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名将如云,中国历史上名将如云,为何却独独产生了特殊的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775

中国历史上名将如云,为何却独独产生了特殊的“关公信仰”?

因为关公身上的特性刚好符合朝廷的文化宣传,所以关公受到了国家层面的推广,自然而然的关公便成了一种信仰,而其他优秀的名将和关羽相比则要差一点了。

民间最早开始祭拜关羽的地方是山西解州,而这个地方特殊的地方在于这里是关羽的家乡。本来关羽就非常的有侠义精神,他在老家经常的惩恶扬善,他在老家的名声是非常好的。后来关羽开始跟随刘备征战天下,留下了很多英勇事迹。于是当关羽遇害的消息传回去之后,解州的百姓便开始祭拜关羽。慢慢的关羽在解州成为了一个地方神之类的存在,这是关羽信仰的开始。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关羽就和其他名将一样在自己的家乡被祭拜。后来等到南北朝的时候,关羽的地位又升高了一点。南朝陈国的皇帝陈伯宗说关羽成神显圣了,于是他在关羽被害的地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座关羽庙。后来隋文帝又在解州建立了一座关公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解州关帝庙,这座庙也被称为“天下武庙之祖”。虽然这个时候供奉关羽的地区在皇帝的推动下出现了增长,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山西附近,在其他地方关羽的名声还是不显。

而关羽真正成为国家、民族层次的神是从唐末宋初开始的。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而后来五代十国和两宋更是一片黑暗。那些时期,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背叛,朝纲君臣这些都分崩离析,人们迫切的需要一个领袖来重新树立君臣伦理。于是关羽便再一次出现了,关羽的忠心、勇敢、义气、人品都被人所敬佩。于是在国家层面的宣传与推动下,关羽成为了整个民族的关公。等到了宋代的时候,关公庙已经在全国各地扎根了。

唐初名将如云,盛唐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晚唐各路节度使拥兵自重互不臣服。可是,谁才是大唐独一无二的军神?

那就是 李靖 啦 。

李靖一生为唐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靖用兵如神,战无不胜,平河南的王世充,又统一了江南。当年李靖用奇兵三千灭突厥,数十万唐军血战河西走廊灭了吐谷浑。

在李靖死后,后人给了李靖一个响当当的绰号: 托塔天王------李靖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是谁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中国历史上名将如云,为何却独独产生了特殊的“关公信仰”?

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个唐朝著名将领分别是谁?

郭子仪和李光弼。

1、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后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

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扩展资料:

平定“安史之乱”的其他功臣介绍:

1、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朝中期名臣。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

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

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2、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铁勒仆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将。

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封为丰国公。交好回纥部落,出使回纥借兵,出嫁二女和亲回纥。

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46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兵马驻守汾州,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

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骆奉先等人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为惋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弼

百度百科——郭子仪

安史之乱初期高仙芝、哥舒翰这两位名将都冤死,如果这两位没死能轮得到郭子仪、李光弼两个大展拳脚?是不

高仙芝是挺冤,只因为安史之乱,皇帝对节度使的信任降到冰点。当时高仙芝因为前线失利而打算退保潼关,皇帝看他将大量人马与粮草集中在潼关而心生怀疑,后来监军的太监边令诚告了黑状才死的。不过,高仙芝与阿拉伯人打的时候,导致唐朝失去对中东的控制,他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哥舒翰似乎没什么,被令强迫进兵,然后被俘,为活命而同意劝降其他军官,然后被杀。唐代宗还算不错,追赠了太尉,谥武愍。

郭子仪厉害是因为他听话,所以他有功劳、享富贵,还能保住人头,还能福及子孙。

再李光弼也不是汉人,是契丹人

。安史之乱涌现的名将(300财富值)

在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唐廷一方有大量杰出的将领参加了此次战争,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郭子仪、张巡、仆固怀恩。他们都有着赫赫战功,但在这次平叛中,哥舒翰、高仙芝和封常清三位在对外战争中获得无数荣耀的战将,却最终都葬送在自己全力维护的玄宗手中,而毫无建树。时兮命兮!而同为名将的李光弼、郭子仪和张巡、仆固怀恩则在平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可谓中兴名将!

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 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斩敌将数百名,杀叛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哪两位?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安史之乱的平定: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

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

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扩展资料

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

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巨大,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赫赫战功。

他居功不傲,宽厚待人,是由武举起家逐步成长起来的闻名遐迩的军事将领,有人说因为郭子仪的存在才能大唐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

李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与郭子仪先后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为临淮王,"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朝在搞什么飞机?

有的,唐朝名将多如繁星。 但是他们的军事才能在晚年唐玄宗的压力之下,因为政治原因,导致败北。 应该说,在开元盛世之后,那些为玄宗开疆拓土,征战四方的大将、帅首相继被唐玄宗迫害。 而唐朝开放之风,尤以玄宗为最,玄宗一朝外族大将也是多不胜数,其中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等都是外族人。 但前期的玄宗还是唯才是举,不过晚年的玄宗,骄奢淫逸,为了博杨贵妃一笑,不惜挥金如土,动用国库之本。 要知道,那时候的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已经激化严重了。而国库收入也是不断减少。 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师勤王,接连打败叛军,也就是安禄山的军队。可惜,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结果大败。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并非当时朝中无大将,而是玄宗一次次的错误决断,将这些名将逼向绝路,抗命是死,但不抗命,就是让自己一手带起来的部队跳进火坑。 但是百姓宁愿继续受到唐朝腐朽的统治,也不会愿意接受安禄山,这也是为什么安禄山迅速败亡的原因。没民心啊。 安禄山不放心他军中的汉人将官,就逐步启用蕃将胡人。而这些蕃胡可不会为安禄山着想什么民心,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安禄山虽也知道需要得民心,但是也没办法制止。 安禄山造反靠的就是这些蕃胡将官,要是连他们都无法拉拢,根本无法起事。

采纳哦

标签: 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