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霍,李广的军事才能和卫霍相比怎么样?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46

李广的军事才能和卫霍相比怎么样?

这个问题讨论得很多了,我发表一下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就对匈战争的功劳而言,比较客观的说法是:文景时代李广功劳大,武帝时代卫霍功劳大!

如果非要分个绝对的高下,那当然是卫霍在战场的功劳大于李广。接下来,我从客观形势和主观能力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一、客观形势:卫霍和李广所处历史时代不同

李广主要贡献是在文帝、景帝时期,而卫霍建功立业是在武帝时代。

文景时代汉朝奉行的主要是和亲政策,和匈奴没有大规模战争,最大的一次就是文帝时匈奴火烧甘泉宫的那一次,最终也没有打起来。所以李广和匈奴打的主要是防御战和小规模遭遇战。打这类仗李广是行家里手,匈奴人非常畏惧他。哪里匈奴猖獗,汉朝就派李广到哪里当太守,结果李广把边境各郡的太守当了个遍,“飞将军”之名也就是这样流传开的。

可以说,李广就是文景时代的“大汉军神”,对边关防务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汉朝是按首虏率(杀敌和俘虏敌军的人数)记入军功,按军功封侯。李广虽然功劳大,但首虏率不足,所以也未能封侯。

到了武帝时期,由于国力大增,开始奉行主动出击匈奴的政策,较大规模的战役就有十几次。第一次对匈大规模作战,是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关市下之战,李广、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各率一万人,从四个不同地点出击。那是卫青出道的第一战,取得了“奇袭龙城”的胜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具象征意义。那一仗李广虽然全军覆没,自己被俘(后侥幸逃脱),但他也牵制了匈奴主力,对于卫青的胜利起到了辅助作用。关市下之战那年,李广已经五十多岁了,进入军事生涯后期,此后大汉军神的地位逐渐被卫霍取代。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219年)这十年间,卫、霍不断率军出击匈奴,追亡逐北,建立了赫赫战功。

二、主观能力:卫霍和李广的带兵风格不同

史载李广武艺高超,极富个人魅力,加上爱兵如子,所以深受全军爱戴,部将士卒都乐于为他效死。李广的带兵风格是较为散漫的,而同时期的另一名将程不识军纪严明,两人形成鲜明对比。用“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的话来说,李广属于“才将带兵”。这种偏于随性的带兵风格,打打边境防御战、小规模遭遇战,是没有问题的,但显然不适合集团军作战。而武帝时代的全面对匈战争,卫霍主要负责的正是集团军远征作战。作为老将的李广尽管身经百战,但却不如卫霍那样更能适应新的战法,所以他在武帝时代主要的贡献,是在战场上侧面牵制敌人,策应汉军主力行动,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毕竟时代不再是“飞将军”的时代了。李广不满于这样的现实,一心建功封侯,这也是造成他个人悲剧的主观原因。

结语:李广在文景时代出色地完成了防御匈奴的任务,若没有他和同期将领们的贡献,汉朝恐怕很难集聚起与匈奴作战的实力,卫霍也就缺少了建功立业的资本。还是那句老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卫青、霍去病、李广都是为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名将,值得后人永远缅怀!

古代诗词中卫霍一词有何典故

据《后汉书》卷三八 《冯绲传》载:“卫、霍北征,功列金 石。”又据《晋书•齐王冏传》栽:“麻土殊分,跨兼吴越;崇礼备物,宠侔卫霍。”这里的“卫霍”是卫青、霍去 病的合称。二人均为西汉名将,屡次 出征匈奴,战功卓著;又都为武帝亲 贵,备受恩宠。故后人每以“卫霍”作为咏边将、贵戚的典故。唐•王昌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诗:“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李白《君子有所 思行》诗:“伊皋运无化,卫霍输筋力。”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 公严公武》诗:“匡汲俄宠辱,卫霍竟 哀荣。”唐•杜牧《贵游》诗:“朝回佩马草萋萋,年少恩深卫霍齐”。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

李广的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后人却怀念称赞的是李广,而不是卫霍二人?

我总结有以下原因:一、先解析卫青的第一场胜仗。

当时汉朝派四位将军,分四路进攻匈奴。其中包括卫青、李广率领的数千骑。

由于李广被匈奴赞为飞将军。人怕出名猪怕壮。匈奴的主力全部来围歼李广的数千骑。

卫青趁匈奴后防空虚,突袭匈奴老巢。俘虏匈奴单于的妻妾奴仆,大获而归。

另外两位将军也不救援李广。而是负责皇帝小舅子左右翼的安全。

最终李广军全军覆没。如果没有李广吸引匈奴主力,卫青哪有机会直捣匈奴老巢?

事后卫青加官进爵,而李广被判处死刑,花钱赎罪,贬为庶人。

卫青凯旋后,并未向天子说明。正因为李广吸引了匈奴的主力,自己才能立下奇功。

二、李广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在这一点上,卫青不如李广。而霍去病更烂,对待士卒苛刻,不能与麾下同甘共苦。

三、如果说项羽神勇,千古无二。那李广的箭法,则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梁山好汉之一的华荣因箭法好,被称为‘小李广。’

四、李广的‘飞将军’之名是匈奴给予的。正如辽国称杨业是‘杨无敌’。

五、《史记》中文学造诣最高的有三篇,分别是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在这三篇中,李将军列传排第一。司马迁给李广做了一定的宣传。

六、霍去病品行低劣。用卑鄙手段暗杀李广之子李敢。最终霍去病莫名的早逝,其子也被汉武帝暗中毒杀。(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有两人被杀,大快人心。一个是法家酷吏张汤,被另一个法家酷吏处死。一个是霍去病父子之死。)

为什么卫青霍去病被史记写到了佞幸传里

……虽然是很久前的帖子了,不过为了我的男神还是来回复一下。

佞幸传里提到卫霍是这么说的:“是后,宠臣大氐外戚之家也。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

司马迁的本意大概是,虽然卫青和小霍也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但是自己也很有才华,最终靠自身的能力功绩取得功名,比前面那一群不知所谓的佞幸强得多。所以虽然提到了,不过是作为比较级被夸了一下?

司马迁认为卫青、霍去病军事才能不足。论证司马迁对卫霍二人的看法。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的实录精神得到后人的赞誉。但是司马迁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充满激情的史学家,在他秉笔直书的同时会下意识地将他的情感,将他的爱憎融入到他笔下的人物中,使他笔下的一些人物,一些事件明显地体现出文笔多于史笔,浸含着他强烈的爱憎倾向,李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记录历史要依据事实,事实又通过文字的表述会成为一种固定的形态———历史。“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留给后人很多的史实,写人物传记,不可能全选进去,取舍裁剪,对于史笔非常重要,选什么关乎被写者的身后评价”。[2]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选材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为褒扬李广来取舍材料的现象,许多生活细节被他用精彩的文笔描述得生动逼真,而李广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犯的一些错误则被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致使后人读《李将军列传》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是“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是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广不为人后,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的巨大反差。如明代唐宋派代表茅坤曾曰:“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3]李广的不幸遭遇,无不激起后人无限的同情与不平。他的悲剧又与他不得封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后人谈论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李广不得封侯的真正原因。在传记中司马迁把它归结为“不遇时”和所谓的“数奇”,后人则把原因归咎于汉武帝和卫青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卫青和霍去病才是堪当大任的骑兵统帅,(二师是指汉武帝时期一个叫李广利的,人称贰师将军,屡战屡败)朝廷不数贰师功,是指李广利更本没有建立什么功绩的意思,所以让然也不会被朝廷认可。

卫霍是谁

西汉汉武帝时代对当时匈奴战争中战功很大的两位将军 卫青 霍去病

楼主这首诗是王昭君墓碑上的诗

意思是 昭君出塞,使汉室免受战争之苦数十年,这样的功绩,堪与卫青霍去病比肩

不知匈奴为何不趁卫霍还没出生,就先把大汉灭了。

霍去病很厉害,但汉朝的战略进攻,是从卫青时代开启。

摆脱步兵的思维,开始真正的骑兵作战,大范围远距离攻击,突袭,一次次击败了匈奴。

在汉初,匈奴的确有很大的有事,中原战乱,实力损失惨重,都是步卒。但反击匈奴的侵略,但自保,至少长安和绝大部分领土,都没有问题。

不管从兵员,粮草,兵器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当然,的确有七国之乱,但匈奴没有把握时机。

到了文景之治的后期,汉武帝初期,从经济,从军事方面,汉朝都开始强盛。加上卫青和霍去病等名将,最终严重打击了匈奴。多说一句,在汉朝百年的打击下,一部分匈奴西迁,到了欧洲,因为不断地的进攻,最终和其他的游牧民族,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

同样被唐朝打得西迁的突厥人的一部分,在中东,建立了奥斯曼帝国。

标签: 李广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