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743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原文】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韩非子 大体》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管子 形势解》以下段落的译文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贤明的君主不会讨厌支持他的人,所以才会有很多人支持他;饱学之士不会讨厌学习,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孟子•离娄章

徐僻问:"孔子经常推崇水,说'水啊!水啊!‘,请问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孟子回答说:“有源泉的水都是滚滚而来,不分昼夜,先注满沟渠再前进,最终到达了大海。有根源的事物都是这样的,所以可取。如果没有根源,就象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马上就干涸了,也就是站着等一下那点时间。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只是一点点(指人性),一般老百姓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古代贤君 舜 明白事物的道理,又懂得人际关系的实质;他是出于仁义去做事情的,而不是为了显示仁义才去做事情。

孟子 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水吸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难以被一般的言论所吸引。观看水有方法,一不定期要看它壮阔的波澜。日月有无比的光辉,小缝隙也能照进去。流水这东西,不充满水坑就不会流走,君子追求大道的志向,不达到一定的成就就不会通达。”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 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1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 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生死。(孙子虚实篇)

【译文】

用兵的规律就象流水,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作战的胜利,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不同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就叫做用兵如神。所以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不变的位置,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有缺。

谁可以给我一些诸子喻山水的背景资料,文学常识什么的啊,详细一点吧~要做PPT语文演讲啊~~~急求,多谢多谢

文学、文化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重要代表,有“亚圣”之称。

3.老子,即老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4.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5.《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战国人,兵家的代表人物。

6.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成立霸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7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荀子的学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百度文库

诸子喻山水的启示

第一则(譬如为山) 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喻立志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国家 ,喻治世

第三则(海不辞水) 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喻为学治世

第四则 (子曰)仁者稳重宽容,智者善动敏锐

第五则(子在川上曰) 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 ,喻惜时

第六则(徐子曰) 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七则(孟子曰) 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八则(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

第九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以水为喻,阐明为政贵柔的思想,柔能胜强、克刚。

第十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一则 夫兵形象水) 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 ,喻用兵方法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赏析。联系事实!!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遍覆,全部覆盖。必,通“毕”,尽,完全。

出自先秦的《诸子喻山水》,《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课文理解

论语·子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共三则)

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扩展资料

启示

第一则(譬如为山) 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喻立志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国家 ,喻治世

第三则(海不辞水) 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喻为学治世

第四则 (子曰)仁者稳重宽容,智者善动敏锐

第五则(子在川上曰) 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 ,喻惜时

第六则(徐子曰) 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七则(孟子曰) 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八则(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

第九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以水为喻,阐明为政"贵柔"的思想,柔能胜强、克刚。

第十一则 夫兵形象水) 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 ,喻用兵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子喻山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什么意思

大意: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

出自:《诸子喻山水》

作品出处:《论语》、《韩非子》、《管子》、《孟子》、《老子》、《孙子》

文学体裁:文言文摘录

作者:先秦诸子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翻译: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扩展资料:

《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诸子喻山水》来源《孙子·虚实篇》,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诸子喻山水成语

读《论语》,识成语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诸子喻山水的课文理解

论语·子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也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共三则)

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标签: 诸子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