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遭受宫刑?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54

子承父业 欲成一家之言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司马迁:“有一种苟且偷生是高尚的,它叫忍辱负重;有一种低头弯腰是无奈的,只为高尚的追求。为了《史记》,司马迁抛开尘世的繁琐,放下了个人荣辱,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让人们明白了什么叫坚忍,什么叫崇高。他记录了历史,历史也将他永远铭记。” 苟且偷生、忍辱负重、无私奉献、坚忍崇高,这是我们在谈到司马迁时能够脱口而出的赞美之词,对于这样一位大家,后世人打心眼里佩服他的毅力和决心,留下了鸿篇巨著《史记》,并永远以学者的姿态,让后无数后来人景仰。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人,一说龙门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曾任太史令。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文豪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145年的一天,司马一家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他的父亲司马谈望着这个可爱的小子,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司马氏可总算是后继有人了,这个襁褓里的婴儿就是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原本也是个读书人,出身书香世家,自然拥有良好的教育,司马谈喜欢谈论古今轶事,也爱钻研古籍,司马迁耳濡目染,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父亲到京城出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告别父亲后,仍旧在家乡过着耕读放牧的生活。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写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只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待司马迁稍微年长,就来到京城游历,父亲此时任太史令不能到各地实地考察,就让二十岁的司马迁代自己去“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年纪轻轻的司马迁一个人踏上旅途,大江南北基本遍布他的足迹,游历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看似文弱的司马迁不仅文采过人,在行军打仗之事上也是略通一二的,汉武帝元鼎六年奉旨西征巴、蜀以南,昆明等地,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时隔一年,父亲司马谈的身体却突然不好起来了,这年春天,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本身身体抱恙,而自己作为封禅大典的官员却滞留在河南,让司马谈心情郁结以致病情加重。


  参加完大典的司马谈在垂危之际召来他的儿子,告诉他司马氏一族,世代主管天文历史,身为太史的司马迁也应该继承司马家族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一生,父亲流着泪拉着司马迁的手嘱咐他一定要记住家族的使命,司马迁看着老泪纵横的父亲,在心里暗下决心,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都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父亲死后,司马迁更加专注于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此时恰逢汉武盛世,住在文化中心的司马迁得以结交天下贤能之士,与名人大家交流相互学习,交流对事件的看法,这些对司马迁《史记》的成书,起到极大的作用。他一边任职,一边在工作之余完成《史记》的攥写,由于他本人对史实抱着严谨专注的态度,个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能给予很公正客观的评价,整本书字字珠玑。


  汉武帝天汉二年,将军李陵率军队出击匈奴,最后迫不得已降服,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不明真相的汉武帝大怒族了李陵一家,极具正义感的司马迁看着朝廷上竟无一人替素来功勋显著、忠贞不二的李陵将军说话,大臣见李陵处境艰难都在落井下石,于是冒死站出来替将军说句公道话,气头上的汉武帝自然没有放过司马迁,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当斩,并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按照汉朝的刑法,有两种方法可免一死,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虽做得一官半职,却并无多余的钱财,他只有遭受宫刑才能活下来,活下来才能完成父亲的遗愿。思虑再三,他抛弃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就算被后人耻笑也要屈辱地活下去,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靠着坚强的毅力,司马迁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