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是什么意思?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873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坎坷波折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勇敢坚毅的品格;只有经历过困难艰险的的打磨才能像块玉石一样琢磨成器,显示出非凡的美丽。

2.全句: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3.字词释义:

艰难

释义: 艰苦困难

勇毅

释义:勇敢坚毅。

磨砺

释义:用磨擦法使物尖锐,比喻人经受磨练或锻炼。

玉成

释义:敬辞,促成

扩展资料:

1.类似的诗句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译文: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3.两句话都表明经历过艰难困苦美好的品质都会显现和形成。

勇毅笃行是什么意思

勇毅笃行的意思是:人要勇敢、志向坚定,一心一意地做事。用来形容人踏实做事、坚持不懈的态度。

勇,有胆量,敢做。毅,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

笃行,切实地实行。笃,忠实,一心一意。

语义结构分析:并列短语,讲的是知行合一。“勇毅”,勇气和果决的态度,侧重于心理品质。“笃行”,忠实地执行内心所想,不受外界的诱惑,侧重于行动能力。

扩展资料

用法举例:

1、成功属于勇毅笃行的人。

2、他用勇毅笃行诠释了青春担当。

3、成功不会从天降,勇毅笃行是正途。

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什么意思

【原句】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释义】只有勇敢坚毅而且专心实行的人才能够取得成功。

【注释】

1、勇毅:勇敢坚毅。《荀子·修身》:“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孔子家语·执辔》:“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明史·曹文诏传》:“曹大诏,大同人,勇毅有谋略。”茅盾《一个女性》:“张彦英的勇毅果决的面孔像魔术里的月亮似的放大起来,塞满了她的房间。”

2、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1)切实履行;专心实行。《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明李贤《答耿中丞书》:“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

(2)行为淳厚,纯正踏实。《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南史·文学传·岑之敬》:“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清戴名世《刘退庵先生稿序》:“淮上刘退菴先生,今之笃行君子也。”章炳麟《〈革命军〉序》:“乃如罗、彭、邵、刘之伦,皆笃行有道士也。”

“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是什么意思?

“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意思是:

马跑的快而且步伐稳健,人勇敢有毅力,努力去做一件事。用来形容人的一种做事踏实,坚持不懈的态度。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出自鲁迅先生哪篇文章?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出自鲁迅先生创作的《记念刘和珍君》,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原文: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念刘和珍君

我国古代,侯是什么等级的爵位,一般什么人才能受封

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一般给皇族和有军功之臣封爵。

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

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

扩展资料:

爵位和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封爵制度

勇毅候和宁远候哪个官大?

爵位并不是官职啊,官职是官职,爵位是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爵”,同是“侯爵”的话应该是“平级”的,那就要看爵位的含金量或者是皇帝的恩宠程度了,《知否》中,应该是宁远侯更炙手可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