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相,草字头下面一个我字是什么字啊 怎么念?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289

草字头下面一个我字是什么字啊 怎么念?

莪(拼音:é)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的是什么?

绝大部分的情节是在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中叙述的。   作为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年轻人,维特离开了市民的世界,来到了W城。在那里,他从在自然中游荡和练习绘画中获得享受,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一天他被邀请参加舞会,在这次舞会上,他认识了公务员的女儿绿蒂,绿蒂在母亲去世之后照顾着八个兄弟姐妹。维特先前就知道她已经订过婚,却不顾这些,立刻爱上了她。舞会期间下了一场暴雨。两人想到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同一首诗,并由此意识到了两人间深深的灵魂的亲和力。从此,绿蒂和维特一起度过了很多时光。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出差回来的时候,维特的感情渐渐产生了变化。绿蒂未婚夫的存在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爱情的无望。尽管阿尔贝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心肠的人,他和维特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当维特意识到他对绿蒂的感情因为这种棘手的局面不能继续下去时,他离开了这座城市,以避开绿蒂。维特为一座大使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事务的死板和礼仪的拘束摧毁了他的希望。他不能认同社会的上层和贵族的生活。他失望地回到了W城。这时绿蒂已经和阿尔贝特结婚了。   圣诞节之前,维特在阿尔贝特不在时拜访了绿蒂,并为她朗读了莪相(Ossian)的作品,他们情不自禁,相互拥抱、亲吻。但是绿蒂挣脱了,还发誓永远不再见维特。这次事件后,维特彻底绝望了。他写了一封诀别信,并以要旅行的借口向阿尔贝特借了两把枪开枪自杀。次日早晨,人们发现他身着他标志性的蓝-黄衣服死去了。莱辛的作品《爱米丽雅·迦洛蒂》翻开着放在他的桌上。由于是自杀,人们无法以基督教的方式埋葬他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

分析维特的性格

维特:“反叛的受难者”

《维特》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对此勃兰兑斯作了深刻的论述:

《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

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

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

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

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

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

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勃兰兑斯的论述给了我们一把钥匙,

可以用来开启维特心灵的大门,体会他的感情世界,洞察他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认识这个

形象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维特的悲剧源于内、外两个方面。

悲剧的内部原因是由于维特爱情上的失败导致了内心无法解脱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感

伤、厌世的情绪。初识绿蒂,维特的心就整个被她“俘获”了,他爱她爱得刻骨铭心,恋情

像凶猛的山洪,一发而不可收。绿蒂已同阿尔贝特订婚,这是他一开始就知道的,但起初的

一个多月阿尔贝特去外地未归,维特天天和绿蒂厮守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虽然他

有时想起或绿蒂谈到阿尔贝特的时候,他的心头就会染上一抹阴影。随后他连续遭受三次沉

重的打击,内心的矛盾使他产生了绝望情绪。

阿尔贝特从外地返回是维特所受的第一次打击。阿尔贝特一回来,维特就从幻想中回到

了现实,感到他的快乐已经过去,对绿蒂已“不抱什么奢望”,他要走了(1771年7月

30日信)。紧接着他和阿尔贝特进行了一场关于自杀问题的争论。经过这次正面冲突,维

特的情绪日益阴郁,他不得不走了。绿蒂和阿尔贝特的结婚对维特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得

知这个消息时,维特心里很不是滋味,看来他仅存的一丝希望已经成了泡影,他想到“阿尔

贝特搂住她的纤腰”时,“全身就会战栗不已”(1772年6月29日信)。维特辞掉公

职,再次来到绿蒂身边时,绿蒂成了阿尔贝特的妻子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他作为第三者

的处境极为尴尬。对阿尔贝特来说,绿蒂是他“珍贵的财富”,他愿同别人分享,“哪怕只

是一瞬间,哪怕是以最最纯洁无邪的方式”,这是理所当然的;绿蒂在感情上、精神上依恋

着维特,但是作为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子,她爱自己的丈夫,不愿、也没有决心和勇气

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投进维特的怀抱。维特的希望越是不能实现,他的追求也越加执

拗、强烈,他内心的矛盾无法解脱,因此他常常想到死,把死看作自己“最后的出路和希

望”。处在两难境地的绿蒂,最后下决心与维特疏远,要维特放弃对他的爱恋,并离开她出

去旅行。在圣诞夜前夕,他与绿蒂一起诵读莪相,激情冲破了道德的规范,两人紧紧搂抱在

一起。绿蒂从神智昏乱中恢复过来后,“心里又怕又乱,又爱又怒”:“这是最后一次!维

特!您不要再见我了!”绿蒂的这句话对维特的打击是致命的,他再也无力承受了,于是在

圣诞夜给绿蒂写完绝笔信,于午夜12点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维特多愁善感的性

格,是造成他悲惨结局的另一内在原因。他的感情过于纤细,性格过于脆弱,是个对月长

叹、对花落泪的多愁善感的青年,似乎患了一种忧郁症,刚到他的“隐居地”,他就发出了

“人生如梦”的感叹。我们知道,感伤主义是18世纪50至70年代的时代潮流,是当时

流行的“时代病”。那时,年轻人争取自由的精神日益发扬,他们不能容忍受支配、受束缚

的状况,但是面对封建势力极其强大的社会现实,他们行动上又无能为力,他们感情细腻,

带有一点病态,便把人生当作是可厌恶的负担,以此来作为对社会的抨击和反抗,德国青年

这种“时代病”的外来诱因,是外国文学。歌德曾谈到莎士比亚笔下忧郁的丹麦王子哈姆雷

特及其独白使德国青年为之着魔,盛行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感伤主义文学,如斯特恩的

《感伤的旅行》、扬格忧郁、哀怨的《夜思》、格雷调子低沉的《墓园哀歌》、哥尔德斯密

斯的《威克菲尔德牧师》以及麦克菲森仿作的、假托是莪相的诗歌等,对德国青年的厌世情

绪更是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读者一认识我们这位朋友维特,就感觉到他强烈的感伤主义

情调,他一味强调心灵感受,对人生厌倦,因而寄情于山水,他对月亮、大自然和音乐有着

极其敏锐的反应,四季景物随他心境的变化而变换。他第二次来到绿蒂身边时,悲怆情绪已

经很浓,周围的景物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已是“一派萧飒秋意”,他只有在莪相诗歌中才能

排遣他的烦恼和悲伤,所以维特说:“莪相已把我心中的荷马挤走了”。莪相诗歌中那无穷

无际的旷野、劲风吹动的荒草、长青苔的墓碑,空中飘浮着阵亡英雄和凋谢的少女的亡灵—

—这一切使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心受到强烈震撼。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学氛围中,人们

“为自己的不满足的热情所苦,而外界又绝没有刺激”来使他们“作有意义的活动,在沉闷

无聊的日常生活中拖下去是未来的唯一的出路”,于是人们便“满怀愤慨,不顾一切,以为

人生既然不能再拖下去,脱离尘世,倒为得计”。

维特悲剧的外部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维特曾想通过事业上的发展来摆脱爱情的

失望所造成的心灵创伤。他走出绿蒂周围的小世界,投身到社会这个大世界之中,他到公使

馆供职,以一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当时德国社会十分鄙陋,那些拘泥刻板的人,处处因

循守旧、虚文俗礼,公使对标新立异的维特很是反感,周围的那些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

无聊,虚伪奸佞,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社会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连冯·B小姐

的姑妈,这位“除了仰仗门第的隆荫”之外,一贫如洗的老太太,也对维特这位市民阶级的

知识分子极为鄙视;有一次维特无意中出现在贵族沙龙上,惹起一场风波,那些“高贵的”

贵族先生和夫人宁肯退场,也不愿同他这个地位低下的人一起参加晚会。受尽屈辱的维特非

常愤怒,真想在自己胸口上捅上一刀,“好透一透憋在心里的闷气”。由于在社会上四处碰

壁,事业上的失败,维特对前途不再抱任何希望,而是完全任凭自己的感情,又回到了绿蒂

身边,更深地卷入三角恋爱的纠葛中而不能自拔。可以设想,如果有一个适合维特发展的社

会环境,他完全有可能干出一番事业,从而摆脱对绿蒂的苦恋,出现与现在迥乎不同的结

局。可是,德国社会容纳不下维特这个天才,鄙陋的封建制度把他推向了毁灭的深渊。普罗

米修斯被钉上了德国苦难的十字架,歌德自己则克服了失恋的痛苦和自杀的念头,“把使他

不安、使他痛苦的一切,以及时代的骚动情绪所包含的病态和畸形的东西,全都倾泄在他创

造出来的人物身上”,“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维特这个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就在于他蕴含了18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的阶级内容

和时代思潮,维特身上带着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的深深的印记,使他成了“反叛的受难

者”。

有人说,维特对绿蒂的爱恋是“单恋”,“单相思”。果真是如此吗?还是让我们来看

看小说里的描写。维特爱绿蒂,因为她是自然、纯朴和美的化身,而且两人的心是相通的,

在精神上、感情上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绿蒂对当时一些文学作品的看法,她对英国感

伤主义小说的喜爱都是同维特一致的。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以庄严、明快的语言歌颂自然

的诗篇《春天庆典》沟通了两人的心灵,她把手放在维特的手上,维特则“眼含喜悦的泪水

吻着它”。维特感觉到,绿蒂对他的命运是关心的,是爱他的(1771年7月13日

信)。绿蒂这一方也并不全是被动,时有主动的爱意的表露:她说话时有时把手搁在他的手

上;她还允许维特伏在她的手上痛哭;她撅着嘴给金丝雀喂食,然后把小鸟递给维特,让啄

过她的芳唇的喙子也去亲亲他;她有时凝视着维特的目光,接受他“下意识流露的感情时”

“喜形于色”;后来她下决心要与维特疏远,也是“为形势所迫”,她说:“事到如今,为

了我的安宁,我求您,不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读了莪相诗歌,她一反善于克制的常

态,和维特紧紧搂抱在一起……可见,维特对绿蒂的爱绝非自作多情,是得到绿蒂的回报

的,至少在感情上是这样。这部小说是维特在倾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如果绿蒂也写一部书

信体小说,吐露自己心曲的话,那她对维特的爱一定也是十分炽热的,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也是不轻的。我们再举一例来加以印证:有次绿蒂独自在家默默思忖,把丈夫和维特两人作

了比较:丈夫稳重、可靠、深爱着她,是她和她的弟妹们的倚靠,跟着他,她就可以营造自

己一生的幸福;维特呢?他非常可贵,从相识的一刻起,他俩就“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她“无论感觉到、想到什么有意思的事,都习惯于同他分享”,他如离去,“将在她心上撕

开一个无法重新填补的裂口”。一个是她生活上的倚靠,一个能给她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慰

藉。这种两难选择真够她为难的。人的感情是微妙的、复杂的,一个女子与一男子结合,感

情上又依恋另一个男子,这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绿蒂没有离开自己的丈夫同维特结合,并不

说明她不爱维特。“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事实上两个情投意

合、两心相印的男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结合而抱憾终生,这样的例子无论是在古今中外的

文学作品中或是现实生活中,都并不罕见。因此,说维特是“单恋”或“单相思”,这论点笔者实难苟同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形象分析论文3000字左右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摩着我的身儿回答: ‘我要滋润你以天上的甘霖!’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见不着我的踪影……”

记忆中莪相的诗歌总是让自己不寒而栗,那种莫名的忧郁与悲伤久久难以摆脱,这是年少时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攒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而今经历人生种种,信仰科学理性的我偶尔重读“维特”,在感叹着维特纯真、真挚只应天上有的少年人情怀的同时,抑制不住冲动试图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解析解析。

曾在某报上不经意的瞥见过这样一句颇富哲理的话:在享受爱情所赐予的幸福的同时也要勇于接受爱情所带来的伤痛。爱情本是个会带来烦恼的东西,它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引生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也因之成就了多少绝世佳作,却如辨证的宇宙一样有极无极的一直演绎下去,没有天尽头。歌德通过维特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向世人传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一种男女双方自然的情感吸引与流露,不掺杂任何外在物质、肉欲的因素。这样一种自然、美好的情感是任何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体验,因之而引起的情感纠纷与烦恼自然也是每个年轻人不可避免的,因而维特的烦恼绝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烦恼,它具有社会意义,是人类类烦恼的表征。歌德的伟大就在于把人类爱情的类本质通过维特这个人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少年人想说的通过维特的嘴说出来,把少年人想做的通过维特的活动展示出来,把少年人的心声也通过维特的心里活动表达出来,总之,通过揭露永恒的少年情感而使自己的作品永恒。

当然,作为个体的人总是逃不脱时代的影响,歌德生活的时代,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因而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描写的德国少年维特也受多舛时代的影响而命运坎坷。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但德国国内却四分五裂、封建割据、战乱连绵,新兴资产阶级虽在经济实力上有所发展,但在政治上却仍然处于依附地位,十分软弱。不同于此的是,德国的文学领域却正在滋生着一股可贵的反叛力量,这就是追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崇尚自然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维特》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成果,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以其反封建、追求自然和平等而成为形成、低调时期的资产阶级势力的表征。因而维特的烦恼是时代烦恼的镜像,维特的狂热、躁动中有很明显的不安、忧郁与绝望因素在里面,他那纯粹、自然感情的流露与奔腾,不受控制的爱情情感,在窒息人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生活结局。这样一个结局也暗示着维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的柔弱与无助。

最后,好走极端的德意志民族思维方式也是导致维特悲剧的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德意志民族是以刚硬、理性闻名的,其爱走极端的特征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者身上得到了最极端的映证,而讲究中庸、和谐的中华民族作为模糊、整体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其中庸之道在数千年大一统局面的维持和家和万事兴的持家理念上都有很好的贯彻,因而中国人办事讲究四平八稳而德国人却好走极端。

关于三角爱情,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有一个经典,只是不是悲剧而是佳话:哲学大家金岳霖先生恋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一同为建筑学家和诗人的林徽因女士而终生不娶,并与林徽因夫妇朝夕相伴,亲如一家。德意志少年维特却没有如此幸运,他饱尝了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之苦,作为排他性的爱情让他很难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绿蒂与阿尔伯特的结合。这对任何人都绝对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何况维特本身又经受着社会的排挤与苦痛,再加之好走极端的民族思维方式影响,因而维特与金岳霖相似的爱情却演绎了不同的故事。

“要么你有希望得到绿蒂,要么根本没有。好啦,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就努力实现它,努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你就振作起来,摆脱那该死的感情,要不然它一定会把你的全部精力都吞掉。”这是维特的好友威廉劝说维特的话,也是他们企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维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因为他客观上得不到主观上又不愿失去绿蒂,最后只有通过消灭自己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最终解决矛盾。

为什么非得要非此即彼呢,世界本来是矛盾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矛盾之中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象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金岳霖先生既没有得到林徽因,也没有失去她,与梁思成夫妇和睦相处,并且做出了他在历史上应该做出的贡献,有什么不好呢?如果维特与阿尔伯特夫妇能像金岳霖与梁思成夫妇那样相处,也许能缓解社会与时代带给维特的烦恼,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而已。

为什么浪漫主义对启蒙运动感到不满? 从文化思想回答

民谣体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复兴,是浪漫主义文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是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规整精巧而充满宫廷气息的英雄双韵体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平民精神觉醒的反映。 在复兴英国民谣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者有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他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功绩不仅仅在于他用苏格兰方言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还在于他长期对苏格兰民间歌谣进行搜集整理工作,从而使大量濒临失传的民歌得以保存。“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对英国民谣这一诗歌形式也是情有独钟。他的《露西组诗》是采用民谣体创作的经典之作。而英国民谣又对浪漫主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浪漫主义影响最大的作品是1865年出现的两部英国诗集:《英国古诗选》和《莪相集》。《英国古诗选》由托马斯.帕西主教编辑,诗集中主要收集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民谣。《莪相集》是由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菲森收集编辑出版的,莪相是爱尔兰的一位歌吟诗人。这两部诗集出版后,都以内容上的雄伟崇高、忧郁深沉,形式上的古朴率真、自然活泼引起了人们关注,从而开创了英国的“民谣复兴活动”。

英国民谣以其清新、朴素、自然的风格,迎得了世界人们的关注,在民谣所描述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贫贱善良的农牧民,艰辛困苦的雇工,流浪者,甚至乞丐,民谣以贴近生活的语言,包含敬意和热情歌颂他们纯良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展现了真实的生活的普通人们的精神状态。英国民谣将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宝。 民谣的复兴——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影响

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音乐不再被认为是“上帝的恩赐,只能用来歌颂上帝”,而是如卢梭所认为的,音乐应当模仿一种原始的说白歌曲,一种人类自然的语言。 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还引起了音乐文化的转移——从教堂、宫廷转移到市民阶层。每个普通人都用有享受音乐的权利。

苏格兰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苏格兰的启蒙运动开始于18世纪初,18世纪中叶达到高潮,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18世纪的苏格兰的文化中心爱丁堡被称为“大不列颠的雅典”,就连休谟也称爱丁堡为“学者的舞台”。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表现在民谣方面,主要表现在精神上的自由色彩与人文主义特色。

19世纪上半叶,也是浪漫主义的初期,浪漫主义看似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相对立,但必须看到的是,启蒙运动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启蒙运动体现出多种倾向,而且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探索新事物,因此,当我们看到崇尚理性的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之际,又出现了反理性的“狂飙运动”时,就不足为怪了,这正与启蒙运动思想是吻合的:允许人-这一自由体-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

国外著名诗人有哪些

国外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

(一)

埃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现代派诗歌之父.代表诗作:《在地铁车站》

加里·斯奈德(1930-)“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松树的树冠》

罗伯特·勃莱(1926~),当代美国最著名诗人.代表作:《潜鸟的鸣叫》

W·S·默温(1927- )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代表作《又一个梦》

詹姆斯·赖特(1927-1980).代表作:《在威廉·达菲农场的吊床上》

艾伦·金斯堡1926~1997)“垮掉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嚎叫》

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阿利盖利·但丁.代表作《神曲》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伟大作家.代表作《堂·吉诃德》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4牛顿哲学原理》

普希金 (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囚徒》、《致大海》

(二)

(1)英国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唐·璜》。

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2)法国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

大仲马:代表作《基督山伯爵》。

(3)德国

歌德:代表作是《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4)苏俄(俄国和前苏联)

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

屠格涅夫:《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母亲》是其代表作。

(5)美国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海明威:《老人与海》

少年维特之烦恼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

标签: 草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