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英伦往事“绿茶使我的心易于兴叹,就得求助于武夷红茶”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84

文/李崇寒


1662年5月13日,当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扎走下皇家“查尔斯号”,踏上英国领土时,她压根没有想到,由她带来的饮茶风尚,很快流行于英国上流社会,那几箱作为嫁妆的中国红茶,日后竟会成为英国的“国饮”。


凯瑟琳此行是来和查理二世结婚的,因天气原因,皇家“查尔斯号”停留在朴次茅斯港。凯瑟琳上岸不久,受到沿岸人民的热烈欢迎,她给在伦敦的未婚夫写了一封信,宣布即将到来的消息。当晚,伦敦所有钟声响起,躺在情妇怀中的查理二世,到5月20日才赶往朴次茅斯港,并于次日与凯瑟琳公主完婚。


这场政治婚姻的缔结前提是,葡萄牙方面承诺给查理二世50万英镑作为嫁妆,方便查理二世偿还他从政府那里继承的债务以及他自己欠下的新债务。但当查理二世得知瑟琳出嫁只会带30万英镑时,差点想取消婚约。如果真是如此,大英帝国茶叶史乃至整个历史恐怕需要重写,因为除了茶叶,凯瑟琳嫁妆中还有一些其他礼物:非洲贸易区丹吉尔,与巴西和东印度群岛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以及孟买,后者在英国试图取得茶叶贸易支配权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于茶,荷兰的许多家庭破裂了

最早与中国产生茶叶贸易,并于上层社会流行饮茶习俗的不是英国,是荷兰。一开始,中国茶在荷兰不被当成饮料,而是以药物的身份在药店出售。高额的茶价,仅有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及达官贵人消费得起。


中国茶传入欧洲,虽不至于发生大的动乱,但总伴有小插曲发生。关于饮茶是否有益,荷兰曾掀起过一场大辩论,辩论方不乏学者、医生、教会人士,持续时间32年(1625-1657),随着茶叶深入欧洲大陆,德国、法国卷入其中。对饮茶持赞成态度者有之,如荷兰著名医师尼古拉斯·杜普在1641年出版的《医学论》中就提出,“什么东西都比不上茶。由于茶的作用,饮茶人可以从所有疾病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长寿。茶不仅给肉体带来巨大的活力,喝茶还会预防结石、胆石、头痛、感冒、眼炎、黏膜炎、气喘、肠胃病等。此外,茶还有止困提神的效用,所以对通宵写作和思考问题的人颇有作用”。以他为代表的荷兰医学界对饮茶之推崇,令反对者怀疑他们收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钱,让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上能大赚一笔。


对此反应尤为强烈的当属德国,那里不仅出现了强烈的排茶者,如耶稣派传教士马尔奇诺·马尔奇尼以“中国人面黄肌瘦,盖因饮茶”为由,主张“排斥茶吧!把茶还给他国吧”。有人甚至呼吁禁止德国医生使用外国的茶饮治疗法。倒是法国医生用茶治好了路易十四的头痛病及枢机主教马萨林的痛风,间接导致了“饮茶大辩论”的结束。1657年之后,很少有人再对茶的药物效用以及饮茶进行抨击。


到了1675年,荷兰的食品店里开始卖茶叶,有钱人家在自己的寓所里专辟茶室招待客人。每天下午二三时,是“当了茶的俘虏的夫人们”最喜欢的茶会时间。一阵寒暄迎客后,女主人取出各种茶,放入有银漏子的小瓷茶壶中,一遍遍地询问客人:“喝哪种茶?”待安排妥当,贵夫人们将茶从茶碗倒入茶碟中,喝茶时不忘发出喝茶声以示对主人的感谢。出于对饮茶的热爱,很多荷兰贵妇将家务事交给佣人后便到处参加茶会,老公们不愿回到没有妻子的家,去酒场寻求慰藉,久而久之,“由于茶,荷兰的许多家庭破裂了"。


茶叶最早在英国咖啡馆里出售

十六七世纪,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可可、茶叶、咖啡先后进入欧洲,从最初发展情况来看,咖啡、可可略胜茶叶一筹。17世纪末,茶叶仅限于上层社会流行,即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辩论,中国茶并没有作为国民饮料在法德扎根下来,它“既没有在法国压倒传统饮料葡萄酒,也没有在德国压倒啤酒。”低价劣质的酒类仍然贯穿欧洲人正常生活的始终。


中国茶进入英国要比法德晚几年。1657年,英国伦敦一家咖啡馆里第一次出售茶叶,售价1磅60先令(合3英镑)。咖啡店店主托马斯·加尔韦为了吸引顾客进店喝茶,在1658年9月30日出版的伦敦报纸《政治公报》上,首次刊登与茶叶有关的广告:“中国的茶,是一切医士们推荐赞赏的优良饮料,今在伦敦皇家交易所近旁的‘苏丹王妃’咖啡店出售”。托马斯·加尔韦经营茶水的方式与卖啤酒差不多,茶水被煮沸后放入木桶储存,顾客下单后,端出茶水供其享用。


于当时人而言,咖啡馆、咖啡和茶一样新奇,作为男人们谈生意和讨论政治的场所,咖啡馆里卖舶来的新式饮料(咖啡、巧克力或茶)没有什么不妥。有时,咖啡馆还承接茶叶的外卖服务,海军部大臣塞缪尔·佩皮斯在他著名的日记里记载了1660年他让人买回“一杯我以前从未饮用过的茶(一种中国饮料)”的情形。


在托马斯·加尔韦印制的一份《有关茶叶生长、质量和功效的准确描述》的广告传单中,对茶极尽赞美:“茶是一种很珍贵的饮料,价格高昂,只有王公贵族把它用作赠给友人的礼品。……它可使人体充满活力和精力;可以缓解头痛、眩晕和由此产生的抑郁;可以疏通脾脏;可以清肺明目,除疲惫,消食强胃;可以安神补脑、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简直比神仙水还好用。


从后来中国茶在英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托马斯·加尔韦的吹捧不算白做。得益于英国人对茶的热爱,他那既售茶饮又卖茶叶的咖啡店持续运营了200多年,至今在该咖啡店的原址前面有一块纪念性的石碑和一个该咖啡馆标志性的蝗虫招牌的石雕。


饮茶皇后之歌

凯瑟琳公主虽不是将中国茶引入英国第一人,但自她嫁给查理二世后,茶很快就在英国上流社会时兴起来。凯瑟琳从小就爱喝茶,她宣称喝茶是保持身材的关键。据传在查理二世与凯瑟琳公主的婚宴上,凯瑟琳谢绝了王公贵族们向她敬献的各色美酒,只愿举起她那盛满红色汁液的高脚杯与人一一碰杯。


凯瑟琳神秘的举动,引起无数人猜测,出席宴会的法国王后对杯中红色液体十分好奇,想趁凯瑟琳不注意时偷喝几口,没有成功。宴会结束后,她派侍从佯装潜入王宫,一探究竟。原来凯瑟琳喝的红汁液是由中国红茶冲泡而成,侍从打算偷出少许献绐法国王后,不料出门时惊动门卫,当即被捕,引发了震惊英伦的“红茶窃案”。因为缺乏关于茶种的确切记录,无人知凯琳携带中国红茶的具体品种,一部分学者推测当为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婚后,凯瑟琳保持每天饮茶的习惯,英国王宫上下对于她嗜茶行为议论纷纷,有说她饮茶是因为思念家乡,也有人说凯瑟琳“以品茶来排解夫君用情不专的寂寞情绪,真是一位可怜的王后!”虽说查理二世情妇众多,但他也不敢怠慢正室,凯瑟琳哪需要用茶来排解忧愁。


凯瑟琳喜欢以茶待客,经常把茶叶分给王家贵族,久而久之,英国宫廷贵族间以往只喝英国淡色啤酒、葡萄酒和蒸馏酒的传统被打破,中国茶取代酒精饮料成为贵族、上流社会最爱。当时咖啡馆禁止女性出入,老板们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将茶叶分成小份进行零售,让贵妇们在家中召开茶会,在浓郁茶香中,消遣美好时光,为生活增添诸多乐趣。


凯瑟琳爱茶,人人皆知。就在成为王后的第二年,英国埃德蒙·沃勒为她写了一首祝寿诗《饮茶王后之歌》(也是西方第一首咏茶诗):


  “维纳斯的香桃木和太阳神的月桂树,


  都无法与女王赞颂的茶叶媲美;


  我们由衷感谢那个勇敢的民族,


  因为它给予了我们一位尊贵的王后,


  和一种最美妙的仙草,


  并为我们指出了通向繁荣的道路。”


1664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从万丹归国时,没有带来珍鸟异兽,而是从荷兰人手中购得2磅2盎司茶叶,献给凯瑟琳王后,以求荣宠。不出东印度公司意外,茶叶果然深得好评,每磅茶叶获奖金50先令。1666年,东印度公司如法炮制,再次向英王查理二世进献上等中国茶叶。隔年,英国王室“寄购茶订单嘱万丹代办处购买上等中国茶百磅运至伦敦,此时茶叶已被作为宫廷阁议时的饮品。”


财政官员视茶为好的课税

不过对英国大众来说,茶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查理二世执政期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3次英荷战争把英国拖入了穷困境地,征课一切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对茶的课税很关键。如历史学家马克莱所述,“蒙克将军(注:乔治·蒙克)引苏格兰兵攻入伦敦时,世人视茶为中国珍品;8年后,茶已有规则地输入,财政官员视茶为好的课税品。”


1660年到1689年,英国对咖啡馆出售的茶等饮料确立了“液量税法”,每加仑茶课以8便士的税。每天早晨,收税官员根据每家咖啡馆估算一天可能销售的饮料数量来收税,有时还会增加收税次数。咖啡馆只好事先把茶水冲泡好放入桶内并用火炉保温,方便顾客购买。这种方式不仅制约了茶的销售,还对茶的味道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


1689年,英国政府改为对茶叶征税,高税率(每磅收税25便士),使茶叶销售几乎停滞。3年后,税率减少到便士,但为了给各种战争提供资金,1711年茶叶的税率又涨回到最初的水平。在茶税和茶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下,17世纪50年代,茶叶零售价格为每磅3英镑,17世纪末每磅1英镑,这意味着茶叶消费人群仅限富人,因为当时,“一位熟练的手工艺人每周的收入一般不超过1英镑,而体力劳动者每周的收入只有40便士”。


囿于宗教和习俗偏见,一些王室成员、医学学者及名流对饮茶有不少非难和反对的宣传,如伊丽莎白一世侍讲亨利·萨比尔在给友人信中就表示:“最虔敬的基督教徒不能染上这种不洁的饮茶恶习。”这些都是导致饮茶风尚无法由上而下普及的原因。1678-1700年间中国茶输入英国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1678-1684年间,输入茶叶不过400磅,1684年226磅,1689年2.53万磅,到17世纪末,大抵每年平均输入2万磅茶叶”。


凯瑟琳之后,玛丽二世将茶、瓷器、漆器等具备东方特色的嗜好品从荷兰带到英国,她的妹妹安妮女王(1702-1714在位)对这些东方物品甚为痴迷。姐妹俩用中国制的小茶碗啜饮中国茶的行为很快成为一种风尚。安妮女王率先提出在早餐中以茶代酒,改变了英人的早餐结构,将他们从“整日酒足饭饱、醉醺醺”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1704年,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指示在广州贸易的大班,“你们如遇见中国商人们,最好尽早告诉他们,你们需要购买大量的茶叶………你们要视船的装载量而确定购买数量,要尽可能地多购买茶叶,我们希望能从中得到预想的利润”。东印度公司购茶之积极性及茶叶售价的降低使中国茶得以在英国中产阶级普及并慢慢下延至平民阶层。17年后,英国输入茶叶首次超过100万磅。


茶叶像鸦片一样危险?

1755年,一个到英国旅行的意大利人惊讶地发现,“即使是最普通的女仆每天也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英国人对中国茶的热爱超过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茶叶成为各个阶层的追求和嗜好。到18世纪末的20年,伦敦的大众化茶馆数达两千,“任何人只要走进米德尔萨克斯和萨里郡,无论到哪家贫民住的茅屋,都会见到他们从早到晚喝茶,晚餐桌上也大量豪饮”。


当时,“在英国领土、欧洲、美洲的全体英国人,不分男女、老幼、等级,每人每年平均需要一磅以上茶叶”,这种现象引起一部分英国人对茶叶健康问题的担忧及不满。1722年詹姆士·莱西通过给动物喝茶的方法测试茶叶的副作用,认为茶叶像鸦片一样危险。他还发现:“茶会降低女性的生育能力,使她们更容易流产,并且会削弱其给婴儿哺乳的能力。”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人都以喝啤酒为主,突然从酒过渡到茶饮,一些反对者认为这不符合英国传统。喝茶那么女人的行为会使英国男性失去阳刚之气,变得更加女性化。1737年刊登在《绅士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表达出了这种疑虑:“茶完全不适合用做食物。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它具有任何对人体有益的作用,因此应该被列为有毒蔬菜。即使它像香脂或薄荷一样完全有益无害,它也是一种邪恶的东西,因为它使我们整个民族养成了每天一到两次用女里女气的方式小口啜饮温水的习惯……这种习惯会使勇士变成懦夫,使强者变为弱者,并使妇女不孕。”


英国慈善家乔纳斯·汉维对茶的攻击最为恶毒,他在1757年所写散文《论茶——危害健康,阻碍工业和拖累国家》中指出,“当普通民众不满足于自己国家的健康食品,而要到最偏远的地区去满足他们邪恶的味觉的时候,那么可以想象,这个民族已经堕落到了何等愚蠢的地步!”他指出茶叶有害健康,妨碍工业发展,陷英国国民于贫困中,有亡国的危险:“小姐们喝茶后,衰老加快,主妇忙于沏茶喝茶,冷落了孩子。男人喝茶后连举剑的力气都没了。国家花费那么多白银去那个堕落的东方国家进口奢侈的茶叶,是百害无一利。”


事后证明,这些茶叶有害说全都是无稽之谈,18世纪末期,茶叶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和自身的优势取得了英国上下从宫廷到村舍的一致认可,成为英国国民饮料。


国民饮料之绿茶?红茶?

1771年于爱丁堡发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中,对“茶”有如下记述:“经营茶的商人根据茶的颜色、香味、叶子大小的不同把茶分成若干种类。一般分为普通绿茶、优质绿茶及武夷茶3种。其他品种的茶似乎也都可以分成这样3种。普通绿茶叶小有皱,干燥后叶子卷起,颜色黑绿,口感稍涩,香味适宜,泡成茶后成为黄绿色。优质绿茶叶大少皱,干燥时叶子几乎不卷,颜色清淡近蓝绿色,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味。比普通绿茶要涩,但口感相当舒适,泡成茶后为淡绿色。熙春茶和珠茶等高价优质绿茶都属于此类。武夷茶比以上两种叶子都小,颜色比其他品种更深,有时发黑,口感、香味均宜,口感似乎是涩中有甜。绿茶好像都是紫花地丁的香味,而武夷茶则带有蔷薇花香。”


17、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红茶、绿茶偏好摇摆不定,有时是红茶更受青睐,有时为绿茶受宠,同一时段,由于红绿茶价格的高低,不同阶层的英国人所饮的茶也不尽相同。从1662年“红茶窃案”来看,最初进入英国应为中国红茶。此后几十年,红茶成为英国上层必备单品。


170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订单中,眉茶绿茶占2/3,珠茶绿茶占1/6,武夷茶红茶占1/6,绿茶进口量超过红茶,开始逆袭。1715年绿茶价格下跌后,白毫和贡茶等绿茶品种更受欢迎。英国茶叶市场开始出现掺假现象,摻假者将山茶科植物的叶子制成“茶叶”,混入真茶中降低质量,获取暴利,促使英国议会不得不通过相关法律禁止掺假行为。最常被用来掺假的叶子是山楂树叶(冒充绿茶)和黑刺梨树叶(冒充红茶),为了确保这些叶子泡出来的汤水与茶水很像,不良商家还会在假茶里添加染色剂。


1736年英国媒体报道的一位犹太茶商因为多次向福尔街的一位茶叶零售商出售染色茶叶而受到审判的消息,引起英国民众对掺假茶尤其是掺假绿茶中所使用的有毒铜化合物染色剂的担心,“这似乎导致了茶叶消费从绿茶向红茶转变”。加上红茶自身的价格优势,18世纪30年代中期,红茶成为中英茶叶贸易中的主要部分(尤以武夷茶为主),价格昂贵的上等绿茶虽会出没于王室贵族的茶会中,武夷茶已成大众最爱.


英国诗人拜伦是中国茶的忠实粉丝,他时常保持饮茶的习惯:“早上起床,他就开始工作。然后喝一杯红茶,骑马出去办事。回来后,吃一些干酪和果品。晚上挑灯读书。”拜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赐,拜伦易于兴叹:“我竟然感伤起来,这都怪中国的绿茶,那泪之仙女!她比女巫卡珊德拉还灵验得多,因为只要我喝它三杯纯汁,我的心就易于兴叹,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饮酒既已有害于人身,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认真。”也难怪拜伦会写出“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这样的绝妙诗句。


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掺假茶改变了英国人喝茶的品种和口味,英人在吸收中国红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红茶文化。他们习惯在红茶中加入牛奶和糖,仿制中国茶具置办了一整套有英国特色的银质茶具,形成了自己的饮茶礼仪。


中国茶传入英国前,国民大量饮用杜松子酒、威士忌、啤酒等各种酒,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使英人性情好斗、行为粗野。茶叶的到来完全改变了英人的饮食结构,其本身所具有的健胃提神、清热解毒等诸多功效有利于提高英国劳动者及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代,“一大批破产农民进入工厂做工,高强度的工作需要工人精力充沛,精神集中,而茶这种温和而有滋补作用的兴奋剂,加进牛奶和糖后就成为提神饮料,成为促进消化,振奋精神的最佳饮料,深受工人欢迎。”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茶叶,只有粗劣饮食的工人们将如何长时间地埋头干活。


18世纪的英国,民主、饮茶、咖啡馆是社会生活中三位一体的东西。“没有什么比茶叶更加理想。她柔和的芬芳,清甜的口味,既止渴,又有营养,使有煽动性的政论家精力得到恢复因此,有茶水供应的咖啡馆成了公众的讨论地点。在那里既能闻到茶水的芳香,又可听到丰富多彩的演说。”


作为男人们的专利,咖啡馆为提供茶饮的主要场所,茶园的兴起为广大妇女提供了社交空间。当时伦敦最著名的有两家,一为被誉为“春园”的沃克斯霍尔茶园,“它的格局是如此之宏伟,以至于当时住在伦敦及其附近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之人都会在夏季的三个月中经常光顾”,除供应茶水外,它还备有其他牛肉、火腿鸡等各类食品。于1742年对公众开放的拉奈拉夫茶园内有很正规的花园,里面有花卉、碎石路、弯弯曲曲的小径、高大的紫杉树和榆树。门票为半克朗(1/8英镑),包含茶、咖啡、面包和黄油的费用。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树荫下,慢慢品尝着醇香宜人的茶水,悠然自得地闲聊着,享受茶园里的美好时光。


在英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唱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传统,这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持续至今天并影响到世界各地。19世纪之前,英国人一天的饮食安排是这样的,早上10点左右吃一顿丰盛的早餐,中午是一道简单的简餐,晚上6点以后则是豪华的晚餐。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上班时间的提前,英人早餐时间提前,晚餐推迟到八九点,中间相隔那么长的时间,需要以简单的茶点充饥。


第一位引领下午茶风尚的是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她常在下午三四点感到百无聊赖、肚子饿,心想离正式的晚餐还有段时间,便让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和红茶果腹。她以同样的方式招待前来拜访的客人,共享午后惬意的红茶时光,很快,下午茶时尚风靡英伦。


19世纪末,武夷茶因种种原因退出中英茶叶贸易舞台,印度茶和锡兰茶取而代之,正统的英国下午茶以“茶中香槟”一一印度大吉岭红茶为首选,英人痴迷两百多年的中国茶与英国本土文化完美地结合,赐予其绅士品格后,默默向历史深处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