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圈,中华文化的中华文化圈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885

日本属于中华文化圈吗?

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

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1854年日美在神奈川签订《日美和亲条约》。

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日本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所以,在19世纪中叶前是!之后不是!

什么是大中华文化圈?

对于“大中华文化圈”,目前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首先,学者对“大中华”一词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一派学者认为,“大中华”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此外,有些学者把“大中华”的概念扩大为涵盖所有华人种族为主要居民的地区。还有学者认为“大中华”不仅是一个地区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就目前的经济、政治现状和地理位置而言,一般人比较容易接受刚才所说的第二种概念,即“大中华”是指中国大陆、港澳和台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岸三地”。

  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逐渐增强,大中华文化圈将扩展到周边地区,因为既然是“大中华文化圈”,就是中华文化影响所及的范围,而不涉及国土和疆界。按照这种说法,“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模式就是首先以中国大陆为核心,香港、澳门、台湾是第二圈;第三圈则是历史上曾经受到中国文化重大影响的国家,包括日本、韩国、越南和泰国等。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远,日本至今仍在使用汉字。韩国、越南、泰国和中华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的说来,大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对于大中华文化圈的第四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特别是亚洲以外的华裔,他们大多居住在美洲、欧洲、大洋洲,并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大中华文化圈第四圈的第二类指的是热爱中华文化或者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非华裔人士

中华从古至今历史简介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东亚各国叙述自己的历史几乎都是以欧洲为标准的。以中国为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划分法就是有力证明。近代欧洲进入亚洲视为亚洲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划分法,是东亚三国的共同特点。

  在这里近代这一概念是以欧洲的时空观构成的欧洲化概念,就象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市民革命、产业革命等概念,是由历史事件交织而成的理论化的历史概念和文化概念。况且,它又和资本主义市场占有的暴力一同涌入东亚并征服了东亚,因而东亚一向把其视为高于自己的东西。可以说,近代是以欧洲优越性为前提的、欧洲标准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

  东亚屈服于资本主义的暴力和压力,对近代欧洲边抵抗边接受,同时又极力照近代欧洲改变自己。东亚把这种抵抗、接受、变化的过程视为自己的近代化过程。

  这种以欧洲为标准的近代概念或价值观,是以资本主义席卷世界为背景的,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最近欧洲内部兴起了对近代暴力性、优越性、普遍性的反思与批判,对这一反近代的思潮东亚表示接受,就象曾经接受马克思主义一样,欧洲凭借反近代思潮再次强化了欧洲标准的近代观。

  东亚对反近代或超近代观念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对欧洲接受的终结,实际上是更深层次地加以接受。

  (二)

  考察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进程,尽管是悠闲地、缓慢地发展,却大致以三百年为一个周期实现大的变化。例如,观察变化较大的十六、十七世纪,可以发现生存权和所有权意识的觉醒、君主观的变化、非朝廷立场而从民众立场出发的均田论(平均土地分配的主张)的出现、地方分权思潮的兴起等变化过程,到二十世纪初又出现各省的独立、基于地方分权而使王朝体制的土崩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国有化等大的历史变化,这是十六、十七世纪变化的延续,从中可以找出历史发展的巨大脉络。

  可以说,十六、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这三百年的中国历史是王朝体制被自我否定的内部力量推向崩溃的时期。

  以这三百年的中国历史变化为基准考察,我们先抛开中国近代是由于近代西欧的冲击拉开帷幕的(鸦片战争=近代开幕论)观点,可以看到十六、十七世纪以后中国在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西欧近代文明)的欺压加重了其混乱的局面(武力侵略、半殖民地化、文明的冲突),这种观点更为接近事实。

  这段历史变化过程呈现两大特点:首先,它不单纯是王朝更替,而是王朝体制的崩溃,是中国二千年来王朝历史的结束。其次,这种终结不是外部力量所致,是十六、十七世纪以后的中国内部的历史动力造成的。那么这股内力将推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国家体制呢?确实是中国两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新课题。十九世纪中叶在中国陷入最迷茫、混沌的时候,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市场占有为目的大举入侵,虽然带来了同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理论(进化论、弱肉强食),却被中国人视为优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战争同时也是西欧近代文明——异文明的侵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痛苦的选择,中国历代王朝继承下来的天的统治意识(民以食为天、均贫富、万物得所)依然被继承了下来,如清末的大同思想、孙文的包括民生主义(四亿人丰衣足食)的三民主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

  中国虽然受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及西欧文明的不断冲击,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即使变化,传统的东西还是继承了下来,传统中国获得了再生。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王朝体制的崩溃和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上演了最为宏大的历史连续剧。

  (三)

  这里我想提示一下视角的问题。

  过去把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观点,是以清朝为腐朽王朝的观点为前提的。就是说,腐朽的王朝体制受到西洋的冲击终于寿终正寝,从而开始了共和制,即欧洲式民主政治的探索,这个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这种观点显然是受到了黑格尔的“持续”、“停滞”的王朝观的影响。现在我们抛开近代欧洲的历史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换一个角度注视东亚文明圈,结果将会怎样呢?

  中华文明圈——这里称之为东亚文明圈,其特点具有长期稳定性,这点是公认的。但是把它同伊斯兰文明圈相比较研究的人并不多,多数人都与欧洲文明圈相比较,相对于变化激烈的欧洲文明圈,起伏不大的东亚文明圈给人以朦胧的印象。总之,从中世纪到近代,欧洲在激烈的动荡中实现了进步与发展,相形之下中华帝国的王朝更迭象竹筒一样时断时续。那么东亚文明圈同伊斯兰文明圈比较是什么样的呢?伊斯兰文明圈从它形成之初,就不得不面临欧洲文明圈和印度文明圈的前后夹攻,它是在同相邻的平等或优越的文明圈的不断抗争中发展强大的。其领域曾西跨地中海到达伊比利亚半岛,南及非洲大陆的北部,直到二十世纪后,东部延长到印度尼西亚。可以说,整个文明圈实现了从西到东的大迁徙。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东亚文明圈有许多特点,首先中国作为东亚文明圈的中心,从未从大陆扩张到外部,即文明圈的领域未移动,并且,自古以来它同其他文明圈虽有接触,但同罗马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印度文明圈等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战争,奇特的是周边的王朝制小国林立,秩序安定,日本、朝鲜(这里用英语代替统一的国名)、越南等王朝在中华王朝的周围延续了数百年至上千年。文明圈的静止不动或许与其所处的地势有关,喜玛拉雅山脉和沙漠还有遥远的距离,都使其避免了同其他文明圈的冲突。并且其内部是不排外的,带有相融合的儒教和佛教性质的文明圈,因此安定、持续的发展。再有文明圈的中心国与周边国的关系是柔软的朝贡贸易关系,周边国保持相互不可侵和不干涉内政的秩序。总之,与早期就已分裂、濒临崩溃的罗马文明圈或是可称之为战争文明圈的、流动的伊斯兰文明圈以及异文明和异民族移动路线上的印度文明圈相比较,中华文明圈的长期稳定性在其地形、与周边国的关系、内部结构上都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特性。如果只看作是单纯的“停滞”,就不是综合的、多元的见解。我们有必要跳出欧洲这种一元的价值观,从东亚的视角重新审视东亚的历史。

  为便于理解以中国的宗族制度为例予以说明。

  1902年,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而忧虑的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把E.Jenks “ A History of Politics”翻译为《社会通诠》出版发行,用原书中的“图腾(氏族社会)——宗法(封建社会)——军国(近代社会)”的三段论观点代替“中国七分宗法、三分军国”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相对于“文明”阶段处于“半开化”状态,中国的软弱不仅是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滞后,更是文明阶段上的落后。原书的feudal一词之所以没有译为封建而译为宗法,是因为当时封建一词用来表示地方自治,曾留学英国的严复看来,中国的宗族制所讲的长幼尊卑秩序就象欧洲封建性的身份制度。以后,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宗族制度同礼教一样被攻击为封建制度的象征。毛泽东也把打倒宗族制度作为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

  近代中国社会宗族制度尽管在组织形态上表现为以血缘关系维系的长幼尊卑的秩序形态,但是,作为组织目标,其平均分配财产成为一般性原则而被大家接受,起到了稳定流动的土地所有关系的作用,即它起到了相互扶助、相互保险为目的的血缘机构机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天国或是毛泽东革命把宗族制度从形式上的血缘关系扩大为非血缘关系的“天”民或是“国”民规模,实际上把相互扶助、相互保险扩大到全体人民。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对宗族制度形式上是否定的,实质上是扩大的继承了宗族制度,结果不难看出宗族制的儒教习惯浸透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的特征(人治、道德=重视思想性、重视集体性)之中,这点也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以上,从东亚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不仅如此,实质上是以中国社会体制、传统习惯、社会伦理等为基础的宗族制度的延伸。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中国历史,帮帮忙,圈出来的字是世袭制

一个是禅让制。最早都是禅让,让有才能的人当家。

A禅让,b禹,c启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饮食文化圈?

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9、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0、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

为什么我们中华文化圈没有宗教信仰

太假了,任何人都在追求神与永生!就算是现在的中国,天天说着无神论,但是往往说得最多的gcd,却也是去庙里最多的,但寺庙里供奉的终究只是假神,都是一些历史人物被人膜拜(如释迦摩尼),他们自己都死了如何帮助人。真正的神应该是自有永有的,创造者而非被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