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影响,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806

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

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

一、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二、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

三、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扩展资料:

文景之治的影响:

一、基本建成封建社会制度。

秦朝国祚短暂,中华帝国三大特点: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只完成其二。汉承秦制,但又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旧制,建立新制,是文景之治的历史贡献。文景之治前后长达四十年,解除封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处理前代积弊,经过两代皇帝的治理,基本上建成封建社会制度。

二、道家思想登入殿堂。

汉朝成立之初,刘邦曾问群臣秦之所以灭之的原因,当时以陆贾代表的黄老新思想家认为秦之于专任刑罚,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此,陆贾“粗述存之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陆贾的无为而治的主张,被认为以《老子》为理论基础产生的黄老新道家,后来被汉初统治者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在文景时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扬。

道家思想首次为国家统治者应用,为“休养生息”政策的治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后世各个朝代的重视。

三、为汉武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景时期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开创了西汉帝国的升平时代,使当时的社会经济稳定的向前发展,为汉武大帝刘彻将西汉推向极盛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北伐匈奴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确立了以汉族为主干的统治基础。

四、废除肉刑,推进中国法制、世界法制进步。

中国在全世界率先进入文明、人道的刑罚制度,从世界法制史来讲,废除残害刑、肉刑,是从中国开始,在世界其他国家废除肉刑两千多年前即采取了这种改革。

汉文帝时期发生的缇萦救父事件引发了中国历史的刑罚革命,中国第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废除肉刑,不仅改变了中国法制的进程,而且扭转了世界法制的方向,是法制史的里程碑。

五、民主政治的初探。

恭谨从俭是汉文帝刘恒开明政治思想的闪现,中国古代就有“进善旌”、“诽谤木”的说法,就是把不同意见写在旗上或木头上,反映古人要求言论自由的愿望。

秦国制定了“诽谤妖言”罪,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能遵守不能议论,议论就是犯罪,轻则发配,重则砍头。这种做法非常危险,汉文帝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历史的教训,汉文帝认为要寻求治国的好办法,必须大胆使用进谏人,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使君主不断改变自己的过失,少犯错误,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治国的新方法。

汉文帝要求各级官员直言纳谏:“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宜,民之不宁”。汉文帝认为,一个皇帝的德行十分重要,自己的德行好坏,直接影响百官,百官的德行好坏直接影响民众。

百官出现了错误,皇帝脱不了干系。文帝这种宽大的胸怀,开明的政治思想给汉王朝带来新鲜空气,可以说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初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景之治

汉朝盛世文景之治对后世造成了哪些影响

“假如可以穿越,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这样回答:“我想穿越到汉朝,具体点说,想穿越到‘文景之治’那个时代,因为在那个时代,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钱花。”

众所周知,汉朝的“文景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天下大治,国强民富,国家粮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很多都腐烂了,猪都不吃,国库里的钱也多得花不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钱也——钱没烂,整个汉朝使用的“五铢钱”,是金属铸造的。

文景之治的内容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文帝刘恒:一是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安定百姓。二是偃兵务农,减刑节用。比如“徙民实边”“刑罚大省”,三是从谏如流,有错必改。

景帝刘启:一是削藩平叛、国泰民安。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二是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对内重农、薄敛、轻刑、教化,对外和亲。三是择贤任能、是非分明。比如对待严吏郅都、外戚窦婴、直臣张释之以及同母弟梁王刘武。

他们帮助后世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升平时代,使当时的社会经济稳定的向前发展,为汉武大帝刘彻将西汉推向极盛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文景之治,是我国关于汉朝时期统治者的一段佳话,汉文帝汉景帝爷俩,沿用汉初刘邦老爷子的休养生息政策,维持了和缓的政治环境和统治方式,让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为汉武帝时期军师实力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刑罚改革,是文景之治的重要一部分。而文景刑罚改革,源自一个叫做缇萦的姑娘。缇萦姑娘全名叫淳于缇萦,她老爸是个大医生,这大医生当然生活就要潇洒自在一些,所以他成天到处旅游,结果就耽误了给人治病。这一耽误不要紧,病人就把他给告了,依照当时的汉法,糟了,这大医生得遭肉刑。汉朝的肉刑那会儿还没有改革,基本上还是沿袭很久以前的西周五刑,叫墨,就是在脸上刺字,《水浒传》里常有;劓,割鼻子,想想都疼;剕、刖、膑,这仨一个意思,就是砍胳膊腿儿,《孙膑兵法》里的孙膑,就是遭的这茬罪;宫,这就不多说了,为什么说司马迁伟大啊,人家挨了这个还能写出《史记》这样的千年神作;大辟,这就是砍头了,少儿不宜的血腥情节呀。

文景的刑罚改革,逐步改善了秦朝以来的严刑酷法,符合汉初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当然,法律的严苛与否,离不开社会的时代特征,朱元璋说“乱世用重典”也是一个道理。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当社会的主基调转为和谐平缓时,一些暴力刑罚是不是也要随之减轻?就像近些年许多专家声称要取消死刑一样,专家们认为死刑过于残酷,已经不符合社会的总体趋势。但是,我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发展到即使取消死刑,通过非肉刑的方式也足以惩罚犯罪者,这样的文明程度了呢?这是值得每个关心国家、关注人权的同仁思考的问题。

文景之治的结果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文景之治,是我国关于汉朝时期统治者的一段佳话,汉文帝汉景帝爷俩,沿用汉初刘邦老爷子的休养生息政策,维持了和缓的政治环境和统治方式,让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为汉武帝时期军师实力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刑罚改革,是文景之治的重要一部分。而文景刑罚改革,源自一个叫做缇萦的姑娘。缇萦姑娘全名叫淳于缇萦,她老爸是个大医生,这大医生当然生活就要潇洒自在一些,所以他成天到处旅游,结果就耽误了给人治病。这一耽误不要紧,病人就把他给告了,依照当时的汉法,糟了,这大医生得遭肉刑。汉朝的肉刑那会儿还没有改革,基本上还是沿袭很久以前的西周五刑,叫墨,就是在脸上刺字,《水浒传》里常有;劓,割鼻子,想想都疼;剕、刖、膑,这仨一个意思,就是砍胳膊腿儿,《孙膑兵法》里的孙膑,就是遭的这茬罪;宫,这就不多说了,为什么说司马迁伟大啊,人家挨了这个还能写出《史记》这样的千年神作;大辟,这就是砍头了,少儿不宜的血腥情节呀。

文景的刑罚改革,逐步改善了秦朝以来的严刑酷法,符合汉初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当然,法律的严苛与否,离不开社会的时代特征,朱元璋说“乱世用重典”也是一个道理。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当社会的主基调转为和谐平缓时,一些暴力刑罚是不是也要随之减轻?就像近些年许多专家声称要取消死刑一样,专家们认为死刑过于残酷,已经不符合社会的总体趋势。但是,我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发展到即使取消死刑,通过非肉刑的方式也足以惩罚犯罪者,这样的文明程度了呢?这是值得每个关心国家、关注人权的同仁思考的问题。

文景之治对后来汉朝发展有什么意义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在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西汉文景时期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维护稳定,社会和谐,是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文景之治”有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借鉴。

一.治世之构建:无为之本,刑德兼施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由于秦的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引起了天下大乱。“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惠帝和吕后时期,为稳定政局、恢复秩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状况逐步好转。文帝即位后,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一是诸侯王强大骄纵,分裂割据倾向日重;二是北方匈奴时侵边塞,抢掠骚扰;三是商贾豪民巧法使假,社会奢侈之风渐长;四是农民生计贫困,衣食不能自给。对此,文景二帝沉着应付,坚持“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国力不断上升,国库开始充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辉煌,史称“文景之治”。

(一)无为而治,政策稳定。“无为而治”是先秦老子政治学说的总原则。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鱼,最忌不停翻动,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应以不扰民为上。如果统治者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百姓就无所适从,国家就动乱不安;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二)以政富民,轻徭薄赋。文帝继位时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虽有百亩之田,却日陷贫困,甚至衣食不能自给。文帝深知农业在当时的重要性,在继位第二年就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在焉。”“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此后他又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多次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以作示范。这些政策或法令对于社会秩序与生产的迅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封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小农经济在汉初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负担有所减轻,生活相对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以德化民,约法省刑。秦朝独尊法术,严刑峻法。贾谊主张废弃秦的“法治”政策,改行儒家的“德教”。“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文景时期,既强调法律的作用,也重视道德的潜移默化。《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南越王佗自立为帝,上“以德报之”,“匈奴背约人盗,然令边守备,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文景时期尊重法律,执法宽平,诛赏慎重。景帝时晁错指出,要做到“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景帝则多次下令审疑狱,慎刑罚。文景时期的以德化民、轻刑慎罚,维护法律尊严的风气,给人民带来了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

  

(四)削弱割据。维护稳定。用和平和武力两种手段解决矛盾。汉初还面临着复杂的周边环境,北有匈奴,南有南越,形势逼人。文帝时西汉综合国力已有增强,他一方面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另一方面加强军事斗争,改革戍边制度。前166年,文帝采用晁错建议,募民迁徙塞下,恳田筑城,巩固边防。双方还通过和平的互市、和亲等方式进行交流,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这使得中原地区缺乏牲畜的情况大为改善。这些大牲畜或用于交通运输,或用于农业,对中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秦汉之际建立的“南越国”虽在汉初“称臣奉汉约”,但仍不断挑衅,最终称帝,成为西汉王朝的不稳定因素。文帝时,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改变了对其单纯孤立打击的政策,而改用安抚的办法,终于使赵佗恢复臣属的地位,为南越问题的最后解决奠定了基础。不盲目进攻,也不姑息退让,这一原则使西汉初年的统治集团成功地解决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地方矛盾。这不仅有益于民族的和解,地方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强调统一,反对分裂。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诸侯王国占据着广大地区,跨州连郡,据山铸钱,煮海成盐,富甲天下,骄奢抗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采取削藩措施,前154年,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反叛中央。西汉王朝坚决平叛,击溃了叛军。削弱了割据势力,保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和治世的持续发展。

二、文景之治的特质:社会和谐

  和谐,按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西汉文景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与民休息,出现了史家所称道的“文景之治”。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初封功臣侯,据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文帝时,谷价低至一石数十钱,全国呈现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二)政治清明,君臣和谐。文帝本人虚心纳谏,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他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将张释之委以重任。秦朝主张思想文化专制,采用强制性手段,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来,对于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准许私人藏书。到汉文帝时,学者益出,书籍渐多,“广立学官,为置博士”。应邵说,文帝本好黄帝言;司马迁说,文帝喜刑名之言,以刑名教太子。所设博士又不限于儒生,各家杂用。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度。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晁错,就是“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推荐上来的。这些措施,对于安定社会、实现君臣和谐和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都起了作用。

(三)秩序稳定,君民和谐。文景时期君臣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断案审慎,刑事案件大为减少,据说一年只有400件。文帝“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汉书·文帝纪》载:“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文景时期吏治政风较好,当时地方官员要公布汉文帝下发的诏书,一些老百姓,年老的、残疾的、有的拄着拐杖都要赶来。这说明皇帝的诏书对百姓是一种福音,一种德音。贾山说:“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

国家财富空前富裕,社会和谐,为武帝实行大一统奠定坚实基础。

三、治世之启示:农村安则天下安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治世,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现今,我们全面分析“文景之治”,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以有益的启示。

 (一)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治世的开创固然艰难,而治世的维护和发展却更加不易。这就要求执政者,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慎用权力,励精图治。文景二帝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殷实,国家富强。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三农”问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问题、人为破坏自然环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构建和谐有序的新时代。

  (二)戒奢以俭,艰苦奋斗。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思想包含了坚持正道,正人先正己的基本含义。统治者本身行为不端,不能作出表率,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文帝的个人品德有极大关系。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马、玩物等没有什么增加。有一次他想建造一个露台,让工匠一算,要花费100斤金钱,这相当于10户中等百姓的家产,他到太浪费了,就取消了计划。他临终前在遗诏中说,治丧时间要短,其间不要禁止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将宫中的大部分美女放回家去。

  (三)关注农村,和谐农村。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是文景时期统治集团指导思想上的一大特点。文景时期统治者在以政富民的基础上,在社会伦理上,提倡孝道,注重养老和社会救灾。今天,尽管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时期,但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依旧是中国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仍在农村,只有农村达到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只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农村的稳定和谐,才有全国的稳定和谐。农村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当前应该大力富民,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降低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费用,让每个孩子都能读得起书,从而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始终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治世的形成和出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虽然这只是一种古代的和谐社会,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