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庆父与孟子的关系和影响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00

庆父与孟子的关系和影响

被历代皇帝封为亚圣的孟子,竟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恶人的后代。稍为有些历史知识的人大约都知道那个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说庆父这个人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是不会了的。说的是当年鲁桓公所生庄公、庆父、叔牙。后桓公死,庄公即位,庆父表面上说不敢与庄公以伯仲相论,自己便把仲孙改为孟孙,这也是孟子之所以姓孟的原因,但内心却长怀杀机。果然等庄公一死,庄公的儿子子般立,庆父便杀了子般而立闵公,但没有过了多少日子,这个庆父可能觉得闵公也不合他意,便又杀了闵公。这一次庆父觉得祸闯大了,觉得可能过不去,便跑到莒国去避难。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时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当时在位的鲁嫠公便向莒国行贿,让莒把庆父送回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他引渡回来。结果庆父知道自己回到鲁国后难逃死罪,便在押解回鲁国的途中自缢身亡。

而孟子正是这个庆父的第十二代孙。也许正是庆父的恶行,让这个当年鲁国的贵族很快败落了,到了孟子,已与一般的庶民并无二致了。如果家里还能说得下去,当年孟母也不会住在一个闹市,以至于为了孟子的未来而三迁而择邻,成为中国一个千古的美谈。

为什么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故事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在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当了国君。庄公的异母弟弟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的人,企图自己成为国君,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另立阂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阂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人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希望采纳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庆父'

父,春秋时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庶兄。又称仲庆父、共仲或孟氏。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孟孙氏是其后裔。

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亦指无法了结,停止的事物。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历史上庆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庆父(?—公元前660年)姬姓,名庆父,又称仲庆父或孟氏。鲁桓公(姬允)之子、鲁庄公第一个弟弟。三桓之一——孟孙氏之祖,死后谥号曰“共仲”。他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上卿。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庆父之忧 什么意思 比喻什么场景??

庆父之忧的相关成语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解释为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通常用在战争时期,若国家想要安宁日,必须将战犯铲除。

扩展资料:

庆父之死故事概括:

鲁庄公躺在病榻上,反思自己掌政三十二年,虽没有大作为也没有大失误,心里倒安然。可身后之事却令他心神难安。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启,自己最宠幸的爱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凤生了公子申,由谁来继承王位呢。

三个儿子中他最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里明白,由谁继位,他的三个弟弟是关键。大弟庆父凶残专横,且隐隐约约地知道他与哀姜关系暧昧,不愿见他,就叫来二弟叔牙商议后事。

谁知叔牙早被庆父收买,极力推荐庆父,庄公没说什么。又叫来三弟季友,季友明白庄公的心意,盛赞公子般的仁德,愿竭力拥戴般继承王位,此事就这样敲定了。

秋风萧瑟的八月,庄公驾崩,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孤立了庆父,宣布遗诏,让公子般登上了王位。庆父哪能忍下这口恶气,在密室里与哀姜尽情欢愉之后,二人就谋划起来,一致的意见是除掉新君,让谁继位呢,哀姜极力怂恿庆父登基,庆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先让八岁的启当个傀儡,再伺机而动。

而启是哀姜的亲外甥,她也就同意了。恰巧般的外公去世,趁般去吊唁的时候,庆父发动政变,让启当了国君,这就是鲁闵公。同时派人在途中截杀了般。季友感到了威胁,赶快带着公子申逃到邾国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齐国公主,闵公自然是齐王的外孙,庆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稳,就慌慌张张地跑到齐国去争取援助,齐桓公答应了他。

此时庆父越发猖狂,随意诛杀异己,欺压良善,与哀姜的亲密接触,也毫无顾忌了。第二年庆父就和哀姜杀掉了闵公,自立为国君了。

这一下,齐桓公坐不住了,他作为中原霸主,对邻国的动乱不能不问,况且被杀的是其外孙,于是派大夫仲孙湫以吊唁名义去鲁国查看情形,准备采取措施。公孙湫回来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国人见庆父连杀两个国君,又胡作非为,已满腔愤怒,听说齐国要对付他,就纷纷起来反抗庆父。这时身在邾国的季友发出讨伐庆父的檄文,并拥戴公子申为国君,国人热烈响应。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敌众,仓惶逃到莒国去了。

季友带申回国,并立为新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庆父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庆父是怎么样的人物?

庆父(?-前660):姬姓,鲁氏,名庆父,三桓之一——孟孙氏之祖,死后谥号曰:“共仲”。春秋时鲁国上卿,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庶兄。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孟孙氏是其后裔。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成语即源于此。

  庆父死后,其子公孙敖在庆父幼弟季友的协助下,继其父之位,得以保此姬姓之嗣,位孟孙氏最终发展为鲁国世卿打下了基础。

庆父是做了什么事混到遗臭万年的?

有的人因为忠君爱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因为不堪留下骂名,庆父就是其中一员,因为做了很多不光明正大的事而遗臭万年。在中国春秋时期,他上榜了十大奸臣之一。他制造内乱,使百姓苦不堪言,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人们厌恶他的真实写照。

说起他的生平经历,他拉拢自己的兄弟叔牙为党,想要坐上皇位,此为不忠。还有更不齿的事他与鲁庄公姬同的夫人也就是他的嫂嫂哀姜私通。但是由于袁姜一直没有怀孕生子。鲁庄公也就后继无人,眼看着大好江山无人继承,在掌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鲁庄公想要在庶子中立储。便于叔牙商量应该谁继承皇位合适。其实庆父早就收买过叔牙。但由于季友的阻挠,最后公子般坐上了皇位。

鲁庄公去世后姬般继位,庆父当然怀恨在心。便与情妇哀姜密谋,欲暗杀姬般。最后唆使荦打死了姬般。最后就庆父掌握大权了,他拥护自己庆父袁姜妹妹的生子姬启坐上皇位,史称为鲁闵公。但是没有坐上第一把交椅,他也是不甘心啊。于是又害死了鲁闵公。就在他得意忘形时季友又出现了并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最后庆父难逃一死的命运。

他二次弑君,造成了很大内乱,使当时的政治混乱。而且与自己的嫂嫂袁姜私通,在执掌大权时更是残暴无德,很多人都因此丢了性命。

春秋时,鲁国大臣庆父连杀两位国君,鲁国人对此事怎么看

鲁国的庆父名气大了,

人们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标签: 孟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