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晚清官场因循之风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59

晚清官场因循之风盛行整体上来说,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晚清历史是一个新旧嬗变的关键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伴随“西力东侵”而来的是“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以至行为方式都受到基于西方外来势力的严峻挑战。晚清官场的因循就是指站在正统的君主专制主义立场上,企图用中国传统的办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拒绝向西方学习,反对按西方模式进行改革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守旧官僚以维护中华文化道统、儒家伦常意识为目的,用不合时宜的旧眼光来看待不断变化的新世界,按照惯常办法,老办法来办事,在经济上主张重本抑末;在政治上坚持祖宗成法;在文化上强调华夷之辨;在学术上固守程朱理学;在生活上提倡崇俭黜奢的理念。在甲午战争之前,主要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抵制和攻击,反对“师夷长技“”借法自强”。在甲午战争以后则主要表现为阻挠“变法维新”,反对“民权平等”。因此才有晚清因循之风盛行之说。


主要来看可以为以下3点:


1. 晚清官场因循之风的理论根源-儒家思想的影响 。


①天朝上国的错误思想②重义贱利③重道贱器④重农抑商⑤黜奢崇俭。


2.晚清官场因循之风的现实根源-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集团的现实状况。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其代表人物是慈禧太后和同治帝的老师、蒙古贵族、大学士倭仁等。洋务派和顽固派本质上都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顽固派代表了清朝统治集团中最腐朽、最保守的势力,从而有了晚清官场因循之风盛行。





3.晚清官场因循之风的历史根源-清代的文化专制主义与排外主义与反西化历史渊源。


清代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八股文,大规模禁毁篡改图书,绞杀任何不利于统治的言论。政策上闭关锁国,反西化,天朝上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文化专制主义从内部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文化排外主义断绝人们与外部联系,由此造成晚清官员因循之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