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入主中原绝非偶然,这四个因数奠定了满清三百年基业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232

导语

满族起于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虽经历了“成化犁庭”的重创,然在百年之间崛起,趁明季衰颓,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可谓是一个奇迹。


而满族之所以能入主中原,除了入关时机得当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其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民族习俗有关,这些风貌及习俗主要体现在经济、阶级关系、军事、政治等层面。


如果我们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去探究满族的民族基因,那么就能发现满族能取得天下绝非偶然。


一、满族的经济在明朝中后期得到长足发展,有了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基础

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满族是一个渔猎民族,采集和狩猎是满族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到,当时满族的主要土特产品有明珠、人参以及黑狐、虎、豹、水獭等动物的皮制品,满族人经常用这些特产向明朝和朝鲜换取生活用品。


而明政府为了方便与满族人进行贸易,每年都会给满族贵族总计五百道敕书作为交易凭证,所以大宗的贸易掌握在满洲贵族的手中,这就为他们扩充武备提供了经济来源。


同时,明末时,满族当中也出现了专门的商人往来于明朝和朝鲜之间进行贸易,他们被称之为“商胡”。


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族的手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史载:“银、铁、革、木皆有其工,而惟铁匠极巧。”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满族的冶铁业是其民族的支柱产业,因为不仅在经济生产上需要大量的铁制农具,而且伴随着入关战争的需要,铁制兵器的需求量尤为庞大。


所以努尔哈赤十分重视冶铁业,对铁匠的待遇也是十分的优渥。


在农业方面,满族也有了长足发展,这是随着冶铁业发展的结果。


如在万历四十七年,朝鲜一个使臣路过满族的一个部落时,这样描述他所见的景象:“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从这些话中就可以看出,满族的农业生产的技术已与当时的农业民族无异。


在纺织业方面,满族的发展则是比较落后,他们的布料产品大多仰赖于明朝和朝鲜的供给,史籍记载:“女工所织,只有麻布,织锦,刺绣则唐人为也。”


二、阶级的分化使得满族人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满族社会长期处于奴隶制社会,除了森林和荒地是属于公共所有之外,土地、牲畜、生产工具等都是由奴隶主所有,并役使着奴隶为其劳动生产。


当时的满族社会主要划分为奴隶主、自由民、奴隶三类人。


奴隶主阶级主要是贝勒、功臣、额真还有其他势力归附的将领等。


贝勒在汉语里面就是王的意思。


他们便是大汗的亲属,其中的八固山贝勒便是八旗旗主,掌握着最高的权力,他们与大汗共商国是,在战争中抢到的财富便由这八家平分。


功臣则是努尔哈赤创业初期与其南征北战的将领,比如费英东、何和里等便是努尔哈赤手下的大将,努尔哈赤根据他们各自的功勋,赐予他们土地财富与人口。


额真便是各级的长官,同样依据功绩得到大汗的赏赐,同时归降的将领比如明朝的洪承畴,也会根据不同的级别和功绩得到赏赐。


奴隶主阶级不参与生产,他们通常占有大量的资源,并通过对自由民和奴隶的剥削以及发动对外战争为生。


自由民是贵族的部属、臣下。


战时跟随八旗军协同作战,平时则要承担耕种,制盐,运送物资的劳役。


但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奴隶和农庄,并且在作战时可以得到赏赐,待遇的不同,于是就出现了阶级的分化。


有的人可以上升为奴隶主,有的便只能沦为奴隶。自由人为了成为奴隶主会奋勇杀敌,以求赏赐。


而奴隶主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与满族统治者绑在一起,这就在满族内部形成了一股强大凝聚力。


这些凝聚力最后演变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也是“女真满万,则不可敌”的说法来源之一。


在满族中担任生产任务最为繁重的便是奴隶。


奴隶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战争中的俘虏,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部落百姓只要被俘,都被赏赐给贵族和平民作为奴隶。


如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攻破了抚顺后“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


奴隶的第二个来源便是上一代奴隶的子女,他们的后代也是奴隶,第三个来源便是自由民因犯罪,或欠债沦为了奴隶。


奴隶的地位低下,毫无人生自由,也没有自己的土地、生产工具。


他们可以被主人随意打骂,杀害,甚至当成商品赠送或出售。


那些企图逃跑的奴隶会被残杀,直这项制度到康、雍、乾时期才被废除。


三、八旗制度的创立使得满族铁骑不可敌

满族人在明末入关战争中一直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其八旗兵更是令汉族士兵闻风丧胆。


八旗制度最早由努尔哈赤建立,它是一种军民合一的特殊组织,它既统领军队,也统治民众,既是军事组织,也是行政组织。


但八旗制度并非自努尔哈赤时期才有,它的雏形源于女真部落的狩猎生产组织


据《满洲实录》记载,当满族人进行狩猎活动时,每十个人便选出一位牛录额真作为首领,牛录是大箭的意思。


努尔哈赤


后来随着满洲人口的繁衍,牛录额真所统领的人口也逐渐增多,这也使得牛录额真也从习俗演变为了官职。


在努尔哈赤统一各女真部落后,在牛录之上又有打造了固山的建制。固山,便是旗的意思。


努尔哈赤最早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于是在原来四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总共便是八旗。


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就有记载八旗军的编制:“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


以此推算,每一个固山,也就是一旗拥有部众七千五百人,总计是六万。


努尔哈赤为八旗最高首领,八旗军便是努尔哈赤进行入关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这种八旗制度适应了满族部落的社会实际情况。


如编入八旗的人口便是旗人,在战争中抢掠的土地、人口、财富都由八旗平分。


各级军事长官在和平时代承担管理民众的职责,民众则出则作战,备则生产。


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将先前松散分裂的各女真部落联结在了一起,既保证了物资生产的供应,还为作战提供了军事基础。


八旗制度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满族人征服的地区和人口越来越多,其在崇祯八年增设了蒙古八旗,在崇祯十五年增设了汉军八旗。


这样,八旗制度中一共有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将他们称之为八旗。


四、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政体保证满族权力的平稳过渡

随着努尔哈赤对满洲的统一和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他享有的土地财富也越来越多,他的亲属的权力也日益膨胀,并且对他的地位产生了威胁。


最先对努尔哈赤地位造成威胁的,便是他的弟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英勇善战,从征有功,努尔哈赤曾赏赐他“达尔汉巴图鲁”的称号,意为勇士。


可他的野心不小,曾在朝鲜的使臣面前口出狂言“日后你佥使若有送礼,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


这句话表明了他想和努尔哈赤平起平坐的野心。


强势的努尔哈赤肯定不容许有人挑战他的地位。


于是在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作战不利剥夺了他的兵权。


在万历三十七年又剥夺了舒尔哈齐的财产和奴仆,万历三十九年舒尔哈齐不明不白地死去。


同时,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兄弟,他的儿子也觊觎着大汗的宝座。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作战有功,努尔哈赤有意让他接替自己,于是便让褚英统领国政。


但褚英太过急切地想要获得汗位,于是执政之后大力削夺四大贝勒和其他大臣的权力,意图架空努尔哈赤。


于是四个贝勒联合五位大臣将褚英的罪状上告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处死褚英。


可褚英一死,汗位争夺的斗争却愈加地剧烈。


代善


努尔哈赤有意让战功最高的代善接替汗位,可代善与大福晋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这让努尔哈赤难以容忍,最后疏远了代善。


两次选储失败的教训让努尔哈赤意识到如果不妥善处理后事,那么在自己死后的满族内部很可能因自相残杀而导致分裂,他一生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于是,他痛定思痛,决定政治改革,开创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


这一体制,将原先的最高权力出自大汗,改为出自八和硕贝勒组成的贵族会议,这种制度的实行与前文所说的八旗制度密切相关。


因为八旗中的每一旗便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为一体的集团,八旗的旗主是本旗最高的财富拥有者和军事统帅。


由于除了努尔哈赤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个旗主有能力和威望来统治其他七旗。


努尔哈赤采取这种折中的方式,赋予八旗旗主与其本旗实力相匹配的权力,组成共议国政的制度主体,以此来维护家族对以国家的统治。


共议国政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八位贝勒共议军国大事。


努尔哈赤认为“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所以将决策权分给了八位贝勒。


这样新汗必须得到至少其他四位贝勒的同意才能下达政令,限制了新汗的独断专行。


二、便是努尔哈赤最操心的问题,那便是新汗的推举。


努尔哈赤强调,在他死后必须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出一位新汗,这位新汗的地位也并非不可改变“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三、是禁私议,杜奸谋。


为防止新汗拉拢部分贝勒,努尔哈赤禁止新汗和八和硕贝勒之间私下交往,凡事必须通过会议商量。


努尔哈赤的这一改革主要是为了平衡贝勒之间不均衡的权力,并且希望能够平稳地选出合适的接班人。


皇太极


于是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皇太极接任大汗之位,发动入关战争,利用吴三桂长驱直入,最终击败了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朝廷获得了天下。


但努尔哈赤的这一八和硕贝勒议政制度只是一个暂时的举措,不久后便失去了的作用。


结语

大力发展的商业和奴隶制下的农业为满族人提供了经济基础,冶铁业和八旗制度为满族人提供了物质基础,八和硕议政则确保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并凝聚了最大的向心力。


通过对满族入关前社会各方面的一览,就能得知满族能入主中原奠定近三百年的基业绝非偶然,而是与其自身的不断发展革新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