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四年级,《中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714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 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 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

中国通史读后感300字,最好能简单些。

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

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

中国通史 读后感 2500字

版本一:

读《中国通史》有感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版本二:

自从阶级的产生与建立以来,人类就步入了政权的建立和破坏之中。罗贯中曾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题记

我个人认为,封建社会的两大辉煌成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和科举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都依据中央的意识,即封建社会皇帝的大权独揽,掌握大臣百姓的生死大权,维持其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其建立之前的周朝,天下处于“士,大夫,诸侯,天子”的统治利益链,故后来儒家提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道。孔子也提出“大同”思想,游说列国,建议鲁国等国君恢复周朝的安邦之道,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理理念。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后,使分封的诸侯邦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祭祀礼仪,都能够统一到中央,也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整个中华民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科举制度的创立,为读书人打开了一扇实现个人抱负和奉献国家的大门,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国人造反的念头,并且从表面上,为每个百姓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公平正义透明的平台。维持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这两大制度,仍然在发挥这它的巨大作用,形成了国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

远古时代,是华夏文明的传说岁月。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领袖能臣。伏羲,华夏文明的始祖,初演《易经》,把原始社会华夏儿女对于龙的崇拜和未知世界的迷惑,用八卦的样式,推演自然和人生的相命,以至于后世我国很流行巫蛊之术(把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写在此人的木偶上,然后用针刺等等,此人就会遇到灾难疾病而死),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宫廷争宠,很多妃子皇子被卷其中而死。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王道婆用巫蛊之术陷害贾宝玉和王熙凤,幸亏有通灵宝玉护体。祭祀礼仪,巫蛊之术,最终演变成为儒家。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授民狩猎耕作制作简易的生活必须工具。维护着整个华夏文明的文化脉络,现代人也每年都会去黄帝陵去祭拜黄帝。尧舜禹时期,随着原始居民对农业的重视,黄河的绝提,对大量农田的淹没,历史推出了这三位伟人。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贫富差距的扩大,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人类自私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度过了漫长的远古原始社会,人类前进的步伐,迈向了奴隶社会。

随着大量的古迹遗址被挖掘和考古人员的考究,夏朝是华夏文明有历史记录的第一个王朝。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劳动密集型才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夏历,天文,地理,数学等,为后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商朝,殷商文化基因,司母大方鼎等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让后人敬畏。正如今天的商人。周朝,有很多的值得回味的人和事。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的温文尔雅,

民请缨之心,万世流芳。周公旦,肱股之臣。还有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是一个中华文明多产的历史时期。春秋笔法,百家争鸣;战国七雄,逐入中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他们的《道德经》《逍遥游》等,就是这种消极入世,积极出世的反应。他们的文章充满了对立辩证的思想。如“道可道,不可道;名可名,不可名”。而与老子其同时代的孔子,面对天下伦理道德的沦丧,礼崩乐奎,游说列国,阐述治国安邦之道,提出“仁义礼智信”,劝告君王实行他的仁政思想,一部《论语》,令万世敬仰。孔子学生3000,72贤士。战国时期,尔虞我诈,生灵涂炭。秦穆公,齐桓公等粉墨登场,管仲,商鞅,范蠡等文臣中流砥柱。

秦朝经过几代国君的呕心沥血,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而称帝,从此,中国社会步入了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皇帝为九五之尊,天下大权独揽,享有三宫六院,3000佳丽身居宫闱,皇帝本人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始皇帝在统一六国,免除了百姓的连年战争之苦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维护整个华夏文明的一统,功不可没。但是,他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长城,建陵寝)迫使大量的儒士和普通百姓卧死屠刀和劳累之下。陈胜吴广起义,算是“官逼民反”的最原始的案例了。项羽的刚愎自用,刘邦的老谋深算,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汝作战,告别先祖的和亲妥协政策。自古以来,中原就和匈汝,鲜卑,女真等少数民族部落发生战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司马迁《史记》,记录了黄帝---汉武帝之一漫长之史,史家之绝唱,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至关重要。东汉末年分三国,以魏蜀吴为代表的三国寒士阶级,最终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所取代,政治混乱,民不聊生,浪花淘尽英雄。魏晋南北朝,更是一个以竹林七贤为奠基的时代,他们崇尚玄学,沉迷酒药用于排解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嵇康的《广陵散》(金庸在《笑傲江湖》借鉴此曲),王粲登楼,刘伶醉酒等,他们内心渴望被社会所用,但黑暗的统治阶级,却不能接受。

隋朝,在宇文化及等人的推动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一个搜刮民脂民膏,荒淫无度的皇帝和他所代表的王朝,注定是短暂的。虽然隋炀帝杨坚力主下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促使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并没有借鉴秦汉灭亡的历史教训。胡人唐朝步入了历史的门槛,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给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注入了生机。唐朝诗歌,踧踖,陶瓷远播海外。通波斯,日本,册封国高丽等互通音信往来。唐朝GDP更是占据全世界的80%,唐朝妇女更是以胖为美,女权运动也很先进。但盛极必衰,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并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五代十国,南北割据,作为历史的一个过渡时期,在后唐主李煜的一声《虞美人》之下,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和平方式,赢得大宋江山,杯酒释兵权,直到南宋的靖康之变,岳飞惨死风波亭,大宋苟延残喘,水浒英雄,也在施耐庵笔下,化为历史的阴影。蒙古铁骑,从遥远的草原挥师而下,扩疆开遍。历史总是在重复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大明王朝在史学上的成而下,扩疆开遍。历史总是在重复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大明王朝在史学上的成就是朱棣动土兴建紫禁城,并慢慢的,中国的政治中心移师今天的北京。还有就是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我国和南洋各国交流的先河。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雍乾盛世,直到道光光绪帝的1840年,中国迈开现代史的步伐。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进化论》的学说的创立,告诫国人必须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个个华夏民族的屈辱史,世界是平的,并没有什么“天朝上国”之梦,我们的发展必须和全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孔子云: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国通史读后感5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500字

我对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只略懂皮一毛一。而这个暑假,我终于有幸能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一探究竟了。

《中国通史》带我领略了我国古代人民挥洒汗水,留下智慧结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朝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从文明社会逐渐诞生的先秦,到政局动乱的秦汉;从人才辈出的明清,到国力鼎盛的隋唐五代;从后人传诵赞扬的魏晋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辽金远,再到近代。这套书简单、直白的叙述,能将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二语道个明白,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语,读来如饮醇酿。我浸一润在史料里,看这些几十万字的资料,从中获益。它上讫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及其变迁。它重在勾画历史轮廓及史事变迁的因果,影响。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标准。

《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假期我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对古代历史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具备的专攻史学家撰写而成,影响巨大,让不少文学作家就此得益,是阅读爱好者的案头书,大学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一摘自作文吧

中国通史五代十国读后感

黑格尔说:“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闹剧出现。”同样是两个绝色美女,一个成了千古帝王,一个却成了红颜祸水,害得君王都要弃城逃难,将士愤恨,非要缢死她才肯前行,遂命丧马嵬坡。

最初玄宗宠幸武惠妃,而她又很争气,为玄宗生了个儿子(寿王瑁),所以又犯了老武家的通病,起了夺嫡之心。不停地对玄宗吹枕边风,说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玄宗震怒,想要废太子,幸亏宰相张九龄劝阻事才没有成功。

而此时一个小个的登场使得惠妃的阴谋得逞了,他就是李林甫。中国历史上,小人也是左右政局的重要因素,每每朝代更迭、社稷颠覆,常与小人作乱有关。李本极善揣测皇帝的心思,并勾结宦官妃嫔刺探有关玄宗的消息,因而说话总能处处迎合玄宗,遂深得玄宗宠信。得势后排斥正士摧残人才倒还算其次,最可恶的是他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建议玄宗用外族蕃人任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因为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所以易于摆布,反而不易生乱。但谁掌权了不滋生歹念,所以这始终都是个引爆点,只要引信被点着了,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这是后话。

当看出惠妃的心思后,李进谗废杀了太子瑛,并力主立寿王为太子,但玄宗并没有真的糊涂到那个地步,思来想去,考虑到太子今后要成为一代国君必须要有才能,不能因为自己喜爱的女人生了儿子就不管他是呆是傻让他做太子,所以玄宗没有听从李的建议。

不久惠妃逝去,玄宗非常想念她,其他的后宫佳丽远不能弥补惠妃死去给玄宗造成的伤害,爱屋及乌,百无聊赖之际他步入了惠妃儿子家,却得来一个意外收获。他见寿王妃杨氏长得特别漂亮,顿时有了霸占之意,但这在道德上恐怕有些说不过去,因为他喜欢上的是自己儿子的女人。这可怎么办呢,无意中他想到了武则天,那个都以削发为尼却依然被召回宫中立才人的例子,于是他授意杨氏出家为女道士,然后暗中将她接入宫中。这是多么富有戏剧化的一幕呀!

这个杨氏名叫杨玉环,就是开头说的那个死于马嵬坡的美女。她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56岁的玄宗为能寻觅到这个比自己小34岁,且如此美艳的女子欢喜的不得了,五年后终于公开了她的真实身份,并册封她为贵妃。同时她的三个姐姐也都封国夫人,堂兄杨国忠也由此官运亨通,后官至宰相。

待续。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怎样写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 ,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 ,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震撼的历史

  《中国通史》一套共3册,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册主要讲述的是古文明的开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汉的交替。说到此书,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们都是近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张荫麟曾在《老子身后孔子百余年之说》中,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的考证提出了异议,是当时大为震动的一件事,并且得到了梁启超的赞赏。他以史、学、才出众知名,是文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国内外史学家对他的著作《中国史纲》评价甚高。读他的书,会有一种“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吕思勉从小就学习写读史札记,5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足以说明他对历史的热爱与痴迷。30年代前期他开设了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历史的研究工作。蒋廷黻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学术的形式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张荫麟在序言中提到写通史的根本在于应该判别史事的重要性,应该严格采用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现状渊源来阐述历史。蒋廷黻认为研究并接受历史,分析成败,找出教训,则是其根本。

  读完此书,感觉历史的画面在眼前一一浮现,太震撼了。就本书而言,按着历史的进程如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汉族大抵在黄河流域,其开化当推三皇五帝,即尧舜禹的禅让。之后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虽然夏代迷信、专制但社会风气质朴,人们的生活节俭。而兴起于西方的商代王位继承较为特殊,是长兄死后,传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长兄之子。商代的物质文明比较发达表现在丝织、渔猎、畜牧、铸铜技术。甲骨文是带有图像性的文字,意义比现在的汉字更为详细。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说盛行,而楚国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个敌人齐国。齐桓公的霸业之一就是南制荆楚,越国勾践的卧薪尝胆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子产对郑国的革新整饬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古之遗爱也”。或许因为子产是一个把经验转化成原理的实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书较大的篇幅叙述孔子所经历的时世。而我恰中学时习得《论语》,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孔子丘,鲁国人,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他性格刚毅,和蔼中带有严肃,不骄矜,谦虚守信,对晚辈尤为爱抚。注重人伦日用,有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负,教育是他的职业,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复古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顺利,反而在教育上颇有成就。他提倡有教无类,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门下弟子颇多,大都成了鲁国的人才。他以道德学说和人生理想教训生徒。《论语》是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的教训记载下来的,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订了《诗》的旧曲调。他曾受业于老子,隐退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现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人道精神和礼制精神即现在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经济等其他方面后世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书也有很多比较有趣的知识。1.姓、氏的区别:同源异流的众族保留其旧有共同的族号,谓之姓;同时各有特殊的族号,谓之氏。2.夏、商、周综错团结为一大民族,自称“华”,中华民国的“华”字起源于此。3.周是唯一一个封建社会。4.奴隶以家为单位,世袭罔替。贵族家庭中多妻是一个普遍现象,多因陪嫁人数之多。

  本书很严谨,对于推测或没有史实依据的会做出说明,对于史书来说很用心,值得学习。另外我想提个建议,书中引用的古文比较多,很难理解,如果有注解就好了。还有繁体字较多,很难查到,也做一下标注吧。在书后附录上历代纪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总之,《中国通史》带给我的是比较认真、用事实、数据等严格考证的一本书,对于历史类的书籍来说它是不错的,值得细细品味阅读,会学到很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