞成马歇尔指挥反攻欧洲的战役,但他不情愿的是,有可能与马歇尔在职务上进行对调,回国去做令人讨厌的办公室工作。其参谋班子对此有些“幸灾乐祸”,他一句“我要回,也一定带你们回去”,顿时众人禁声。






有识之士的不同意见,让罗斯福举棋不定。

关于盟军总部更换司令官的消息,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他们看来,艾森豪威尔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就是轮换也该轮到马歇尔了。然而,这么重要的岗位调整,来自盟军高层和美国上层的考虑,还是很谨慎的。


一是,来自美国军方的压力。在他们看来,陆军参谋长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他对国家的战略决策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海军金上将在内的各军种高官,都认为马歇尔对各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支配作用,无人能及。






甚至美国的一战英雄潘兴将军也反对将马歇尔调离陆军参谋部。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尤其马歇尔,更是他的得力部下,他比谁都希望其获得这个荣誉;但从国家考虑,“调离马歇尔,将是军事政策上最大的错误”。


二是,安全部门也反对。由于马歇尔在国家战略,尤其是对罗斯福的影响方面,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轴心国“恨之入骨”的人。按照安全部门的分析显示,敌对国在策划和煽动马歇尔调离参谋部,来减轻本国的压力。






关键的是,还是要看马歇尔的态度。作为个人来说,他自然十分愿意担任盟军总司令的职务,因为任何一名“有追求”的军人,都不愿在战争期间坐在办公室里。更何况这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没有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但从工作来看,他的调离是不合时宜的。要知道准备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人员、装备、运送的调配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为了保证战役胜利,不能有任何的疏忽。“临阵换将”是军事上的大忌,马歇尔也不愿调离。






让罗斯福想不到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支持艾森豪威尔留下。

尽管盟军总司令一职在坊间议论纷纷,但在伦敦盟军总部,支持艾森豪威尔留下的呼声还是很高的。经过几场战役的磨合、沟通,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朋友,他们对艾森豪威尔的人品、军事素养、协调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试想一下,两支不同国家的军队,先不说彼此不服气的事情,单就作战风格、管理体制的不同,就够艾森豪威尔忙活一阵子了。尤其是美军初到英国,双方的矛盾一度引起伦敦市民的不安。是他卓有成效的手段,将两支部队“拧成一股绳”。






尤其是巴顿、蒙哥马利、布莱德雷等高级将领们,经常明争暗斗、彼此不服,但在艾森豪威尔的协调下,这些高级将领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甚至在维护地区的政治平稳,也做了大量工作,他游走在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之间,将不同利益调理得比较顺畅。


这些人对艾森豪威尔的能力、个人魅力赞不绝口。他让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喜欢上了他,这对能否顺利进行大规模的盟军协同作战,至关重要。他们不希望艾森豪威尔离开,因为他具备“霸王行动”总指挥所需要的一切素质。






其实,罗斯福也十分认可艾森豪威尔的工作,他代表美国协调各盟国的军队,“存大同,求小异”,树立了美国的大国形象,带领盟军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美国在盟军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越来越高,艾森豪威尔功不可没。


1943年11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确定了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不过,在考虑到盟军总指挥人选的问题上,罗斯福担心斯大林对艾森豪威尔的看法。殊不知,斯大林对罗斯福的提议表示“特别满意”。






原来,尽管斯大林与艾森豪威尔几乎没有什么接触,但他在处理戴高乐出任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的问题上,“站得高,看得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盟军统帅,需要一个没有太多“私心”的人去协调各方利益,艾森豪威尔就是这样的人。


斯大林的一句话,确定了艾森豪威尔成为盟军总司令,他的军事生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胜任这一职务,并且为他日后出任美国总统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