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墓,韩信墓前,一对联只有十个字,却将其一生道尽,这一对联是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250

韩信墓前,一对联只有十个字,却将其一生道尽,这一对联是什么?

韩信墓前的对联上写的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副对联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韩信其实是在说他这一生有三个人对他最重要,这三人分别是对他有帮助的知己萧何和救了他一命的漂母,还有一个杀了他的吕后。一位妇人让他“存”,一位妇人让他“亡”。

一、知己萧何

说起韩信就不得不说起萧何,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也是通过萧何向刘邦举荐最后才得到了刘邦的重用。韩信在遇到萧何之前都是一个空有一身抱负的人,他有一身的才华,但是没有遇到属于他的伯乐。直到遇见了萧何,他的生活才有了新的意义。但是最后韩信有了想要造反的念头,也是被萧何察觉了,萧何联合吕后杀了韩信。

二、妇人漂母

韩信还没有入伍当兵前,他是很穷的,有时候可能都吃不饱饭。他曾经晕在了漂母经常漂洗衣服的河边,被漂母所救。漂母带他回家,给他吃的喝的。如果这次不是漂母救了韩信,历史上可能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了。所以漂母在韩信的一生中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韩信之后还为漂母专门建立了一个漂母祠,以此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三、妇人吕雉

说起这吕雉,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她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她也是大汉朝一位传奇的女子。但是在此之前,她曾经联合萧何,将韩信骗到宫中杀了。一位大将军的一生就此陨落,败在了自己兄弟和一个女人的手里。

韩信墓前一副对联,只有10个字,如何说完了韩信一生?

这副对联的内容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概括的说明了韩信一生当中的所有经历,以及对他来说最有意义的人。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是韩信墓外祠堂的一副对联。这里的“知己”指的是萧何,萧何当年看中了韩信的才华,是他的伯乐。创建汉朝后,吕后想杀韩信,于是萧何就制定了一个计划,救了韩信,有句俗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这个意思。

而这里的妇人其中之一是指韩信参军前,家境贫寒,几乎快要不行的时候,辛好有一位好心的妇人把他带回家,吃了十多天才保住性命。之二是后来韩信叛变后被捕,被吕后残害。他的存和亡都在两个妇人手里。很少有人能够对这种偶然发生的事情想到以后的结局,并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上来。

其次,韩信他知识的储备,可以充分利用他学识,各种兵法的运用,韩信通过反复的实战,证明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韩信的成功与他的背景和履历确实有很大关系,虽然说韩信是一个贫贱的贵族,但正是因为出身贵族,韩信可以说从小到大读过很多兵书。

韩信是汉代的英雄,是军队的天才,他能够所向披靡,靠的不只是运气,还有他对于带兵打战方面?自己的想法。虽然他野心勃勃但从未背叛过刘邦,可是最后却亡于吕后的毒计。

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一生,具体是什么内容?

韩信是历史上有名的将军,很多人都熟悉他,历史上的很多典故都跟他有关系,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根本不可能打下他的江山。但没想到的是,刘邦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就把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杀的差不多了。

韩信的下场也是这样,韩信在死之前非常的生气,根本不会想到过去的兄弟会对自己下手,一代的英雄就这样消失了。韩信的去世引发了人们的讨论,有的人觉得韩信起了谋反的心思,也有的人觉得刘邦特别的心狠手辣,但这些都不是最终的答案。回顾韩信的一生,大家会发现,韩信就是被一个古老的观念给伤害了。

韩信的死也跟这个观念息息相关,韩信这个人可以说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个知己,两个妇女,跟他的一生相捆绑着。这10个字高度地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经历。这两个妇女一个是普通的女人,一个是漂母,韩信之前特别穷,连一碗粥都喝不起,身上的衣服也都是破的,遇到了漂母。她可怜这个贫穷的人就给了他一碗饭,给韩信带来了生机。

还有一个人就是吕后,吕后的手段特别残忍,刘邦出宫的时候,吕后借助萧何的手就把韩信给杀了。萧何不仅是韩信的知己,还是他的伯乐。当初就是他向刘邦推荐韩信。韩信虽然没有什么别的心思,但是刘邦一直放心不下他,所以刘邦想要让吕后帮助他除掉后患。

“汉初三杰”中谁的功劳最大,都说是萧何、韩信,为何却是张良?

因为张良多次帮助刘邦成功脱险,就拿鸿门宴来说,要是没有张良出计谋,估计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还有在帝王的继承人上面,也是多亏了张良的帮忙,才没有引起国家的动摇了,所以说他的功劳最大了。

鸿门宴

刘邦跟项羽吃饭的时候,项羽就有想法要杀刘邦的,但是刘邦有张良的应对之策,硬生生把杀机重重的鸿门宴化解了,要知道在危机的时候,张良知道项羽喜欢性情中人,就让刘邦装成这样,给项羽一个错觉,以为刘邦其实是无害的。就不知道要不要杀他的犹豫中。

从而给刘邦争取时间,刘邦接着尿遁就来个胜利大逃亡,而张良就留下来应对项羽,最后也帮刘邦逃过了鸿门宴这一劫了。所以说张良的功劳是非常大了,如果没有他的计谋,估计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

商山四皓出山的妙计

刘邦成功上位之后,到了后面他喜欢上了戚夫人,连带戚夫人生的小孩都喜欢,就越来越看不顺眼吕后了,也想把太子废了,好让他心爱的人得到最好的。就在群臣都没有办法阻止刘邦废太子的时候,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了,让吕后去请出商山四皓,只要这商山四皓肯出山帮助太子,那么刘备自然就不废太子了。

张良看似对帝王的继承人毫不插手,实际上,他却是最大功臣,这也是他为人的智慧之处:“不做出头事,不引帝王疑,不抢头等功”,这样做总归是没错的。《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

果然刘邦看到自己都请不到有才之人,归顺了太子,就知道这个太子动不得,以后再也没有提过废太子了。所以说张良的功劳是非常大了。

萧何最后结局是啥

萧何最后是病逝的,于公元前193年即惠帝二年病逝在家中。

萧何在历史上素有一代贤臣之称,是西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更是辅佐了汉高祖与汉惠帝两代皇帝,一生兢兢业业,为西汉这一全新的王朝贡献良多。

那么为什么到了最后汉高祖刘邦却想要杀他呢,萧何喜好研究历代的法律典籍,为人和善,喜爱结交天下豪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结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萧何初见刘邦时,便认为刘邦不是寻常人,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萧何的有心结交下,两人很快便成为了至交好友。

当时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两人感慨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心系天下百姓。于是,两人决定在沛县起义。在萧何的谋划下,刘邦成为了起义军队的首领。在之后的日子里,萧何更是尽心辅佐刘邦,他为刘邦招徕了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

等到天下安定后,刘邦成为了皇帝。刘邦感激萧何对他的帮助,便封萧何为丞相,赏赐他无数的金银财宝。但好景不长,成为皇帝的刘邦开始猜忌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先后杀死了韩信,英布等人。眼看着昔日的同僚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萧何明白终有一日也会轮到自己的。

无奈之下,萧何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开始强征百姓的土地,收敛钱财。有百姓在刘邦归朝的途中拦路告状,刘邦听后大怒,想要杀了萧何。

但刘邦转念一想,之前在百姓的心中萧何可是超越自己的存在,那么现在的萧何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也不是所有百姓都爱戴他的。刘邦觉得自己可以不必再猜疑萧何了,于是就放弃了杀萧何的念头。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何(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3、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

历史上有香姬这个人吗?是韩信的老婆吗?

没有,正史上,韩信并未娶妻。

在秦汉之际,由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等级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未在人们心中普遍确立,君臣之间“义”的关系较为淡薄,而“利”的关系却非常突出。

韩信被诛杀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刘邦的猜忌,不能容忍功高权重的大臣,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也与韩信本人居功自傲、不能谦柔自守有关。所以,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被诛杀了,当时他并未娶妻。

扩展资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韩信为什么会被吕后处死?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九月,赵相陈豨起兵背叛刘邦,并自立为代王。

据说当初陈豨离开洛阳去就任时,曾与韩信密谋,要里应外合共同反对刘邦。

刘邦亲自率兵讨伐陈豨时,要韩信也去,他借病推辞了。刘邦率军离开首都后,韩信派人给陈豨送信说:“你举兵反叛,我在这里支援。”韩信与他的家臣密谋,想趁刘邦不在,在夜里假传刘邦的圣旨,释放奴隶和犯人,把他们组织起来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方案研究好之后,就等待陈豨的消息,以便配合行动。

韩信有一位门客,因得罪了韩信,被囚禁起来,韩信准备把他杀掉。这位门客的弟弟,为了给哥哥报仇,就向吕后告发韩信的密谋。吕后很吃惊,他想马上召韩信进宫,借机把他杀掉,又怕韩信不会上当,于是就找萧何商量办法。韩信本来是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的,这时他听说韩信要谋反,就又向吕后提供了一个消灭韩信的办法。他们假称刘邦派人,向京城报告陈豨已被打死的喜讯,要大臣进宫祝贺。萧何还怕韩信不去,亲自对他说:“你尽管有病,这样的大事也应去庆贺一下。”韩信不知是圈套,他到了长乐宫,便被吕后命令武士捆绑起来,随即处斩。韩信在临刑前,自叹说:“我后悔不用蒯通的计谋,竟落入小儿女子的圈套,这也是天意吧!”

刘邦平定了陈豨的叛乱回到京城后,听说杀了韩信,心里一方面为除去自己的一个隐患而高兴;另一方面又觉得韩信可怜,他是个帅才又有大功,杀掉实在可惜。刘邦问吕后:“韩信死的时候有什么话留下吗?”吕后说:“韩信自恨没有用蒯通的计谋。”刘邦立即下令,到齐国把蒯通抓来。蒯通被押送到京城,刘邦当面质问他:“是你给韩信出主意要反叛我吗?”蒯通回答得很爽快:“是的,我给他出过这个主意。但是他没有听我的话,结果现在被夷三族。如果他当时听我的话,采纳我的计策,你还能把他抓住杀掉吗?”刘邦听了这样毫不隐讳的回答,非常愤怒,下令把蒯通烹掉。蒯通说:“你把我烹了,太冤枉!”刘邦说:“你教唆韩信谋反,还有什么冤枉的?”蒯通辩护说;“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谁都想取得天下。那时我只知道韩信是个英雄,还不知道你刘邦。而且当时想争夺天下的人很多,只不过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你难道能把这些想争天下但没有成功的人都杀掉吗?”刘邦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把他放了。

韩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从小就研究兵法,苦练武功。刘邦得天下,在军事上主要依靠了韩信,连刘邦自己也承认,韩信是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军事天才。韩信曾经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整理过古代的兵法著作。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在权谋类兵书中,还有《韩信》三篇,可惜均已失传。但从韩信的用兵特点和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中,仍可看出韩信在兵法上特别是在夺谋、设伏、变诈等方面的贡献。

后来,有人在韩信墓前祠庙上写过一副对联,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指的是萧何,韩信被刘邦重用出自萧何的引荐,被吕后所杀也出自萧何的计谋;“两妇人”指漂母(洗衣服的老太太)和吕后,一个在韩信困难时给予帮助,一个是诛杀韩信的主谋。在韩信的一生中,这几个人对韩信确实都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信墓

韩信是怎样分油的

分油思路:把篓子里的10斤油用能装7斤油的罐和能装3斤油的葫芦平分。

分油过程:

1、先用葫芦连装三次,共装9斤,三次都往7斤的罐里倒,这样,油葫芦里还剩2斤。

2、然后将罐里的7斤再全部倒入篓子里,这时篓子里是8斤油。

3、将油葫芦内的2斤油全部倒进瓦罐。

4、最后用空葫芦从篓子里灌满(3斤),倒进瓦罐。这样,篓子里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装的油都正好是5斤。双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扩展资料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与韩信有关的轶事典故除了韩信分油以外,还有象棋、风筝的由来,以及点兵的故事。

韩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标签: 对联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