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平台建设体系,如何推进社区"互联网+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16

如何推进社区"互联网+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其基本思路,就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城市基层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源自北京等城市对“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从发达城市多年来的实践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社会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社区党建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为社区管理网格化提供了丰富经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言,社区网格化管理,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自2000年以来,我市围绕社区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社区“有人、有钱、有章、有地方”办事,社区建设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各街道、社区为延伸社区管理,在分片包干、建立责任区、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为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市、区一些职能部门在社区搭建工作平台,也力图以网格化管理来解决自身人手不足等问题。

四、针对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需要有清醒认识。

  1、 社区事务繁杂,各方面工作都要进社区,既各自为政,又重复浪费,资源整合不够,条块结合不够,属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2、 社区工作调查多、统计多、报表多、台账多,管理手段落后,综合效率不高,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3、 社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开会、迎检、写标语、整理档案上了,场面性的活动开展较多,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与群众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 社区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较为突出,社区工作者考评机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

五、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据了解,铜官山区已将该项工作纳入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将启动建设。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作为基本框架。今年,我市还将进行社区规模调整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如何对2500户左右的“大社区”提供有效服务,开展长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和谐社区,把“四有”夯实,向“四优”(设施优良、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迈进,更需要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因此,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六、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是基础,网格是关键,服务是本质,管理是核心。

  关于网格的划分,外地有不同的模式。在城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可把街道作为一级网格,把社区作为二级网格。这两级网格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都覆盖到这两个层面。有些城市或有些工作的网格划分,就是把社区作为基本单位。针对我市目前的“大社区”设置,社区内的管理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因此,可借鉴外地经验,在社区内划分若干责任区(相当于居民小组),作为网格单元,可称为“责任网格”。这样,“街道-社区-责任网格”,就构成了城区三级网格体系。从延伸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角度,社区责任网格,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七、社区责任网格,是对社区事务的责任承接。通俗理解,就是“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

  目前,我市的社区事务主要集中在民政、计生、就业、社保、城管、创建、综治、党建等方面,并有进一步拓展的趋势。社区内的居民楼院、商务楼宇、街区、市场、学校、、文化体育场馆,以及驻区单位、公共服务站所、物业管理机构、社区民间组织等,均可归致各个网格。因此,将社区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于每一个网格,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除了条线上的职责,还应该在网格内找到自己的任务。专职社区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清洁工,以及各方面的社区志愿者等,共同构成了各网格的责任主体。总之,参与公共服务,促进依法治理,保障群众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是社区网格的主要职责。

八、社区责任网格,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居民区网格,即以居民区为主体的责任网格。

  第二类,单位网格,即以辖区单位为主体的责任网格,以及属于非居民区类别的其他网格。从街道、社区的主要职责看,目前的管理重点是居民区网格。而涉及计生、综治等方面的社区事务,还需要单位网格发挥作用,以达到“共驻共建”的要求。单位网格的划分,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区域相对完整;

  2、 具有较大的占地范围和管理规模;

  3、 以非居住功能为主导;与居民区边界清晰;

  4、 有独立设置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5、 能切实履行网格内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

  对于那些占地较小的单位,则以就近纳入居民区网格为宜。

九、社区责任网格,在具体划分时应注意衔接以下因素。

  1、居民小组和党支部管辖区域的划分;

  2、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

  3、市容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区域的划分;

  4、社区卫生服务区域的划分;

  5、治安及户籍管辖区域的划分;

  6、小学学区的划分。

  总的要求,就是促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覆盖到社区、延伸到网格。按户籍人口统计,每个居民区网格以“250户以上、500户以内”为宜。这样一片区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包干负责,上门调查,面对面服务。

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基层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型。

  “信息化平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社会化监督”,有可能成为社区工作新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努力方向。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数字社区、责任网格”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和谐社区、百姓网格”的人文理念。社区责任网格,就是要关注民情、关怀民生,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对老百姓负责,使其真正成为“百姓网格”。

  十一、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我们对于社区建设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选聘分离”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站设置,社区主任和书记“一肩挑”,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社区平面图上墙,责任小区划分,计生“户况图”绘制,“1890”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共驻共建”长效管理机制,社区议事委员会监督机制,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等,都应予以巩固和完善。总之,要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内,围绕“四优”建设,进一步拓展网格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新格局。

  十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社区来说,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合社区工作资源,强化综合管理,不断夯实“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社区工作机制。同时,有必要研究和深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按照社区网格化的要求,实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因此,这就要求广大社区工作者,每天到达工作岗位后,在不影响专职(线上)工作的情况下,至少要到自己所负责的“责任网格”(面上)巡查一次;按照规定,认真做好网格内的调查、统计、宣传、调解、信息收集、应急管理等基础工作;强化“社工”意识,建立长效机制,与社区志愿者一起,共同治理网格内的社区事务,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的矛盾和困难。

十三、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街道作为一级网格,负有统筹指导、综合协调的责任。主要的工作:

  1、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

  2、坚持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依托,高效率办事,高质量服务,让群众满意。

  3、合理划分社区责任网格,建立分类指导和科学考评的新机制。

  4、设立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平台。

  5、推广“民情日记”工作法,夯实社区管理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6、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以活动为载体,彰显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群众性、公益性和人文性。

  7、加强街道、社区队伍建设,强化绩效考核,研究建立社区工作者“薪级补贴”等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

  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是社区工作“准入制”,作为一项具体职权,可放在街道,与属地管理职责相适应,以促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的逐步形成;一个是社区党建工作,要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放在突出位置,并渗透到各个方面,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党建全覆盖”。

十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区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工作方式等应与之相适应。

  1、区级行政职权和资源要继续下沉到街道、覆盖到社区,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2、各条线的工作进社区都要与网格化管理相衔接,规范工作机制,推动长效管理。

  3、各项公共事务落地社区和网格时要加强协同,促进资源共享。

  4、各类统计、报表等应纳入统一的平台,有利于社区信息化的推进。

  5、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投入、支持,增强保障能力。

  6、加强与市直部门、系统单位的沟通协作,促进共驻共建。

  7、按条线对社区工作者开展经常性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水平。

  8、组织开展一些全区性的活动,营造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氛围。

  总之,城区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强大合力。

十五、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

  1,要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考察,制定出一个总体方案。目前,我市铜官山区已被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办纳入全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区,尤其要加强项目研究和包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2,要着力开展对铜陵市“百姓网格”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尽快将该软件系统在试用的基础上投入运行。某种程度上说,该软件系统是社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并将网格的概念融进去,在全面、精细、有效、快捷上下功夫。

  3,要设立市辖区公共服务信息中心,推动区级中心数据库的建设,实施区街居三级联网基础工程,促进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对接,确保信息畅通与安全。

  4,要在市辖区行政区划图的基础上,绘制一张“铜陵市中心城区网格地图”。

  实际上是三级网格地图,区级,标到每一个社区;街道,标到每一个责任网格(居民区网格和单位网格);社区,标到每一栋楼房、每一条道路、每一项设施。此外,还应建立社区责任网格编码制度、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以及加强市辖区政府网站、社区服务中心网站建设,搭建区街居三级办公业务平台,等等。

十六、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就铜官山区来说,当前必须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区社区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区行政服务中心要尽快组建;三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大力开展。

十七、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社区监督体制。

所谓社区监督,是指社区居民和社区党员,围绕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群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区,而开展的群众性、综合性、有序性的民主监督。具体来说,一是对延伸到社区的政府工作(如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监督;二是对辖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公共义务的监督;三是对群众权益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四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如何开展社区监督,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社区工作创新。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必要对建立社区监督体制深入研究、大胆实践。总之,要创新方式方法,顺应网格化管理要求,搭建社区监督平台,尤其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同志的监督作用,促进公共服务在社区开展、基层民主在社区扩大、群众自治在社区加强。

金鹏信息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如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三、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各地应结合实际,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应用功能集成、界面规范、部署集中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确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务半径向所辖社区延伸。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应兼具政务事项办理和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行模式。统一设立电子政务办理界面,通过与人口、法人单位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基础信息为索引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办事“一证通”。按照不同业务的具体需要优化电子政务流程,建立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政务办理痕迹信息和公共管理状态信息的实时共享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跨部门业务协同。积极开发网上咨询办理、服务热线呼叫、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网络、电话和窗口服务关联组合的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各地应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原则上凡涉及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事项,均要逐步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中办理。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简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帐。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向基层转移职能,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和共享标准,逐步丰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信息,不断扩大社区政务事项的跨区域通办范围。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规划布局。各地要充分发挥市(地、州、盟)层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综合信息库,为街道(乡镇)及社区开展服务提供便捷渠道和技术支持。支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统一提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咨询、办理和反馈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的设施建设或改造应合理布局、科学分区、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众办事。根据需要可以依托社区级综合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委托代办服务,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四)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原则上实行平台独立运行、业务归口指导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加强社区信息资源规划,明确社区信息采集标准,将社区场所、人员、事件等信息纳入采集范围,按照一数一源、集中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的原则,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区层面管理服务力量,加强社区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实行统一考核、调配和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强化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能够较好地胜任“综合服务”的要求,推动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绩效考核和群众监督机制,积极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优先发展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的系统应用,创新开发针对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务。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完善社区服务信息推送机制,主动及时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加强多种网络接入手段间的结合和转换,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载体和信息服务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

  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公安、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等部门做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设施布局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指导协调利用各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开展社区公共服务应用的顶层设计、平台构建、技术保障和评测评估等工作。

  (二)完善筹资机制。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快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项目,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硬件供应商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适合社区需求的信息系统及终端产品。

  (三)健全制度标准。加快制定全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标准,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设施建设、技术支撑、运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质量。研究制定全国社区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规范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评价,切实提高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及时清理不利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办理。

  (四)强化信息安全。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网络、综合信息库和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实现面向电子政务内外网与各级各类业务应用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和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为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实施与系统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应用力度,配备相关技术力量,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对违章违法泄密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力度,保护国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坚持试点推进。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长效运行机制,以社区居民最关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为抓手,依托信息惠民国家示范省市建设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革新和制度标准创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逐步扩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地域覆盖和项目覆盖,将社区居民全员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服务范围。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要率先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什么是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以社区居民 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引导支持,多发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共建共享城市治理新格局,努力打造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美丽新家园。培育和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智能,对于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现实选项。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注重统筹,提升水平,加快培育适应居民生活的服务功能,体现民生关怀。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抓住重点工作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情况,适时适度调整自身工作,迎合居民居民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居民的满意。

扩展资料:

社区服务体系, 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 。

培育和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之举,政府首先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升级社区服务体系上负有第一责任,要找准治理切入点,推进党的组织全覆盖,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把作为社会治理重心向下移,坚持托底数、配班子、建规范三步走,有效实现组织全覆盖。

如何推进社区"互联网+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如何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合作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1)构建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随着合作社的合作链条由以生产环节为主向产供销全程延伸,根据销售订单合理安排种植计划,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在保证农产品高产的同时必将带来成员的高效益。所以,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必将成为合作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并且沿着产业链将信息化延伸到市场销售环节,通过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基本信息体系,实现产供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吻合,使生产、流通、加工及销售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能有效解决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该系统作用范围将扩大至合作社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以网络应用为主,具有网上交易及实时管理等特点,能够监控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

(2)构建合作社溯源管理系统。合作社是覆盖农户最广、涉及农产品最多、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责任追究等问题,需要面向合作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证据,消费者要求可信赖、准确、及时地追溯产品及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将通过集成电子标签和条码及读写器等设备,以发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请求为起点,以创建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报告为终点,实现基于产品批次编号、原料批次编号、合作社成员分组等多角度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系统将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条码扫描、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多种追溯所购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方式,并具有消费指南提供、安全提示、与合作社门户网站链接等功能。

(3)构建合作社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网络和渠道,选择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分析、预测、公布各种有效信息,形成“传播信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结合各合作社的特点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准确、快捷的服务,对其在资金、生产、供销、技术、信息、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所有资源、信息在各个不同合作社的共享,实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发形成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务产品,丰富合作社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成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合作社上的应用,促进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4)构建合作社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和产、供、销对接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合作社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面向合作社的基础信息管理支持、生产支持和流通支持。平台将在大幅提高成员管理、产量管理、品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前根据订单需求协同安排种植计划,降低合作社卖难风险,产中做到精细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销售上能够扩大市场信息半径和交易半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农户空间位置分布、行政村镇分布、种植品种分布等空间信息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示,对种植面积、农户联系方式、往年交易记录等属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为合作社日常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农产品种植计划协同管理系统、基于良好农业规范的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和合作社产销对接等系统,实现对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的全面信息化支持。

(5)构建合作社门户统一管理平台。合作社门户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但相似或相同产业内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各网站之间缺少沟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信息量小、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建立统一的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合作社网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构建区域内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平台,形成区域内和产业内合作社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服务网络,在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该区域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此平台,合作社可以展示产品,推广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共享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信息;合作社之间可以进行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洽谈,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如何盈利

传统物业管理越来越跟不上现在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了,所以,社区的智慧管理变得更加重要,打造一个专业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业主解决实际需求也成为各大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建立一个智慧社区系统都包含哪些?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能实现哪些功能?如何实现平台盈利呢?

大的物业公司都在智慧社区转型?

从物业公司服务范围和商业模式有二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服务范围的转变

传统物业管理包括对房屋建筑、公共设施、绿化、卫生、交通、生活秩序和环境等项目的管理。优秀的智慧社区大数据管控平台应该要在传统物业的基础上,用物联网+互联网+平台将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改善社区服务,从而让物业公司管理更加便捷,管控更加到位,数据更加准确及时,效率更加提升。

二、是商业模式的转变

从传统物业到智慧社区,在商业模式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管理重点、管理方式、人员结构和收入结构等四个方面。

1、管理重心改变:传统物业管理的重心在对房屋及配套设施、相关场地的养护、维修,对小区环境和秩序的维护等管理,而智慧社区模式更加关注业主的需求,是物业管理变成了与业主共同管理的过程,真正把服务做到家。

2、管理方式及人员结构改变:传统物业管理采用人防的管理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人员较多而技能要求低;智慧社区运用信息化系统,在安防、监控等方面实现了技防,而对管理人员技能的要求也更高。

3、盈利模式改变:传统物业到智慧社区最直接的转变在于其盈利模式,智慧社区收入不再仅依靠物业管理费,物业收入将主要来源于为业主的增值服务和智慧社区入口通道费用等多种盈利途径。

如何实现智慧社区的转型?

传统物业公司对社区的运营和经营并不是很重视,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务体系迅速成为新经济动力,那么,物业公司转型智慧社区成为必然的趋势。如何玩转智慧社区模式?为物业公司打造一个可持续经营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才是关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区模式,有专家建议可以按三步走:建设智慧社区、搭建O2O社区平台、打造服务生态圈。

1.建设智慧社区系统

实现线上线下的链接,仅依靠手机APP和微信是不够的,社区O2O需以智慧社区作为基础才能实现。智慧社区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方面包括智能建筑、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指各类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软件方面包括家庭内部的数字化平台、社区的智能化平台、城市公众信息平台的建立,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服务、电子商务、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设施使用、健身、远程教育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满足业主的需求。

2.搭建社区OTO平台

利用移动互联网,搭建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的生活服务平台,将服务深入到住户中去。社区OTO平台搭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切入:电商、服务、社交。

电商方面:包括在线购物超市、定向团购等,如在每个五公里商圈之内整合传统商家,将传统商家进行电子化,把其商品植入到社区OTO购物平台;提供PC端、电话、微信、APP等多种购物通道和线上支付方式;自建物流配送团队等。

服务方面:包括社区咨询服务、家政服务、教育服务、快递服务、虚拟服务、及一卡通整合周围商家等方式。

社交方面:包括社区社交互动、社区微信群沟通等。通过OTO社区平台的打造,聚集人气。

3.打造服务生态圈

打造良好的服务生态圈是社区OTO的核心,也是困扰社区OTO营商的瓶颈。真正意义上的社区OTO应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具备智慧社区硬件与软件功能、整合各类OTO平台信息、将社区、家庭作为服务背景的生态圈。

将互联网作为渠道提供物业服务,提供精细化服务和高端定制服务,使得业主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业主、物业、商家全面参与互动、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关系,使物业真正融入生活,提高舒适度和幸福度。

在智慧社区解决方案下,智能家居企业或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提供商如何针对房地产、互联网+领域,让地产商转型从售房卖楼变换成对社区的运营和商圈的经营,从而大幅度提升地产商在社区OTO等方面的竞争力。未来除了是巨大的挑战,还是美味的大蛋糕。

如何让智慧社区产业链各方盈利?

智慧社区离不开各方力量的聚合和联动,合作共赢,才是维持良好的社区运作的基本条件。从于政、于民、于商、于物四个方面来讲:

1、于政:智慧社区平台应该具备一个数据中心、综合管控、大数据互享、入住率统计分析、治安预警、流动人口管控、出租屋管理、巡更、信息发布等功能,可以满足政府部门公安部门、政法委、综治办、街道、民政、宣传。

2、于民:智慧社区平台可以让业主把门禁卡解放出来,实现手环开门、手机开门、微信开门等多种便捷的进出方式,还能有更便捷的近场服务。

3、于商:平台和无线楼宇对讲门禁产品给到各地的渠道代理商全部都是比成本价多一点点的价格策略,把利润让给渠道商和合作伙伴,靠量的增加来盈利。

4、于物:智慧社区平台实现综合管控功能,让物业通过一张图来实现实现功能服务全打通,并且无线楼宇对讲门禁产品可以帮降低物业的改造成本,还能用物业的微信开门,增加客户粘性。

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什么内容

 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面对各类弱势人群是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等等。优抚对象包括现役军人、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的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等弱势人群和优抚,要么丧失了劳动能力,或不具备劳动能、生活能力、要么因下岗、失业等问题存在着严重的生活困难,要么曾经是或现在是共和国的卫士及其家属,这些人最有资格或最需要接受社区的帮助。把他们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最基本内容和最基本任务,集中体现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本质。具体地说,主要包括:   (1) 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之所以成为社区服务的一项基本内容,不仅是因为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上约定俗成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的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城市居民总人数的10%,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已明显超 过了城市居民总数的10%,有些社区高达15%以上,显然进入了老龄化时代。   (2)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残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肢体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的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等类型。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是世界各国社区服务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体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3)为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包括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就医和日常生活困难,经常开展军民联谊活动,等等。   (4)为少年儿童提供社区服务。兴建和发展为少年儿童服务的祺我福利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少儿活动中心(室),开展寒暑假少儿服务活动,根据客观需要发展“小学生饭桌”和“接送孩子”等服务项目。   (5)为贫困者提供福利服务。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 的特定时期,我国城市出现了一个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者阶层。保障这个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一是要通过社区组织的努力包括发展社区服务业,帮助他们达到再就业的目的;二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等等,确保贫困者和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2、面向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与一般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不同,中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兼有“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如果说面向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的社区服务,主要体现了它的福利服务和社会保障功能的话,那么,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社区服务则是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从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面向普通居民群从的便民生活服务之所以成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源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社区服务刚刚起步时的198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所占的比后重是21%,而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平均高达55%,中等收入国家亦平均达32%。   3、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的“后勤”服务   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后勤”服务是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1)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企事业单位和曾经承担着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多方面社会服务的功能,亦即存在着相当普遍、相当严重的“企业办社区”、“单位办社会”问题。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下降,“后勤”机构庞大或经济负担过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现代化对各类组织专业化、高效率的客观要求。   (2)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新型企业,大都没有设立庞杂的“后勤”服务机构,但却同样需要社区组织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3)从社区服务主体的角度来说,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提供后勤服务,有助于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经济效益(因为开展这类服务基本上都属于有偿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密切街道、居委会组织与辖区内单位的合作关系,促进社区整合。正是由于主体与客体的利益一致性,促使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成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还有进一步开拓的余地。

怎样建设社区便民服务平台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城市安全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管理重点是安全管理,所以,推进城市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构建城市安全管理体系,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对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城市安全管理体系。要推进和探索城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确定体系建设的责任、目标和分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倒查制度,充分发挥城区安全管理信息、队伍和监督网络的作用,健全完善防范突发安全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力度,强化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安全管理。提高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警监测和应急防控能力,推进食品安全工程建设。完善治安行政管理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要落实《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施办法》,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复杂矛盾化解和妥善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工作机制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城区应急指挥中心的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落实定期排查、归口调处、领导包案、个案督办等制度,畅通诉求渠道,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认真贯彻《信访条例》,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制度,教育和引导群众用合法形式表达诉求,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3.强化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功能。努力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指挥和监督体系,明晰部门管理职责和范围,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由街道办事处履行属地管理权利并承担行政执法的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加大对重点地段的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力度,继续保持查处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工作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完善环境综合治理机制。

二、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中十分重要。

1.构建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作为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根据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范围,有效地配置政府资源,进一步划分区、街、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责,建立起相互衔接、合理分工、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三级框架。切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建立顺畅高效的政府服务运行机制。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引入企业化经营和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企业配置资源的方法,激发政府服务的动力和创造力,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2.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文化执法体制和文化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推动文化事业持续全面发展。继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重点搞好图书馆新馆和社区图书馆建设,发挥公共文化场馆作用。大力培育群众文化活动主体,进一步完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构筑文化人才高地。

3.推进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以改革和创新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校本研修制度和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主线,努力形成法人制度健全、办学行为规范、组织管理科学的学校自我发展机制。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多渠道解决好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问题。积极探索群众体育社会化、商业化模式,带动全区体育产业发展。

4.提升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大力加强专科业务建设和卫生基本设施建设,提供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执法监督管理、行业协调管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卫生监督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等体系,促进辖区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5.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妥善安置帮扶辖区困难失业人员就业。引导和帮助辖区户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在优惠政策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企业劳动守法诚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保管理服务体系。做好低保工作,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建立新型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

三、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1.构建社区服务体系。以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和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为核心内容,全力构建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机制,抓好基层政权的组织建设,调整社区规模,创新社区工作站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其基层基础工作的作用。理顺社区党组织、工作站、服务中心、居委会、业委会等各服务主体在社区服务中的关系,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互助服务和自助服务协调共存的社区服务格局。

2.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建立完善政府行政事务和社区服务事务分离的社区管理体制,坚持管理下沉、权力下沉和财力下沉的工作方针,深化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的改革,明确界定两者的工作职责、内容和关系。深化“居站分离”、“职能分开”改革,规范社区工作站的管理,强化社区工作站的政务服务职能。规范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方式,实现从行政管理向协调指导服务方向转变。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健全社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议事等制度。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提高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3.拓宽社区公共服务领域。更新社区服务观念,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式方法,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鼓励公益性民间组织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重点发挥社区服务站等服务场所的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开展面向特殊居民群体的社区服务,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建立辖区全覆盖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睦邻友善、守望相助的社区义务服务活动。

4.完善社区的基本建设。积极推进辖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寻求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合力共建、共居、共管的新方法,探索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市场化管理的新途径。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帮助辖区社区配齐办公用房,配备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和活动场所。加大社区环境建设投入,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建设绿色社区。

5.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新任或当选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继续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逐步提高和改善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继续整合协管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建立管理体制,有效利用社会管理服务的力量。加强统筹协调,使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成为共同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合力。

结合实际谈一下学习社区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入社区,整合更多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源汇聚社区,重点推进"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以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工作的重点.

  1 我国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成为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的必要手段,社区建设中科技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二是以社区办公系统网络化为主的软件建设,三是实现以社区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形式网络化为目标的社区服务.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安防产品等技术成果,有效地满足了市民集咨询、救助、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日常需求,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公共事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创建"三新"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对科技、信息、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2 镇江正东路街道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镇江市正东路街道位于镇江市区东南部、毗邻古运河,是镇江市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辖 8 个社区.在社区建设中注重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民生改善,重视安防产品、环保产品的应用和推广,采用网络宣传和服务方式,应用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等形式,配合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强科技的宣传和普及."十二五"时期,街道进行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普及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以社区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加强新知识宣传和新技术示范应用,实现网上网下的服务网络,把社区建成以数字化和环保型为特色的科技社区,让居民享受科技成果,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3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社区组织、服务企业和居民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资源和工作流程,完成社区房屋、居民、办事、公文等各类资源的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和入库,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基础数据库;对已有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整合,建立社区综合业务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营运体系和居民信息互动服务系统,增加沟通渠道和提升服务水平.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论文摘要

  3.1 社区门户网站

  建立门户网站,进行社区基本情况和服务信息的宣传,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3.2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对社区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志愿者、计生对象、社区内企业、出租房、营业用房、物业等信息的采集及人工录入或者导入,汇集各类部门数据而成的综合数据库,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并及时的记录和处理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等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

  3.3 社区服务管理系统

  实现社区的社区台账、社务公开、政务受理、协同办公等政务服务;社区老人关怀、宣传教育、求职招工、社区志愿者服务信息、民意民生调查等社区服务信息;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等方式,覆盖家政服务、外卖服务、教育培训、家电维修等商务服务.

  3.4 社区矫正系统

  建立社区矫正信息数据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服务卡,通过移动信息平台--企信通,以短信群发的形式发送各类信息,可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社区服务、集中教育、心理矫治活动等信息的告知,更大程度地提高矫正效果和监管效率.

  3.5 信息互动服务系统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结合社区服务工作的各项功能实现服务人员与居民的互动沟通,为社区服务人员和居民沟通架设了一条绿色通道,及时方便地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将社区服务延伸到社区外,充分体现主动服务和居民关怀的理念.

  3.6 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查询系统

  通过与社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实现在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居民能够了解医疗保险的政策与制度,个人医疗健康咨询和查询医疗保险帐户信息,进一步保护和增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社区居民通过对系统的使用及熟悉,将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7 社区安防监控管理

  在社区已有的安防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监控与管理界面,进行方便、简单监视、控制和管理,社区安保人员可监控各个重点场所的现场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社区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并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社区的安全生活品质.

  4 社区信息化建设意义

  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在社区建设中达到了以下目的:

  (1)信息化建设为社区管理基本信息提供整合分析的平台,为基层的服务人员提供一个管理的平台;为社区住户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人员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可通过网络、计算机、手机等信息化设施,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和与居民间的双向沟通,使居民能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可通过实时监控设施,做到实时监管.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服务的及时性和多样性,达到全方位社区服务目标.

  (2)社区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部分业务最终的实现必须依靠社区人员或志愿者等提供的服务,我们整合社区各种服务资源,与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社区服务电话热线网络、实体服务网络"三网联动"以及信息服务与实体服务的"虚实结合",更有效地推进"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的科技社区建设,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实现居民的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

  ‍

标签: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