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后一套纸币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11

纸币的出现是人类货币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相较于金属货币,纸币有便于携带,方便储存等优势,但其弊端就是容易出现大批印制,导致通货膨胀。


1948年携带巨额钞票上街购物的上海市民


民国时期的物价飞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民国初期,物价尚且相对温和。据史料记载,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广州销量最大的“新兴白”牌大米,每石售价6.25圆(银圆),普通面粉每石售价5.39圆。当时一石是80公斤。可惜好景不长,北伐战争胜利后,物价开始翻倍的上涨。民国十七年,肉类的价格比1912年贵了一倍,米价也涨到了10.25圆。当时大多数的百姓虽然不得不承受高物价,但依然可以勉强度日。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内忧外患的民国政府不得不加大纸币印量,这直接导致了法币泛滥,物价飞涨。1945年抗战胜利,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华大地又迎来了全面内战的爆发,剧烈波动的物价也影响了人们对纸币的信心,大家纷纷把储蓄的法币拿出来换成实物,有些地方干脆重回以物易物的原始模式,一场恶性通货膨胀,就此席卷神州大地。到了1948年,物价达到了从所未有的高度。当时一个烧饼都要二三百元钱,而米价更是每百斤高达二十多万。比起民国初期的物价,仅仅数年间,物价就翻了上千倍。可就是这样的天价依旧挡不住物品涨价的步伐。曾有人在饭店吃饭时,一碗米饭是2万元钱,等到这个人去添第二碗饭时,米饭的价格就涨到了2.5万一碗了。越是通货膨胀越加大印量,上到中央银行,下到各地方银行都陷入了加足马力开印钞票的怪圈。大洋票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产物。


成捆大洋票


大洋票是1949年6月6日由广东省银行发行。10月12日,国民党溃败于广州,广州解放,同时宣告大洋票禁止流通,流通时间仅为四个月零六天;时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物价飞涨,金圆券几十万元兑换港币一元,形如废纸。不少家庭都拿它当引火煮饭燃料或糊墙。国民党授权广东省银行办理印制发行大洋票,不过也只是饮鸩止渴,大洋票随即短命夭折;使之成为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地区发行的最后一套纸钞。


印制精致的大洋票


尽管当时处于内战阶段,战火纷飞,物价飞涨,国穷民衰,技术落后,但大洋票的印制却是精致上乘之作,票面不但都有很强的凸感,且图案印制精微之极,孙中山头像发丝和眼神细节毕现。


全套8枚大洋票


大洋票全套共8枚,分别为主币一元、伍元、拾元、壹佰元、辅币一分、伍分、壹角、伍角,其正面图案统一孙中山头像,并在上方刊“广东省银行”,左右两边分别由“壹角”字样,左上方有“大洋票”,这也是这套纸币名字的出处,右下方则看“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年号。而除了一分和五分券之外,背面图案则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左右分别刊“ONE YUAN”和阿拉伯数字“1”,下刊“1949”,而我们今天介绍的大洋票一角也不例外。


据历史文献记载,广东省银行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发行了二十八万七千元大洋票,根据这个数字,大洋票发行量并不大,但它有大批成品保存于库中尚未投放市场,惊人的印量造成大洋票整体价格不高,是非常适合普通人群收藏的民国纸币,而且还是全套规模。从这点讲,大洋票不失为礼品配册的绝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