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肆恣,一泻千里,具摧枯拉朽之势的千古雄文—《吊古战场文》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062

天宝末年,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先后任用奸佞之人李林甫,杨国忠,政事日渐荒怠。又玄宗皇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致使边衅迭起,边将生事邀功,战事频发,民不聊生。军费开支较开元初年,增加近五倍!


公私劳费,民始痛苦


天宝八年,哥舒翰强攻吐蕃石堡城,六万多士卒死亡殆尽。天宝九年,高仙芝为邀边功偷袭石国,惨杀老弱,掳其丁壮,掠其金宝,俘杀其国王,导致西北群胡皆叛,引大食来攻,三万人仅剩数千。在北陲,天宝九年至天宝十一年,安禄山征契丹,六万人全军覆没。在南疆,天宝十年,唐军征伐南诏败绩,死者六万,而"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准备再行征伐,一时间,妻离子散,爷娘相送,哭声震天!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天宝十年至十二年,征南诏死者约二十万人。整个天宝年间,仅边境征伐,就有死者近四十万,伤者不计其数,战场上尸骨盈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新鬼含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此时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正处伊阙县上,任县尉一职,亲眼所见征兵途中"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悲惨现状,又曾奉使朔方,目睹耳闻北方古战场的萧条惨状。内心愤懑,对天下苍生的深刻同情,对当朝穷兵黩武而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深恶痛绝,让作者心内凄凄,遂挥笔写下千古名篇——《吊古战场文》。


壹——文风

《吊古战场文》气势极为雄壮,一改历代骈文浮华不实的文风,言之有物。全文骈句,骚句,散文句并用,以骈句书写,骚句抒情,散文句议论。又辅以比喻,对比,夸张,拟人等手法,以感叹句,反问句衔接段落,气势磅礴,奇峰叠嶂,变化无穷,如大河奔流,汪洋肆恣,壮丽雄奇!全篇读完,让人心潮激荡,扼腕叹息!


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作者采用铺排扬厉的手法,描绘了两次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一次比一次激烈暴露,直如江河奔腾、天崩地裂,一气呵成、如泣如诉,读之令人闭气吞声、悲恸欲绝。


全文结构严密,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做如下评解:


通篇主意在守不在战,守则以仁义,乃孔孟之旨也。但用赋体为文,段段用韵,感慨悲凉之中,自饶风韵,故尔人人乐诵,且可为穷兵者炯戒,可为战场死者吐气,读者无不叹息,真古今至文也


贰——解析

《吊古战场文》开篇极力渲染古战场的悲凉与阴森,"平沙无垠"、"蓬断草枯"远近景的对比,给人一种极强的带入感,仿佛身处其中:四野无人,愁云惨淡,悲风凛凛,似有鬼哭,让人凛若霜晨!最后以亭长语引出古战场,"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短短数语,让人汗毛竖立。开篇劈空画出一幅古战场图,尤重气氛,远近景的切换,动静的相衬,将古战场悲凉、悠远、阴森的气息全幅呈现。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第二段先写历代战争士兵征伐过程中的艰辛,凄苦,寄身刀锋的无奈心境,再写年年征战的原因在于“文教失宣,武臣用其”,而奇兵并非仁义教化,王道被认为是迂腐说教,被弃之不用,此段主要阐明王道失路,武臣好大喜功,从而年年战乱。


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诉


作者在上文铺垫后,紧随战场上惨烈状况的描写,"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朝廷法度严峻,威严无双,士兵心内惊惧,但命如草芥,不敢退却,唯有奋力厮杀,何其无奈,何其可悲!短兵相接,利剑穿骨之声刺耳,大风卷起,砂砾走石铺面而来,几欲入骨,此时众军士心中,无不充斥对死亡的恐惧,周遭哀嚎四起,眼中刀枪肆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何其悲惨!


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之后作者笔锋一转,通过对各朝战争的描述,采用对比手法阐述自己观点:战争虽不可避免,但战争的关键在于任人得当: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


任人贵于精而不在乎多,用对了将领,一战而成,边境安定,用错了人,只能是财殚力痡,举国疲惫。此处主要在于反讽当朝任人不当,以至于多次征伐,劳民伤财,纵是最终取得胜利,也是功不抵过,功不补患。


最后一段,作者采用一系列反诘句,控诉战争的残酷及其对社会秩序和家庭生活的破坏,使得骨肉离散、生离死别,尸骸遍地、哭声震天,最后提出消弭战争的主张,这就是“守在四夷”。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纵观全文,层次分明,步步递进,一唱三叹,最终阐明自己的主张:施以王道,守在四夷,论述清晰,情感真挚,观点鲜明!


叁——文意

《吊古战场文》名为凭吊古战场,实为借古讽今。正如文初所列,天宝末年,统治者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年年对边境征战,民众死伤无算,又在百姓中强行征兵,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不止作者李华,还有杜甫,李白等诗人都有作品进行描述与批判,杜甫的《兵车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者浩浩荡荡,写就此篇雄文,旨在盼望君王推行仁义和王道,采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治理天下,使四方安宁无事。而非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任人唯亲,致民不聊生。


在对《吊古战场文》进行分析时,很多人认为作者反战的观点过于强烈,没有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从而一概而论,一概而批。


个人认为不然,作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要实施王道,守在四夷,以守代攻。但作者也深知战争的不可避免,所以提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观点,作者并非单纯的反战,而是反对持续的,穷兵黩武式的战争,反对的是主将无能而造成的持久的战争。因为这样的战争只会带来国库亏空,带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我们从文中可以读到,作者真正看重的,是黎明百姓,当见到"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悲凉情景时,作者的内心不仅仅是对他们的同情,还有对统治者的悲愤;当见到古战场的凄凉与悲壮时,作者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些累累白骨尚有父母,妻儿,兄弟……这是一个心系苍生的学者、官员对当朝统治者的谆谆劝谏。


肆——感想

自古文以载志,文以寄思。《吊古战场文》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不仅仅是其文采和韵律,更重要的是其中提现的非攻、仁政的思想,体现的对苍生的关怀之情,在封建皇权时代,这样的思想是弥足珍贵的。


文人总是理想而敏感的,或许他们没有帝王的大志,也无法驰骋沙场,保家杀敌,但他们深邃的理想和内心的敏感,让他们更能够对苍生百姓的苦感同身受,从而将这种感受付诸文字,经久不衰,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