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集下载,三字经txt全集下载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259

三字经txt全集下载

三字经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
别忘了采纳哟

三字经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三字经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三国贪杯人物TOP10——
三国能喝酒的能人非常多,那个时代,酒和战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现罗列三国演义十大酒鬼,有些纯属杜撰。
TOP10侯成
这个追随吕布多年的人,为了几樽酒背叛了他的主人。温侯已经严格命令不可饮酒,但这小子怎么也无法抗拒酒的吸引力。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想喝个痛快,没有想到酒未入喉,**倒开了花。为了彻底解脱,早日喝到美酒,侯成做了叛徒,出卖了天下第一高手。他不知道,若干年后的今天,他会被多少温侯的fans们特别是女孩子恨不得剥掉他千层皮。侯成为了喝酒成为了后世唾骂的对象,当在本榜中占有一席之地。
侯成贪杯指数:6
TOP9曹操
从温酒斩华雄到青梅煮酒。孟德都跟酒扯上了不小的干系。身为丞相的他,一生中不知道喝光了多少粮食。曹操是奢侈的,有事没事都大摆酒宴。关羽在许昌那会,为了平衡关羽因为自个儿脸色红而自卑的心理,基本上两三天就来次山珍野味,一星期来次满汉全席。因为曹操喝了酒脸也会红,和关羽两人正好交相辉……

三字经下载

【三字经——钱文忠《三字经》详解专集】已上传到附件,电脑可以下载,TXT格式,手机看不到附件,有问题可以追问我~ o(* ̄▽ ̄*)o

【预览】

第一讲(人性本性专精)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初:初生,刚开始有生命。性:天性。本:本来原来。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苟:假如。教:训导教诲。性:性情。迁:转变变化。道:此处指方法。贵:注重、重视。特性。专:专一。

一本古儿童启蒙读物识字课本,为什么会被尊称《三字经》广为流传?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到底包含什么深意?每到开学时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沉甸甸书包装满各种各样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做教科书用什么来启蒙呢?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但早在秦汉就有大量类似这样的教科书,如《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个共同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这些书像刚才讲的这几部都没能留用到今天。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的启蒙书。

到宋朝后突然出现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形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今天好多地区如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像歌谣一样唱的。内容上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积聚下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宋朝后流行的这种传统启蒙书主要是通常所说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统称“三百千”,但为什么只有《三字经》称“经”?而《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千字文》不叫《千字经》?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漫长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机会受教育,但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也许大家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一定很简单,有什么值得讲?《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正因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必须用心阅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理解它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为什么能流传到今,才能理解对中国人来讲,特别对今天还在学习过程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字经》开始的六字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从字面看就是人出生时天性本来就是善的。貌似简单背后却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讲的是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人性究竟是什么样?是善还是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问题,无论如何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认识人(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丰富多彩。先秦时儒家传统中就有三派。一派是孔子。儒家创始人,怎么说的?就是接着的六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本性差距不大,由于后天熏染环境影响差别会越来越大。这里孔子并没告诉我们人性是善还是恶。另一派是荀子。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想家,甚至和法家有极深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恶”。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理解。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有没有乳汁?是不是在生病?不会的,非要吃奶不可。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看谈不上善良。那“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是“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却也不准确。孟子并没说“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中西文化就在这里踏上了不同发展轨道。西方文化传统中认为每人都有罪,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有罪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讲不能把所有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怎么办?把管理的权力运作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西方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接着以疑似孟子的思想走下来,“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成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每个人都知道不要在红灯时横穿马路,每个人都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知道不要损害别人利益,主要应是教育引导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规范他。千万别小看这六字,精义非常深。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内部对人性是善是恶看法也不统一,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争论从没消停过,这充分说明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大量理由证明他的“性善论”,最重要的是“四心说”,孟子何以说“人之初,性向善”呢?或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孟子有这样的意见呢?这么说有什么理由?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向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孟子》《公孙丑?上》有这样的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是一种觉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自省之心;辞让之心是应该知道彼此谦让彼此谦退;还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心,没这四心就称不上人,这是孟子的看法。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可用孟子自己的举例来说明。《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原文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什么意思?古代的聚落都以井为中心,一般井上有井栏防范小孩和一些小牲畜掉进去。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小孩靠近井栏就要掉到井里会怎么样,每个人都会起恻隐之心。孟子觉得每个人都会担心同情,小孩如掉下去要淹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是因为你和这个小孩父母是朋友,也许根本不认识他们。也并不是因你觉得把这孩子救起来,拉他一把可以在乡党朋友中得到舍己救人的美誉。也不是因为小孩掉下去因害怕要叫,你觉得孩子的叫音实在刺耳不好听。孟子的意思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大家都很着急。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美国有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莉莲?梦露,有一张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出风口,突然涌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这是什么,羞恶之心!觉得害羞,赶快把裙角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当然不同民族羞恶之心不一定一样。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我很害羞不能做,有的民族未必;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很重要我得先护住,有的民族认为不一定。比如说有这么个故事,说三个女孩都戴着非常漂亮的帽子,穿着非常漂亮的裙子站在一起。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有个女孩捂着帽子不管裙子。另一个女孩捂着裙子不管帽子。还有个女孩一手捂着帽子一手捂着裙子。这三个女孩是哪三国人?答案是,只管捂帽子的是美国人,因为帽子吹走她得花钱再去买,她不干,她是对这方面有羞恶之心,而对裙子吹起来春光外泄的羞恶之心比较淡。捂着裙子不管帽子的是日本人。日本人说吹掉帽子我可再去买,但我的裙子不能吹起来。另外一个当然就是中国人。帽子不愿丢裙子也不能被吹起来。这说明人的羞恶之心每个民族不一样。

“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就更容易理解,以后会涉及到暂不讲。孟子认为要有这四种心才够算得上一个人。如果没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那不能算人。但又何以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这四心呢?孟子又自己进行了说明。《孟子?告子》中讲了个例子,“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其)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每个人的嘴对味道好的东西,都同样爱好,都知道要吃好的。“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就是说都喜欢听好听的,比如我拿块铁片在玻璃板上嘎嘎嘎地来回擦划就没人喜欢,而美妙的音乐都喜欢听。“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就是眼睛都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恐怖肮脏龌龊的我们都不愿看。口耳目人皆相同,那难道在人心上,就没有相同的吗?其实这个论证也有问题。你觉得好吃不一定我觉得好吃,人的口味有所不同。可举出反例。谁说人欣赏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比如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听摇滚,也许老人就不喜欢,可能更愿意听古典音乐。谁能说一概一样?还可举出历史上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问题的复杂。讲个曹操儿子们的故事。曹操有四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文才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在曹植死后几百年有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叫谢灵运,他讲,如果天下诗人的才华有一石这么个份量的话,曹植一人就占了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谢灵运也不客气,自己占一斗。还有一斗是谁?全中国别的人来分。谢灵运那么高傲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人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成语的来历。而曹植的天性令他觉得名位是天定的,能不能接父亲曹操的班不必费尽心机去争。

曹丕也很有名,是曹操的大儿子,可这两个亲兄弟的本性相差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才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只能跟别人去分那一斗,因为他兄弟一个人就占掉了八斗。他也好舞枪弄棒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曹军攻下邺城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不是指挥将领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有什么战利品,而是先冲到袁熙家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这就说明他占有欲极强。同时他又非常尖刻非常好财。曹操有个兄弟叫曹洪也就是曹丕的叔叔。这个叔叔也极好财且非常吝啬从不愿把钱财与他人分享。曹丕的占有欲大到什么地步?他能费尽心机从这个铁公鸡叔叔身上拔下毛来。怎么拔?上门找叔叔借,人家不愿借,你不借是吧?我折腾你。想尽办法把叔叔曹洪给折腾得够呛,最后乖乖地把钱借给他。曹丕和曹植不相往来,可两人是亲兄弟啊。“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是对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

为什么亲兄弟间会有这么大差距?他们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曹操还有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彪悍。史籍上没留下他好写诗的记载只留下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射箭百步穿杨的记载,他能射中百米外的一根头发丝。力气大到什么地步?有一次曹彰跟老虎打起来,他把老虎尾巴缠在自己胳膊上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劲大,他把老虎给拖住了。据说还有一次曹彰找一头象打架,估计跟人打架不过瘾,因为别人打不过他,他过去把象按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后来曹操在战争中见到马超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时就哀叹,假如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力大无穷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有个儿子叫曹冲,是中国著名的神童。“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史籍记载说当时孙权为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来,那时中原地区象很少,看到这么个庞然大物,曹操就和手下群臣将领琢磨,这象多重啊怎么称啊?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主意。曹冲那时还不到十岁,在旁边说:“这有什么难的,开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这个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象有多重。”他怎么做?两种说法,一种是一块块往船上搬石头,看到船刻的线到了,就称称石头多重,不就知道象多重了吗?这是利用排水量的原理。另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刻线的程度,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是知道的,象的重量不就知道了吗?通过这几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六字是不是可打个小问号。

我想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如果这么理解我想是比较稳妥的。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无法改变的话,那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思想呢?“人之初,性本善”接着是“性相近,习相远”。出于《论语?阳货第十七》。“人之初,性本善”据说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性相近,习相远”就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了。但跟前面那六字是有点矛盾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那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习相远”了呢?“性相近”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因后天受到环境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三个月时都差不多,但由于后来成长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在这方面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教育环境古人非常重视。用一句很简单的也是古人的话就可说明这个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讲的熏染问题。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我老家在无锡,无锡下面有个县叫宜兴现在也是个市,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也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其中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叫周处,晋朝人。没有人给他讲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受到不好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惹不起他。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怎么谁见我都躲啊?就去问一位长者。这就说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问“为什么乡亲邻居见了我都躲呢?”老人家说:“你不知道,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问:“哪三害,说来听听?”老人家说:“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得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河里有条蛟龙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还有一害呢?”那老人家说:“就是你周处啊!”周处天性还好,他一下子觉得原来自己已那么坏了,以至于乡亲们把自己也当成一大害!顿时幡然醒悟。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斩杀了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则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现在周处的墓还在。这个故事可说明什么?“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后天环境不好没有人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会受到污染。对任何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那怎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三字经》告诉我们什么样方法?怎么才能解决环境熏染问题?接下来是“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去教育或不接受教育那么“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这个“教”可理解为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他不接受教育,人本性中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前面周处的故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而“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专一。《三字经》所指的教育我们必须用心体会。这个教育不简单,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我教你之教,教育之教。第二层,受教之教,接受教育的教。“教之道”,这个“教”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我们今天往往重视知识教育,比如孩子从小让他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英语法语,也许还要去学学溜冰。指望孩子从小成为一个知识上的超人,百般武艺样样精通。音乐希望他成为朗朗,外语则希望他能精通几门,还要学书法学奥数。但我们往往忽视《三字经》最强调的道德教育,即怎么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怎么拥有一个作为善良的人所必须有的道德。《三字经》的教育从来就是道德教育先行,当然它也绝不忽视知识教育。

“教之道,贵以专”,这个“专”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终生的,就是我学一样东西,要学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像一样,学一样成一样,不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是纵向。还有一层意思是横向的,就是我要一生持之不懈,把我的一生作为学习的一生,要有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得。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这是这六个字的精义。历史上我们也可找到很多故事来说明这一观点。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是了不起的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绘画天才天赋很好。绘画很早就小有名气,当地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时的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唐伯虎的母亲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觉得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是不行的,必须专心致志好好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于是母亲就把这个道理跟唐伯虎讲了让他去跟沈周学画。沈周那时已是有名的大画家了,就住在离他家不远地方。母亲给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让他去跟沈周学画。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学艺。到了沈周那里学了也就一两年,唐伯虎发现自己画得很不错了,再看看老师的画,觉得也不见得比自己强到哪去,所以习画就不太专心想回家。沈周看出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不用再学了。”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饭菜送到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唐伯虎从没去过。这到底是间什么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从一扇门进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莺歌燕舞,另一道门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觉得好玩,心说:“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家里有那么好玩的去处也不告诉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先不吃饭出去看看。”想出东门看看那个姹紫嫣红,“咚”一下子撞了个包;想出南门看看那个莺歌燕舞,“咚”又撞个包;想出西门看看那个小溪潺潺,“咚”又撞个包。头上起了仨包才明白,原来三扇窗和外面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唐伯虎一下明白了,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水平差远了。这时沈周就进来说:“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别学了。”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让我跟您再好好学几年吧。”从那往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后来有一天沈周告诉他:“你真的可以走了,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做了一桌谢师宴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把菜做好后放到房间里,这些菜里有鱼。江南鱼虾多嘛。这时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赶走不让它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跳想逃出去,“啪”的一声猫撞一个包掉了下来;爬起来又往南墙和西墙跑,那里各有一窗,“啪”又都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自己在练习绘画时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连这猫也分不出来。这个故事无非要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必须把整个学习过程当成一个生命历程,必须用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来度过在世间的一生,这是个学习态度的问题。

《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许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那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所赖以生长、绽放的土壤,我们应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应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

《三字经解释》txt全集下载

三字经解释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读书频道网友意见反馈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
熟读经和诸子百家,再读历史。考察帝王世系,了解朝代的兴衰轮替。
三字经到此主要讲了经子,就是中国古代的各家理论学说,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下面讲述中国历史,考世系,讲人事,为帝王作家史。这是中国历史的传统写法,包括历史演义小说也是这般写法。但是我们要注意,这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把这个当成历史的全部无法形成全面的历史观,总结不出什么历史的经验,跳不出朝代兴衰的轮回。土地-人口关系,环境限制,气候变迁,降水线,财政体制,技术进步 等等,各方面的综合乃是了解历史的不二法门。这是我们读三字经和其它古代著作的时候要注意的,中国传统历史著作偏重人事沉浮,眼光未免狭窄。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
从伏羲氏, 神农氏,到黄帝。叫做三皇,他们在远古之世。
尧和舜,称为二帝,他们相继禅让,史称盛世。
三皇是传说,……

三字经笔记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三字经笔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一、内容及解析
黄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席。黄香九岁就知道为父母暖席,这是孝敬父母应该去做知道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孔融四岁便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这是敬爱兄长应该懂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最重要的是孝悌,其次要有见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内容及解析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数数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样最基本的东西是天地人。三种最亮的东西是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三纲是指据陈志坚要有一种道义,父子之间要亲爱,夫妻之间要和顺。
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孟光的故事。
一、孟子四心
《公孙丑 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必须有四种心。恻隐之心,即同情心;羞恶之心即害羞、自省之心;辞让之心即谦让;是非之心,即知道是非对错。人……
请采纳

三字经全集

三 字 经

语音朗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

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

周道衰,王纲坠。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赵宋兴,受周祥。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终。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

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

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波既仕,学且勤。

披薄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波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

波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波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波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波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帷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全文朗读下载

http://www.baobao88.com/youshen/guoxue/11/0371417.html 宝宝吧 朗读的语速和精准度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