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冉庄“地下长城”抗战奇观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601

走进冉庄,看到的不仅是曾经交错在冀东平原的地道,更是一条生动的群众路线,连接着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著名的冉庄地道战,便是腾跃其中的一朵浪花。在中国广阔的敌后战场上,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迅速发展壮大。


1935年10月,红军抵达陕北,在遥远的大西北开辟了新的根据地,随后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次年双十二西安事变爆发,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暂时中止了国共内战;仅仅半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三个月后,1938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跃出敌后,向晋察冀地区展开。


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及其领导的正面战场迅速从东部沿海向内地退却,不难想见,紧邻东北沦陷区的河北平原首当兵锋。传统中国社会,群众一盘散沙,一旦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组织起来,便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保家卫国、赢得解放的正义斗争中,原本无险可守的河北平原,上演了一幕地道战的奇迹。


倭寇的烧杀掳掠,唤醒了中国人民,激起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生存意志。八路军进取晋察冀后,倭寇随即抽出兵力,试图将敌后抗战扑灭在萌芽中。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八路军根据“保存力量、消灭敌人”的作战思想,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开展了灵活的游击战。几经较量,倭寇无法消灭敌后军民,只能龟缩在铁路沿线的据点之中,农村包围城市的宏大布局逐步展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倭寇发起“治安强化运动”,企图集中力量消灭敌后抗战,建立稳固的后方。对所谓“非治安区”进行残酷扫荡,实施野蛮的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以“纵横梳篦、“铁壁合围”的战术,在包括冀中平原在内的广大战区,修建了大量公路、炮楼、封锁沟,企图将之细细切碎,绞杀敌后抗战。


在此背景下,从群众躲避追杀的单口洞“蛤蟆蹲”开始,历经无数血的教训,冀中人民的地道战逐步发展成熟起来,挖掘出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下长城。仅冉庄人民便修筑了长达32华里的地道,作战157次,歼敌达2100余人,显示了人民战争强大的威力。不可一世的倭寇不得不哀叹:“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迄今走进冉庄地道战遗址,地面、地下巧妙而实用的工事,令人叹为观止,俨然全民皆兵的堡垒。


武装斗争的刀锋,厚实的刀背来自于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按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成为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方针的重要基础。在决定成败的土地政策上,根据地采用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相结合的政策,调和了农村社会的关系,争取了最大公约数。事实证明,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成为根据地政权蓬勃发展的民意基础。


回顾历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放手发动群众”乃中国共产党人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在抗日战争中,将党的生命力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胡春雨 )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