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余年二皇子力荐范闲主持春闱,看历史上的春闱主持者有何特点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50

随着《庆余年》的热播,最近又掀起了一大波追剧热潮,里面一众老戏骨和青年演员凭借自己的实力为整部剧添资添彩。虽然这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科幻剧,但里面很多处事机构和事件却和真实历史有些不可忽视的关联,就比如被称为幕后大boss的二皇子就曾当着众臣的面向庆帝举荐由范闲作为来年春闱的主持者,那范闲为何会这般得到二皇子的欣赏?在真正的历史上主持春闱的人又有什么特点呢?


何为春闱

顾名思义,春闱也就是在春天的考试,明清时期的科举选拔制度沿袭前朝,但制度更加完善。在元朝时期政府会在八月举行乡试,在来年的二月举行会试,明清沿袭此做法,在二月的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举行会试,所以也就有了春试或春闱的叫法。


《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中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日会试.....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


按明清的科举政策来看,会试是进入殿试的必要门槛,所以只有通过了会试才有被皇帝考核的资格,进而也就要求会试的主持者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还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考生。所以剧中范闲被二皇子及太子推荐到此等职位,却被庆帝一句“离春闱还有些日子,到时候再定吧”给暂时搁置,这一剧中的情景也足以说明庆帝需要的主考官不但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过人的阅历,所以范闲并没有被直接肯定为下届春闱的主持者也说明此职位事关重大,不可草率而行。


春闱主持者都需要干什么

对于历史上的会试(春闱)只有明清两朝开设,所以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些春闱主考官的任职特点,我们以明朝为例。为何会选择明朝呢?


其一:明朝是推翻元朝以汉民族为首建立起的王朝,而且在元朝时科举取士对于蒙、汉学子的不公平度有目共睹,所以经明朝的探索与发展后更能看出新时期的特点。


其二:明朝对科举取士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比如会试通过才有做官的权力,以及年龄超过四十岁不可参加会试等,这些新时期的要求更能够帮助我们去了解会试的主考官的特点。


明朝主考官的工作主要包括出题,审查考卷,决定考生录取名单,排定上榜名次并上报礼部,这些是明面上主考官的工作范畴,实际上主考官还面临着被“起诉”的风险。如己未春闱案,当时程敏政和另一位官员作为主考官,他们为了考核考生的水平,所以出的考题难于理解,结果只有江阴县的徐经和苏州的唐伯虎入榜,所以这消息一出,让很多人都以为是主考官把考题卖给了这两人,结果就有人上书举报程敏政并将其下狱,但事实是否如此也无法公平的去查证,所以这也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春闱案。不过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到主考官所面临的不只是出出考题,更多的是要在保证公平竞争性的前提下,避免不怀好意之人别有所图诬陷主考官。


明时期春闱主持者有何特点

多为进士出身

在明洪武时期有严格的要求,要求通过会试才能授予官职,所以作为会试的主考官如果自己的学历都达不到进士岂不是名不威,言不厉,而且从历史文献记载当中可以看到,在明朝的144位主考官当中有133人皆为进士出身,而且另外十一人中只有一人是举人,其余十人具体学历不详。


《明会典》:洪武十八年(1385年)“令会试主考官二员和同考官三员,临期具奏,于翰林院官内请用,其余同考官五员,于在外学官请用”


所以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主考官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但进士身份是所有考官中的最普遍学历,也是最低需求。而范闲作为一个拥有现代记忆的人,他脑中的文学知识是足以达到进士水平的,所以这一点放到明朝还是说得过去的。


阅历颇丰

我们现在评价一个人颇有阅历基本都是从年龄上去考究的,就像老人常说的“我吃过的饭比你吃过的盐都多”,所以年龄自然也就成了官员是否能够承担相应官职的一项考量。而且春闱的主考官身兼重任,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导致选拔的人才不符合国家发展,很多都是滥竽充数之辈,这对于帝王和国家都是一大损失,所以主考官的人选需要成熟稳重,阅历颇丰的人来担任。


从历史文献可查,明会试主考官中年龄最小的为主持永乐四年丙戌的杨溥,时年35岁,而在《庆余年》中,范闲初到京都,相比较于其他文学大师年龄较小,且没有过多的人生阅历,所以处事之道还有待于日后的磨炼,所以庆帝最后的话也是直接点名主题,指出不肯定范闲为春闱主持者的原因。


官职颇高

从明朝历任春闱主持者来看,他们的官职基本稳定在一品到五品之间,只有在最早的洪武年间有所差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明朝初建,各项制度还处于探索改革阶段,而且此时朱元璋复兴科举,所以所需的会试主考官只能凭才而立,没有过多的考虑官职。


在洪武三十年以后,由于国家各项制度的运作及确立已经走上正轨,所以在此以后很难见到五品以下的官员担任春闱主持者。而范闲作为二皇子及太子力荐的人选,他所任的官职为协律郎,在有据可查的历史朝代中,协律郎只是一个八品官,而对于称霸一方的庆国来说难道真的没有比范闲更合适的高官职的文臣吗?


协律郎的官职:汉代称协律都尉,武帝以李延年善新声,为之置此官。晋改称协律校尉。北魏以后各朝设有协律郎,掌管音律,属太常寺。唐为正八品上,明为正八品。清在乐部设协律郎,后废。


佳作颇丰

明朝的会试作为一个学子真正登堂入室为官的阶梯,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翻阅历史典籍我们看到明朝的诸多主考官当中,有很多都有自己的佳作传世,而且他们的成绩颇受赞扬。原创作品的存在证明自己对文学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指导会试学子更加有说服力。就如前面提到的程敏政,其作品传于后世颇多。


程敏政编著刊刻有《明文衡》、《篁墩文集》、《碱贤奏对录》、《新安文献志》、《休宁志》、《咏史诗》、《宋遗民录》、《唐氏三先生集》、《真西山先生心经附注》、《程氏统宗谱》、《仪礼逸经》、《大学重订本》、《胡子知言》、《苏氏梼杌》等近二十种,五百余卷。《休宁志》38卷,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


而对于范闲来说他只是在靖王世子举办的诗会上默写了一首杜甫的《登高》,以及流传于坊间的半部《红楼》,虽然这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千古名句,但仅凭借这一首作品就封范闲为春闱主持者未免过于草率了,所以庆帝在听了皇子的建议后选择日后再议也是明智之举。


不过后面范闲的醉酒吟诗可谓是给自己加了砝码,让庆帝对范闲更高看了一分,原来文学至尊我大庆也是拥有的,所以后来令范闲押送肖恩前往北齐换回言冰云,一来增加其阅历,二来回来以后可以加官进爵,所以范闲最初并没有被直接肯定为来年春闱主持者,既是自身阅历及能力有待提升,又是身为强国领袖的庆帝谨小慎微之行。


结语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对春闱主持者做出具体要求,但我们从明朝历代的主考官可以看到,无论是阅历、出身、官职、作品等都要有一定的基础,作为众学子登堂入室为官、帝王选拔人才的途径,会试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主持者若非明智、有才学、有威望之人,实难让众学子佩服。所以范闲能够被提议作为春闱主持者也确有其实力,但美中不足的就如庆帝所说“资质尚浅,还需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