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传,急求新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翻译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2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廉耻(节选)明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


小题1:(1)舍弃,抛弃(2)达到,求得
小题2:B
小题3:人不廉洁,违背礼、触犯 义,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耻造成的。
小题4:颜之推(1分)因为颜之推不得已而做官于乱世,但他仍然不媚俗,有骨气。
小题5: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1:2分
小题2:2分
小题3:2分
小题4:1分
小题5:每点1分,语言1分。

急求新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翻译_百度图片搜索
抱歉,在该筛选条件下,没有找到与急求新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翻译相关的图片。


百度建议您:
  •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
  • 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
  • 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 加载更多图片
    找到相关图片0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B(达到)
    小题2:D(用;凭借。)
    小题3:C(“俯首赞同”错)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得到伸张,国就会灭亡。”好啊,管子真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索取的;没有羞耻之心便没有什么不做的。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况且身为大臣而没有什么不索取,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做,那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羞耻之心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善于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个人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不知耻上。因此士大夫的不知耻,那是国家的羞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把廉耻作为根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他们懂得羞耻。当人懂得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作战,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后汉书》上记载:张奂担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深有感触。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廉耻 顾炎武 ①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

    1.国运兴衰
    2.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
    3.D
    4.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也使语言精练有味。或: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也使语言精练有味。
    5.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廉耻》顾炎武 节选 翻译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全文翻译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662089.html?fr=qrl

    古文翻译

    《五代史·冯道传论》日: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

    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

    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

    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叉日: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

    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

    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呜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

    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

    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

    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

    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

    能无愧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廉 耻顾炎武 ① ⑴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小题1:国运兴衰(2分)
    小题1: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2分)
    小题1:D
    小题1: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或: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1:原文是“能无愧哉!”是反问。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

    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冯道(882-954),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时任太师。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

    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显然这是由于范质等人至少都有历二朝、事二主的亲身体会,理解冯氏的苦衷,不像欧阳修只要说现成话那么方便。其实,欧阳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与宰相韩琦赞成,天章阁侍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反对,结果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都被贬黜,而赞同欧阳修意见的蒋之奇被他推荐为御史,被众人目为奸邪。欧阳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风不正派。蒋之奇为了摆脱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对欧阳修进行查办。欧阳修闭门接受审查,因得到故宫臣孙思恭的辨释,蒋之奇等被黜逐,欧阳修也力求辞职,降任亳州知州。这一事件说明欧阳修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也不见得有李氏那样的廉耻之心。引经据典迎合皇帝的心愿,贬斥持反对意见的人,早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蒋之奇的行为说明此人完全是一个无耻小人,但因为赞同自己的意见,就加以引荐提拔,显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当。受人污蔑后并没有像他要求别人那样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实实接受审查,以降职为台阶,看来事到临头就不像议论别人那么轻而易举了。《宋史·欧阳修传》说他“数被汗衅”,但他的反应至多只是要求退职,说明他从来就没有李氏断臂的勇气。有人喝着参汤作发扬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报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苦,儿子拿了绿卡后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款后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教导我们应如何爱国;大概都深得欧阳文忠公的真传,继承了假道学的传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什么意思??

    意思是,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

    出自《管子·牧民》,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书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国之四维,《管子·牧民·四维》称:“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国颂》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归纳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张:展开,推行。

    国之四维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扩展资料: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国之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会倾侧;缺了两维,国家就会危殆;缺了三维,国家就会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礼”指上下有节;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

    “义”指合宜恰当的行事标准;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廉”指廉洁方正;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指知耻之心;有耻,就不会同流合污。

    因此,治国用此四维,就可以使君位安定、民无巧诈、行为端正、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而民可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子·牧民

    标签: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