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哲的字和名,孔门十哲中擅长辞令的是哪两个人?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01

孔门十哲中擅长辞令的是哪两个人?

子我 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

子贡 即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

孔门十哲(也有人说十二哲)是哪十位?

子渊 即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子骞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仲弓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再,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子有 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义愤,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路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子我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子游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子夏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根你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为什么要把孔子的杰出弟子分为“孔门十哲”和“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传说孔子的弟子,有3000多多人,这3000多弟子中,有72个人精通礼,乐,射,书,数六艺,是孔子非常得意的门生,这72个人在古代上也非常的出名。

孔子还把杰出的弟子分为孔门十哲。孔子为什么要把他的弟子分为,孔门10哲和孔门72贤呢。其实是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才能,再从七十二贤中,分为孔门十哲,这个人都是被孔子亲口赞赏的,他们分别是德行突出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口才比较突出的,宰予,子贡,精通政事,子路,冉有,以及擅长文献典籍的,子游,子夏。

孔子这样分出来,就能够非常明确的看到这10个人中他们个人的特点,一直做他们擅长的事情,这样分是非常好的,这样分出来之后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也可以让这些弟子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

孔子一共有3000多弟子,如果不分出来的话,对这3000多个子弟进行一样的教育,是得不到很好的效果的,有什么针对性,孔子自己也说过,教育要因材施教,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要把3000多的子第,分为七十二贤和十哲了。

在这72贤中,又包含着10哲,为什么要分出来呢?其实就像我们一个尖子班一样,有优生也会有差生,把这10个人分出来重点培养。

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有谁?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论语》(编集者之一)。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由于祭礼意见不合于曾子师弟。

扩展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门十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门十哲(也有人说十二哲)是哪十位?

an0df8 :你好。

孔门名贤:

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强显忠烈,舍身取义志伉直。子路也许是十大弟子当中唯一会武功的人,不论是在从师孔子前还是从师中,子路就非常好勇争胜,但不欺幼弱,《集解》中说子路:“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意思是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他始终不像一个儒雅学子,倒像一个侠士,孔子说他未“入室”,由于武功高强,从师孔子后,他成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忠心耿耿,从此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不仅性格独特,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做过季氏宰,任过卫国蒲邑的大夫,直到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但就是做孔悝的邑宰时,为了忠于主人、恪守职责,最终舍身取义:孔俚的母亲伯姬与其它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子,胁迫孔俚杀卫出公(即姬辄,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卫出公闻讯而逃之夭夭。子路在外面听到消息后,立即进城去见蒯聩,可是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似裂,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缨帽,就这样从容就义了。说完会武功的子路,接下来说文采翩翩的卜商。

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高传佳作。卜商是最早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观点的始祖,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命理观影响几千年,这并不是子夏在提倡一种宿命论,而是教导人们:要看得开生和死,生和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富有、地位在某一程度上是由上天决定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有富有、贫穷、皇室、平民之分),但是当一个人哪怕是处于贫穷和艰难之中,也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子夏的子弟非常之多,曾在西河(今安阳一带)传道授业,当时的魏文侯经常去请教他,比较出名的弟子有李悝、吴起和商鞅。在孔子从卫返鲁(公元前484年)之后,子夏才拜孔子为师,在孔门诸弟子中,他的行辈要较颜渊、仲由、端木赐等晚,而他的传世著作却最多,《论语》主要是他与仲弓合撰之作,《毛诗》也是传自他,《诗序》为他所作,《仪礼·丧服篇》也是传自于他,《易传》之中的一卷,他也有参与撰写,这足意说明他在孔子诸多弟子中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说完卜商,我们再说一位挺会做生意的子弟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取才有道聚千金,外交风去展雄才。子贡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最有钱,算是一位富豪,他很会做生意,在当时儒学可是提倡重文轻商,认为经商不是正道,可是子贡偏偏不吃这一套,文要摆弄,商也要经营,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当中的记载充分可以说明他是一个经商高手:“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废举”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货物种类更新快,意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从贱买贵卖中获利润,从有成了一个有钱人),除此之外,他还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可谓是文、商、政三结合的第一人。子贡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经常穿梭各国,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政治使命,比如为了达到“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目的,他游离齐、吴、越、晋四国之间,不断发挥自己的外交才能,嫁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君主对他的利弊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和见意。(《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记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孔子不但有做生意的弟子,还有会打仗的弟子冉求。

冉求(字子有)——率军御侵传捷报,知错能改子可教。率领过军队,打过仗的孔子弟子也许只有子有,这显示了他的胆识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能一战而捷,反映了他潜质的军事才能。子有青年时期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7年齐国军队来入侵,他率领军队进行抵抗,并亲首冲到最前线,奋勇杀敌,大大激发了士兵的气势,再加上他在出战前就想好的“以步兵执长矛”的作战方式,并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时他还念念不忘他的老师,于是趁如此大好机时说服季孙肥(即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达14年之久的孔子。子有帮助季氏推行了田赋改革,为季氏聚敛很多的财富,却受到孔子非常严厉的批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也不过分),子有听到孔子如此的批评自己,感到十分的愧疚,于是恍然大悟,干脆辞职不干了,而后随孔子周游诸国。在孔子的十大优秀弟子当中就占有三人出自“冉”氏,世称“一门三贤”,冉雍、冉耕就是其中的另外两位,接下来就说冉雍。

冉雍(字仲弓)——王室之后德化民,惊世之作毁于秦。仲弓是周文王的后代,然后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却末落了,家里比较贫穷,以放牛为业,人称“犁牛氏”,这点有些类似刘备,都是王室之后,一个以放牛为生,一个以编草席为生,只是一个成了“贤才”,一个成了“皇帝”。仲弓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之处“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看来他的以民为本、以德化民的为政之道,很难得到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仲弓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觉得还需要改正和提高,辞官之后,他师从孔子,开始了自己学习修行之路。孔子对他有“雍也可使南面”(在古代以南为尊为长为贵,意思是:仲弓可以从政做大官治理国家)之美誉,后世也有人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荀子就这样认为,在他的《儒效》中就说:“通则一天下,……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仲尼指孔子,子弓就是指仲弓)。惟一让我们觉得遗憾的是:后人不能看到他的个人著作,只有通过片断的历史记载去侧面了解他,因为他独立完成的著作《敬简集》,不幸毁于秦始皇的“焚书”之中。接下来说冉耕

冉耕(字伯牛)——坦直端正树威望,英年早逝扼腕惜。伯牛为人端正正派,率直、坦诚,非常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的弟子当中于德性称著,有很高的威望,可是史书对其介绍很少,再加上他英年早逝,他的很多才能没有得到展示和发挥,实在是令人惋惜,我们能找到关于对他的才能和品德进行正式描述的只有《史记》最具有说服力,里面记载说:“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能亲口肯定伯牛的品德,并与颜回并列,看来他在品德行为方面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孔子对其是何等的器重。伯牛,曾为中都宰,可是不久却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紧紧握着冉子的手,望天长叹,悲痛异常(孔子哀叹伯牛之死:“亡之,命矣夫!”)。除了伯牛称著于德行之外,还有一位叫闵损的同样于德行称著。

闵损(字子骞)——老成持重孝为先,淡泊名利拒费宰。子骞年幼不幸丧母,不断受继母虐待,生活过得很清苦,成人之后,父亲又病故,可是守丧三年未满,国家战事不断,被应征从军。艰苦的生活和复杂丰富的社会经历,使他深深感到世事艰辛难料,慢慢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常,他话语不多,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受用,孔子说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子骞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孔子教育,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实践孔子思想学说的基础之上,而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例如他非常奉行孝敬,刘向《说苑》中曾记载: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子骞絮芦花,冻得拉车时常掉绊绳,父亲不了解真情,便常鞭打他,后来父亲知道真相,要赶走继母,子骞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受到了父母、乡邻的称赞。子骞是孔子弟子当中第一个主张不做官而淡泊名利的人,他主张修身养性,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有一次季氏派人来请他做“费宰”,被他谢绝了(《雍也》有记载)。他是真正做到期淡泊名利的人,诸葛亮也追求“淡泊名利”,可是最终还是做了蜀国宰相,倾权朝中。但也有一位孔子学生主张孝道有度,不可过枉,他就是宰予。

宰予(字子我)——才思敏捷善言辩,敢于儒学提异议。子我能言善辩,才思敏捷,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于齐国、楚国,用他的“花言巧语”游说各国的君主,试图帮孔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政冶抱负,子我非常尊敬孔子,也非常赞同孔子的绝大多数主张和观点,但是一遇到认为不对的或不妥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异议。他认为“三年之丧”的制度完全是不可取的、不合理的,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意思是:三年之丧的制度,已经实行了很久的时间,君子如果三年不遵守礼仪,礼仪就会败坏,如果三年不行乐,快乐也会消失的),由此可以看出,子我非常的富有人性,看待事物结合实际而不追求形式,可是孔子却批评他“予之下不仁也”(见《论语·阳货》)。但是后来,孔子觉得对宰予有失公平,反思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子我之处改变了自己过去的很多不足。说完了孔子的八大优秀弟子,现在再说一位物殊的人物,他就是言偃。

言偃(子游)——礼乐教民独一帜,继承儒学传南方。为什么说子游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呢,那是因为在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当中,他是惟一的南方人,孔子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山东和北方,南方弟子极其的稀有,都说“物以稀为贵”,古代的交通和信息极为不便,南方的学子要到山东求学孔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子游身为南方人,就显得非常的有意义,这对孔子的学说在南方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子游十分擅长文学,担任过鲁国武城宰,并用礼乐教育民众,城内到处有欢歌乐曲之声,他的做法得到了孔子的称赞,我们可以想象,城里欢歌笑语、乐曲舞蹈是多么的一种美好景象,如果子游的礼乐育民的思想得到发杨光大的话,我想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事半功倍。孔子曾这样说子游:“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我有了子游,我的儒学在南方传播无忧矣!),子游果然没有让孔子失望,后来言偃来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们学文习字,更是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才,在子游的倡导和努力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下面我们就用子游式的礼乐之声欢迎第十位贤才学子出场,他就是颜回。

颜回(字子渊)——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渊是一个不注重权利和名誉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种平淡、朴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起初被同学说成是“愚者”。这是由于子渊的天性忠厚和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明思,就是孔子一时也难以判定他智慧达到了那个层次,经过不断的深入观察,孔子才明确说子渊并不愚,《论语·为政》里说:“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其实子渊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口才一流的子贡也坦诚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这并不是出自谦虚,而是发自内心,《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女通汝)。更难能可贵的是子渊整理了易经,他随孔子周游列国之后,重新回到了鲁国,开始他的讲学之路,同进他也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局限于一般的刻写和编简,而是致力于重复考证及校对,与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对比,弃伪保真。在整理《易》过程中,子渊呕心沥血,以致过于劳累而死,孔子十分的悲痛,在子渊对《易》作修整的基础上,孔子不辞辛劳亲自再整理,于是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完整的《易经》(孔子读到《易经》时,赞其是“神书”,所以他对《易经》是情有独钟),子渊为《易经》的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论语·先进》当中的话对孔子眼中的十大最优秀的弟子进行总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也有人说十二哲)是哪十位?

子渊 即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子骞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仲弓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再,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子有 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义愤,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路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子我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子游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子夏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根你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孔门“四科十哲”代表了怎样的境界?四科的排列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请帮忙回答,考试要的,谢谢了!

“四科十哲”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个人修养方面的安贫乐道,沉默寡言,埋头苦干,他们都是孝子,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忠恕等道德。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有管理才能(冉有擅长理财)。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因此,孔门“四科十哲”是达到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境界。

四科的排列要求首要的条件是有德,有德之人才可委以重任,这是对德重要的肯定,然后就是要有口才,善于辞令,才能办理外交;有德有口才的人要委以重任就要有管理才能并通晓文学

标签: 的是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