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沃热土​——柘荣县老区基点村上泥村纪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638

【上泥村简介】


上泥村,位于柘荣县东源乡南部,东与桃坑村相连、北与山场毗邻、西与宅中相望、南与霞浦县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7公里,为革命老区基点村。1931年,柘荣最早一名共产党员林爱就在这里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种子。1934年,叶飞、曾志、马立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活动过,这里曾召开“上泥会议”,从而拉开霞浦、柘荣解放的序幕。目前,村中保留有革命先辈办公遗址、红军渠、红军洞、棋盘坵等遗迹。全村70户307人,下辖上泥、行河2个自然村,共有党员11名。主要产业有太子参、茶叶、毛竹等。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户11人实现全部脱贫。


(一)


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记忆,


一个村庄也有一个村庄的历史。


对于柘荣县东源乡上泥村而言,这份记忆是鲜血染成的,背景色是沉重的。这里曾是叶飞、陈挺、许旺革命过的地方,也是柘荣第一个共产党员林爱牺牲的地方。1949年5月,在这里召开的“上泥会议”,拉开霞浦、柘荣解放的序幕。这块土地不仅见证了闽东游击战争、武装斗争、解放战争的历史,还留下一条3公里长的红军渠,让后人无尽思念。走在上泥的土地上,脚下三尺厚的黄土里,埋藏着一段沉甸甸的记忆。


1931年,闽东革命形势不断高涨,林爱受马立峰派遣,回柘荣开展革命工作。他以这里为据点,组织红带会,白天与群众一道上山劳作,夜里走家串户,给群众讲革命形势,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种子,柘荣的革命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村庄在短短的几年间,先后两次被敌人烧得片瓦不存,几十名青壮年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但上泥群众没有屈服于白色恐怖,他们的革命热情,犹如山上烧不尽的青草,在春风的吹拂下,焕发出郁郁葱葱的生命。


1934年10月,面对日益严重的“清剿”,许旺等霞鼎地区领导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率领地方干部和武装力量转移到地处偏僻、地势险要的富溪草籽坪以及东源的芦西坑、桃坑、上后垅、南广山、上泥等一带活动,并选择在地处大山深处、革命基础好、群众觉悟高的上泥村,建立游击根据地,利用地形与敌周旋,有力牵制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与地主民团武装。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叶飞、陈挺等同志多次到上泥,指导开展游击战争。其中叶飞在上泥两次遇险,在危急关头,上泥群众不顾个人安危,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引开敌人,帮助叶飞成功脱险。


上泥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成为霞鼎游击根据地的主要依托之一,为闽东赢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


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阻挡。


缅怀烽火岁月,


是为了更好继承传统。


各级党委政府没有忘记,也不可能忘记老区基点村,不论在基础设施改善,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认真落实一系列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文件,曾经 “山高林又密,沟深路又陡,耕种山梁峁,野猪满山跑”的情况,得到极大改善,让上泥村从过往的记忆,走向新的发展历程。


从前,由于上泥村地处偏僻,交通极为闭塞,开门见山,出门爬岭,肩挑手提,成了生活常态,也成了制约村庄发展、村民增收致富的“拦路虎”。为了彻底改变老区基点村生产生活条件,1999年,乡党委政府请来交通局技术人员,多次徒步深入上泥村,实地勘察路线,组织专题会议协调征地,帮助多方筹措资金,同年底终于打通了桃坑至上泥的机耕路。2006年,抓住全省行政村道路硬化契机,县里将上泥村级公路硬化列入建设盘子,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县主要领导带领县民政局、老区办等10多个县直部门负责人,到上泥村现场办公,帮助筹措资金50多万元。年底,全长8公里,路面宽4.5米,总投资近230万元的上泥村级公路,全面完成路基拓宽改造,路面硬化建成通车,让这个素有“天上云泥”之称的村庄,真正接上时代发展的地气。


路通了,上泥村不再是个孤岛,县、乡党委为进一步改善老区基点村基础设施,多措并举,一方面选派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乡干部挂村,另一方面选派县直部门对口帮扶。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饮用水问题入手,投入20多万元,新建供水工程,让群众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村中一位缪姓老者自豪地告诉笔者,以前用水要到山涧挑,一个来回就要耽搁大半天,今天足不出户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这么甘甜的水,真心感谢共产党。


一件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不仅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也激活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4年以来,县、乡党委政府以及挂钩帮扶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130多万元,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先后修建了村前广场,配套建设消防观光池,依托原始次生林建成农民休闲公园,开展房前屋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沿村主干道安装路灯,新建党群活动中心,并配套建设便民服务平台,还进行了旱厕改造,修缮了避灾点,实行雨污分离。通过县乡村共同努力,上泥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得到美化净化,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大幅提升。


(三)


在这块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


上泥人正以饱满的热情,


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他们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秉承勤劳务实作风,突出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特色,深入挖掘村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该村紧抓乡村振兴契机,立足绿色生态优势,从三个方面全力做好山的文章,推动老区基点村产业振兴。做足做活绿色生态文章。上泥村山多林密,有生态林1400多亩,公益林3000多亩,竹林2000多亩,这里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环境优美,生态自然资源丰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充分发挥优势,实施“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规模种植红菇300多亩,带动15户农户42人,其中10户农户以林地入股的方式,不仅成为股东,也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养殖,放养珍珠鸡1500只,最大限度做足做活山文章,让群众分享生态红利。做大做强参茶产业文章。上泥村针对沿线村庄抛荒山地多的实情,村委通过土地流转,推广“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鼓励村民规模发展太子参产业,全村建立起270多亩太子参基地1个,通过龙头示范,带动全村发展太子参500多亩,户均3亩多,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8000多元。同时,引进茶叶新品种,引导改造旧茶园,无偿提供茶叶种苗,全村户均拥有茶园面积3亩,建立标准化百亩茶叶基地1个,逐步实现参茶富民强村目标。做实做优红色旅游文章。上泥村红色资源丰富,为最大限度发挥红色资源助力经济发展的作用,村委谋划在前,邀请专业人员,将红色与生态旅游进行融合规划,精心设计旅游线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发动群众挖掘抢修红色遗址,捐献红色遗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进一步配套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将分散的遗址,串成红色旅游线,并结合青山绿水,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新农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也流淌在上泥人的血脉里,融入脚下这片土地,化成起伏的绿海,支撑起老区基点村振兴的脊梁。离开这片红色热土,不觉间心生祝福:愿她生机盎然,鲜活亘远。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