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韦丛,有元稹的故事吗?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40

有元稹的故事吗?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考,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缘君 。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 贫贱夫妻百事哀 。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薛涛,她已经42岁了,但仍风韵不减当年,元稹亦为风流才子,曾写了举世闻名的《莺莺传》,后来到明朝被改编成红极一时的戏曲《西厢记》。《莺莺传》名为莺莺记传,实为元稹之自传。莺莺本为良家淑女,元稹可令其深宵抱枕而来私会,此子之风流可见一斑。薛涛一生未动过男女之情,及遇元稹,忽然就把那一点温柔的女性之花爆放了开来。 元稹确实是个懂诗的人,尤其是他写给薛涛的情诗更令薛涛爱潮汹涌。在薛涛自称自己已经老了,比不得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时,元稹的诗着实给她很大的刺激。他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我们将会是同心人。因为我们都爱诗。大唐开国以来,女诗人并不多,洪度,你是最杰出的一个。洪度是薛涛的字。这些年来,薛涛几乎已忘记了自己的字。但,元稹居然知道。薛涛激动万分:“你也是。”两人相互依偎微笑着。他俩知道,他们都不是吹捧,当时称得上诗人的也只有这两人。如此这般,两人开始日日谈诗,日日游玩在锦江边上,相伴于川中各地。那一段日子,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那段日子里,薛涛仿佛从四十多岁回到了十四岁以前。然而元稹也算是既风流又有头脑的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之后,元稹要回京城了,临别时笑咪咪对她说:洪度,我走了,我会尽快回来的。薛涛心灰意懒随口道:勿忘我。他说:不会的,我即使会忘记你,也不会忘记你的诗啊。你的诗我全带了,如你怕我忘记,就常常写诗给我吧。”男人就这样自私,总要叫女人写信给他,生怕他先写信被人耻笑。元稹就这样带走了薛涛的诗,和薛涛的爱情。这是她一生唯一的爱情。踏上他新的仕途,后又做了乘龙婿。而薛涛重回了浣花溪。 元稹早薛涛数年辞世。这个男人的一生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走门阀路线攀龙附凤娶贵族之妻的婚史,一条是在宦游途中与各地风流才女谈情说爱的情史。这样的路很多游宦的男人都走过,但是元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令那些高贵典雅的婚礼和隐秘欢娱的情感并行不悖,他可以在彻底的欢娱之后彻底地放弃。所以,他终其一生都是高尚君子,而那些曾与他情深似海的女人,在短暂的欢娱之后,无一例外地在蒙羞的寂寞中度过余生。 世人皆善流传元稹莺莺之风花雪月,且乐于想像薛涛与元稹的姐弟情史,以为元稹在薛涛生命中占有很重的地位,而不愿细思薛涛与韦皋那一种真正符合儒家君子之道的敦厚感情。元稹也许确实能挑动起一个40多岁女人的激情,但是中国的男人有几个能承担起这样的激情呢?他们愿意像李靖一样,把一个陌生的愿意追随他的女人带入一场轰轰烈烈的逃亡吗?如果生命的激情并不能把人带入生机勃勃的新世界,而是把人带入随之而来的枯寂与死亡,不如学韦皋发乎情而止乎礼。

元稹与他妻子韦丛感情有多深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元稹曾经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的夫妻总是这样,尽管互相恩爱却因为物质条件的贫瘠而无法让心爱的人过得更加幸福,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元镇与韦丛是什么关系?

韦丛是元稹的妻子,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却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元稹写给她的诗篇有《谴悲怀三首》,《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

《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可以说这首是元稹写出的最著名的名句之一。这首诗写得感人且是一篇诗中的珍品。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是元稹写给崔小迎还是韦丛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一句典出《孟子 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意指见过广阔无垠的大海,其他的水即相形见绌,第二句典出宋玉《高唐赋》,说巫山云雨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显然,这是一首表达爱情坚贞的诗。这首诗,曾经感动过许多人,但是,元稹本人是否真的是这么坚贞的一个人?而这首诗到底是写给谁的?

  元稹生活的唐朝,是一个性观念相对比较开放的朝代,在文人中,狎妓之风颇为盛行,白居易有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诗句,杜牧更是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为荣,生性风流,富有才华的元稹自然也不能免俗。在少年时期,元稹就过着“二十年前城里狂”、“为昼夜游”的浪荡生活。及其成名,随着交游圈子的扩大,与李绅、白居易、李建等常常携妓游宴聚会,欣赏歌舞,更不在话下。这些行为,与元稹在诗歌里塑造的情痴形象,颇有出入。然而狎妓在当时既是一种社会风气,对元稹也就很难苛责。

  历数元稹情感婚姻世界里的女人,即有四个:莺莺、韦丛、安仙嫔、婓淑。其中最重要的是莺莺和韦丛,考察元稹与莺莺和韦丛的关系,则可清晰地展现出那个时代混杂的道德标准和社会风习对士人情爱观念的催化及扭曲。

  莺莺即元稹所作传奇作品《莺莺传》的女主人公。虽是传奇小说,但从宋代王铚、赵令寺、刘克庄,明代胡应麟、瞿佑,到近人鲁迅、王桐龄、陈寅恪、孙望等,都认为《莺莺传》是元稹自叙之作,不仅其中情节与元稹文集有许多诗文相符,张生的行踪亦与元稹本人行迹一致,而且涉及贞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完全可以证驻史实。所谓张生就是元稹本人,崔莺莺是比部郎中催元翰之女。元稹对于莺莺的感情应当说是很真切的,终其一生,元稹都没能忘记莺莺,他写下了许多思念莺莺的诗作,如《春别》、《杂忆诗五首》、《鱼中素》、《刘阮妻二首》等,或描写莺莺的容貌装饰,或回味当时的狎昵情景,或记录幽会的时间地点,无不充满柔情蜜意。然而随着及第授官,元稹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于仕途进取的考虑元稹做出了抛弃莺莺的决定。他借张生之口,说出了与莺莺决绝的理由,将莺莺说成是“尤物”、“必妖于人”,将之与褒姒、妲己相比。并借莺莺之口一再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让莺莺自叹未能以礼定情,用这种做法为自己开罪,实在是很薄情无耻。客观地说,元稹最终抛弃莺莺,是一个无奈的两难选择,情感是痛苦的,思想是矛盾的,元稹对莺莺始乱终弃的事实,暴露了他在世俗功利面前意志的脆弱性和人格的两面性。那种炽烈如荼的爱,山盟海誓的恋,如胶似漆,缱绻绸缪,竟然是那样不堪一击。

  元稹放弃莺莺选择的人便是韦夏卿的女儿韦丛。韦夏卿时任京兆尹,在京城可谓权势赫赫。元稹与韦丛结婚后,颇得岳丈欢心,在许多社交场合,都让元稹作陪,出身寒微的元稹,正热衷于此,他在《梦游春七十韵》中记叙了当时的感受:“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甲第涨清池,鸣驺引朱辂。广榭舞萎蕤,长筵宾杂厝。”由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猛然置身于这样豪富的生活环境中,元稹实在受宠若惊,他毫不掩饰自己如同“女萝”攀附“高松”那样的感觉。然而这桩由结势开始的婚姻,却酝酿出深厚的人伦之情。元和四年七月九日韦丛病逝,从贞元十九年结婚到元和四年这6年间,这对夫妻的感情日益深笃,韦丛的突然去世,让元稹悲伤至极,写了大量的悼亡诗,但当其纳妾后,填补了生理和心理的空缺,悼亡诗写作便戛然而止。著名的《三遣悲怀》最后两句写到:“唯将中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所谓“常开眼”,指鳏鱼,元稹在此自比鳏鱼,明确表示将不再婚娶以报答韦氏之恩爱。但在实际行动中,仅过了两年即元和六年,元稹即纳安仙嫔为妾。安氏寿夭不足两年元稹便又与婓淑结婚。

  这样的行为,既是唐代士大夫“不可一日无妾媵之侍”的时代风习导致的直接结果,又清晰地表明了元稹言行始终不能相符的特点这正体现了元稹作为出身于庶族阶层的文人的品性。他既放纵情欲,又攀结高门,既惯于表露热烈的爱情,又不能信守诺言忠贞不渝,始终纠结于情欲与仕途、热恋与移情的感情漩涡中,从而构成他一生畸变的情爱经历与体验。

  关于前面所说《离思》一诗,有人说是写给妻子韦丛的,有人说是写给莺莺的,然而无论是写给谁,我们都可以知道,所谓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只是一句谎言。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蜕变而成。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应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元稹为何抛弃崔莺莺,然后娶了一个富家女?

莺莺传出自元稹之手,里面的张生是不是元稹的原型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的元稹确实是和一位名叫莺莺的姑娘有过露水情缘,且答应她待自己高中便回来迎娶,却不想,高中的元稹转身便成为了她人的夫婿,而莺莺已成过去,虽然个人认为他另娶她人是为了仕途,这点无需批判,但是从感情的角度出发,还是过于渣了一点。

元稹的出身并不算好,童年生活也不算幸福,科举中榜,位列人臣便是他的终极梦想,但是光有梦想没有资源又有何用,所以官家小姐,富贵小姐便是他的第二选择了。你若说元稹是迫不得已也好,还是不胜自喜也好,总归他的婚姻其实还算可以,他与妻子韦氏倒也是恩爱有加。

说起元稹,想必最让人有记忆的便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吧,这首诗是他写给后来已故的妻子韦氏的,能把诗句写得如此深情款款的人,却在妻子死后很快便陷入她人的温柔乡,所以说,此前莺莺被抛弃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早也好,晚也罢,在元稹身边停留过的女子又何曾少过,据说他在后来飘零之际,还不忘与素有才女之称的薛涛风花雪月。

这便是元稹,你要说他是出于男人的劣根性也并无不妥,只是白白可怜了曾为他掉过泪的女子而已,不过却也由不得人,每个人对于情感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就像莺莺,对于元稹这样的男人,她又有和能力能够牵制住他,所以说,元稹会抛弃她另选她人,不是莺莺有错,只是当时的你帮助不了当时的他。

曾经与元稹在一起的女子

应该是薛涛

元稹在成都时与乐妓薛涛有过一段情感经历,二人偶然邂逅于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元稹回到长安后曾寄诗给薛涛。有专家指出元稹“不但见女色即动心,且甚至听女色而怀鬼胎”。

陈寅恪对元稹的道德评价苛刻,“微之所以弃双文(即崔莺莺)而娶成之(韦丛),及乐天(白居易)、公垂(李绅)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综其一生形迹,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唐·白居易》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让元稹把歌妓商玲玲珑携往越州。

元曲著名曲目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也是来自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但“始乱之,终弃之”,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元稹的为人是怎样的 真的是和他的诗词不想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出生于长安靖安坊祖宅,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

标签: 故事有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