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万年”石碑的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625

平和县九峰镇福田村曾凡芽家里存放着一块清朝“天子万年”石碑(如图)。笔者日前闻讯前往察看,只见石碑被平放在闲置的房屋大厅中央,石碑体制巨大,高3米,宽1米,厚0.2米,正面镌刻楷书“天子万年”四个大字,碑顶部浮雕“双龙戏珠”,背面镌刻赦免赋税“去七留三”的圣旨全文以及立此碑记的贤士芳名。石碑重达好几吨,搬运起来十分不便,以前从户外搬运到室内时特别叫来起重设备才能完成。


据了解,这块石碑原先立在九峰镇镇区东门外一处叫做“三官堂”的地方,这地方原来有一座明清时代的“接官亭”,石碑就立在亭子里面。上世纪“破四旧”时,接官亭被毁,石碑被放倒抬到附近沟渠当做桥梁。


这块石碑与流传在九峰本地富于传奇色彩的清代人物曾思忠(雍正十年1732年考中举人)息息相关。曾思忠,九峰镇福田村人,好为民请命,乐与贫苦人为伍,经常与县衙官员发生口角冲突。


倡立石碑的是清朝平和知县李师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到任),九峰民间传说李师亮系当朝康熙皇帝的外甥。李师亮到来之后,发现曾思忠并非传闻中的“坏人”。李师亮上任不久就遇到大溪村陈、江、叶三姓械斗,案情难以调解。后在曾思忠的周旋之下,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李师亮由此对曾思亮“尖酸刻薄、恃才自重”的传闻完全扭转,认为他“肯为社会长治久安出谋略,是对社稷有益的人才”,就上书为他请功,私下里很器重,任命他为县衙的秘书郎,帮忙处理繁杂公事。


有一年灾年,李师亮嘱咐曾思忠撰写奏文,呈请皇上“去三留七”减轻赋税。数日后,李师亮问曾思忠奏疏写好否,曾思忠试探李师亮的反应,小心翼翼地回答:“写好了,见你诸事忙碌,就斗胆做主呈送了。”李问:“如何写?”曾简要回答:“去七留三。”李一听,虽觉有错,但是细心一想所奏内容符合本县实情,便无反对,只是担心地说道:“奏疏已送便罢,不然,是要改为‘去三留七’才妥,但愿皇上不要怪罪下来。”其实曾思忠是将奏疏写好,但还没呈送,压着没送上去就是留着一个关键词没写,他不知道到底该写“去七留三”,还是“去三留七”?如果可以是“去七留三”的话,减掉一大半的赋税,对穷乡僻壤的老百姓来说可是大喜事。因此,当他一听县长对“去七留三”并没有强烈的反对意见时,就大胆地在奏文空白处悄悄写上“去七留三”。又连夜派人悄悄启程,把奏文急送京城。不久,皇上批复圣旨,同意“去七留三”的请求。喜讯传开,士绅百姓兴高采烈。李师亮与当地乡绅商议,在县城东门外三官堂路边筑一石亭,亭中竖一大石碑,石碑正面镌刻“天子万年”四个大字,背面镌刻赦免赋税的圣旨全文,布告周知,作为历代赋税永不更易的依据。自此,曾思亮的名声大振,“去七留三”的故事也被九峰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


☉罗龙海 文/图


本文来源:闽南日报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第3版 社会新闻板块 “漳州档案”专栏,☉罗龙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