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两句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557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两句,表达作者对刘裕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的赞叹。

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扩展资料:

刘裕北伐: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晋元兴二年,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

第二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

为了晋朝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 公元409年二月,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就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他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五月就到了下邳。

刘裕北伐成功的原因:

1、北方的局势混乱不堪,没有凝聚足够力量抵御东晋。当时的北魏、南燕、北燕、后凉、西秦各自为政,相互倾轧。

2、东晋的进攻井然有序,得益于刘裕的军事能力。他尽量巧妙避开强敌,采用各个击破(南燕、后秦)的策略。

3、刘裕镇压了东晋内部的叛乱以后,东晋的军事力量达到巅峰时期,北伐的合适时机到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哪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北伐的非凡气势

一、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哪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北伐的非凡气势: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二、作品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这首大气磅礴、怀古咏志的不朽词作,是送给与他志同道合的好友丘崈的。

三、附原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刘裕北伐成功了吗

成功了

  总的来看,刘裕两次北伐,既抵抗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南方的侵扰,又保护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了江南经济开发不被破坏。   同时北伐又扩大了南朝的领土,刘宋也成为南朝中领土最大的政权,北伐也为南朝引入了新的政治力量,这些又为南朝 抵抗北魏提供了条件。   只有等北方民族融合完成, 统一条件成熟后,南北才又归于统一 。   刘裕北伐建立的功勋也受到了后来史家的赞扬。王夫之说:“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跋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王夫之的高度评价使我们对刘裕北伐的功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求采纳

刘裕北伐后秦的过程是怎样的?

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后秦,大军从淮河到秦岭一线出发,主力在东线?到达山东境内以后,大军上船,逆黄河西上,直向长安进发?

当时黄河以北是刚刚崛起的北魏,后秦向北魏求援,刘裕则向北魏借道?明元帝就征求大臣崔浩的意见?崔浩表示如今刘裕气势正盛,不应与他交战,应该放他西去?

同时,崔浩也很有预见性的指出后秦必被刘裕所灭,而且刘裕也不可能长留北方,必然南返,到时候北魏就可以南下攻取原后秦的领地了?

可惜明元帝没有完全采纳崔浩的意见,还是派了长孙嵩率兵十余万沿黄河北岸戒备刘裕?刘裕在南岸拉纤的士兵一旦被卷入河中,漂到北岸,就被全部俘虏?

刘裕觉得老是这样也不是办法,决定要给北魏军队一点教训?于是就派了一位军官于旰领了七百人,一百辆战车登上北岸,布下偃月阵,如一轮弯月,两头在河边,中间突出有一百多步?

北魏军队见晋军小部队登岸,不明虚实,并没有马上进攻,一边合围一边通知主将长孙嵩?

布阵结束后,刘裕又派大将朱超石领军两千,带一百张大弩登岸,用大盾立在战车两侧作为防护?这时长孙嵩已经到达阵前,一见晋军增兵,马上就开始进攻?

数万北魏骑兵开始了冲击,由于受车阵和盾牌的影响一直无法突破?晋军则在车后以大弩攻击,杀伤魏军很多?

后来,北魏的骑兵都猬集在车阵之前,弩弓已经无法发挥作用,朱超石就命令士兵截断长矛,剩下三四尺,一人持矛刺敌,后面的人用大锤凿矛,一矛竟然可穿透三四名魏军?魏军不支,大败退走?

这一仗使魏军伤亡过万,再也不敢阻挠晋军西进了?后来刘裕果然顺利灭掉了后秦,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话题:网上说的刘裕有一次北伐时曾经一个人追赶上千人,是真的吗?出自刘裕的哪一场北伐?

出处不是刘裕北伐,而是随刘牢之镇压孙恩之时。原文是:“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 。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我是这么理解的,第一刘裕悍勇这一点是肯定的,文中(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这数人肯定是敌军中的头目或是善战者,古代不是经常有两军主将单挑吗?主将被斩引起全军混乱,各自逃命这种情况是有的,刘裕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杀了敌军中的头目和骁勇者,其余的被他的威慑力镇住了,再加上孙恩的教徒必定不是正规军,没受过正规训练,组织性和纪律性肯定是不如正规军的,一群

乌合之众见到各自老大被杀后,为保自己各自逃命也是有可能的,在加上刘敬宣引兵寻找刘裕,也许敌军探听道刘裕的援军快来了,更加没有士气了。结果就出现了刘敬宣看到的那一幕(见裕独驱数千人)。这个事件资治通鉴中有记载。

刘裕举兵北伐势如破竹,为何偏偏长安得而复失,还损兵折将?

那是因为刘裕自己本身就有和大的原因,刘裕因为北伐非常成功就有点掉以轻心,沉迷于美色,贪恋钱财,而且还将自己的重要的君臣给抛弃了,以至于到最后长安得而复失,最后想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身边一个勇敢的将领都没有了。

长安得而复失也是有原因的,在早期的时候刘裕出兵北伐,家里得有看门的吧,北伐是为了功绩、为了开疆扩土,但大本营更为重要。虽说刘裕已经大权在握,但是还有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朝中还有很多政敌和对头,要将自己不信任的人全部消灭,稳定军心。

刘裕是举兵的领导者,所以自己也是异于常人的,出现事情自己也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刘裕回师建康,而留下的几位将领镇守长安,这几位将领分别是王修、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加上刘裕的二儿子刘义真,看着好像是万无一失。史料上面的原话是“十二月庚子,发自长安,以桂阳公义真为雍州刺史,镇长安,留腹心将佐以辅之。”

但是刘义也就是刘裕的二儿子,非但没有继承刘裕的本事和一点智慧,还频繁搞事情。留下刘义真守卫长安,是败笔中的败笔。因为当时刘裕没有在长安,所以给遗留的叛党有了希望,于是发动了叛乱,刘义真没有发挥丝毫作用,沈田子杀掉王镇恶,王修杀掉了沈田子,而这个糊涂的刘义真却杀掉了王修。

所以说长安的得而复失都是有原因的,这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果关系,如果刘裕能够做好这些还有刘义真不这么糊涂,可能就不会有这些事情了。

标签: 口北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