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字辈都有谁,是不是乾隆在世的时候爱新觉罗家族就有“溥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611

是不是乾隆在世的时候爱新觉罗家族就有“溥”字辈的人出生了

在乾隆时,以永瑢所进的诗中的诗句“永绵奕载奉慈娱”刚好有永、绵两字辈开头,就定为字辈。后来到道光帝时改“奉慈娱”为“溥毓恒”。

如果单以溥字辈作为一个辈分,也是就说跟溥字辈为同一辈但不一定以溥字命名,这样的人是存在的。

如果只是从乾隆这一支系的子孙算起,那么溥字辈最早出生的应该是贝子载锡的长子溥庆,生于嘉庆八年,不过夭折了。载锡是乾隆长子永璜支下的,以上几辈分别为贝子奕纯、贝子绵德、定亲王永璜。永璜是乾隆的长子,绵德、奕纯、载锡、溥庆这一系列下来恰巧又全都是长子。

我是历史爱好者谁能告诉我大清国皇族溥字辈的都是有谁?简介

应该有“溥”字辈,还不止一个...“载”字辈是“溥”字辈的上一辈,恐怕就难找了,以下供参考

1、爱新觉罗.溥山,男,1962年生,5岁起经常跟随父亲去溥杰家玩,受溥杰影响开始习画。小学二年级入西城区少年宫美术班学习(素描、速写),中学时跟随现中国书画研究院著名山水画家龙瑞老师及山水画家李问汉老师、胡正昆老师学习山水画,高中毕业后到湖社进修学习,当时任湖社社长的孙菊生(画猫)、老师王梦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83年在北京中国书画业余学校色彩班学习(社长萧劳)1984年在轻工局举办的书画大赛上作品《雪山行旅图》(仿范宽)获得了第二名。1985年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书画大赛上作品仿清四王的《秋山草堂图》获优秀奖。并于1987年为文物出版社印刷厂设计厂标《马踏飞燕》。1988 年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作品《古都白塔》,以后刻苦钻研,苦练中国山水画技法,作品曾被海内外华人及日本友人收藏。

2、 爱新觉罗·溥任

http://www.he.xinhuanet.com/yuedu/2006-04/21/content_6805182.htm

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摄政王府。1947年在父亲载沣的支持下,他创办北京竞业小学,至1988年退休。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退休后致力清史研究,发表了《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醇亲王府回忆》等文,还整理了其父载沣的《使德日记》等。

3、爱新觉罗·溥杰, 男,满族,1907年生于北京。系清宣统帝溥仪之胞弟。少年时入宫伴溥义读书,后由溥仪派送日本留学。自幼受到严格的书法基础训练,工行书,初学虞世南,后受其业师赵世骏影响而自成一体,所作隽秀爽健,婀娜多姿。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或被选入各种作品专集。善诗词,喜吟咏。著述《溥杰诗辞选》、《溥杰自传》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民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金溥聪(1956年8月30日-),本名爱新觉罗·溥聪,族系隶属满州镶黄旗,康熙帝七世孙,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族弟之一,台湾地区政治人物。台湾省台南市人。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新闻学博士。

历任《中央日报》记者,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际关系室编审,“行政院研考会”研究发展处专员,世新大学、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文化大学新闻系兼任讲师,政治大学新闻系专任副教授等。曾任台北市副市长,台北市政府新闻处处长。他被外界认为是马英九的重要幕僚之一。其父亲为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台湾历史学者金铄。妻子为新闻主播周慧婷。

2008年7月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成为访问学者。2009年2月中旬,金溥聪结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客座教授工作后返回台湾,将出任壹传媒电视公司的行政总裁。

爱新觉罗家族溥字辈后面是什么?启后面是什么?

爱新觉罗氏字辈应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这14个字辈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玉牒》上所定的字辈序和字辈数。

清朝溥字辈的王爷

楼主问得本就荒谬,答题答得离谱。 溥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字辈,浦字辈的人有很多,但是并非都有王爵。王爵的封赠或荫悉都需要经过皇帝批准,宗人府(管满洲人的爵位)或理藩院(管蒙汉藩王的爵位)登录,然后昭告天下。光绪二十四年封恭王浦伟之后,就没再封过王爵。光绪死后,中国就或是没有能主政的成年皇帝,或是没有清政府,因此也就没法继续封爵、袭爵了。因此来说金浦聪肯定不是王爷。有了血统和皇帝,没来得及册封,也都不是王爷。溥杰是溥仪胞弟,因为年龄小,只封到侍从武官就成战犯了。浦任是溥仪四弟,他尊父命没有投奔伪满,所以也没得到封号。溥侗也不是王爷,他是奉恩辅国公。溥伒是固山贝子,以上只有恭王浦伟是王爵。一度社会上蹦出很多人冒充清朝宗室,说自己是王爷,其实都是胡扯。

以上信息,现查自网络。

爱新觉罗溥……后。还有爱新觉罗什么倍的

爱新觉罗家族辈分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声明:爱新觉罗溥仪没有后代,无子有嗣,嗣为爱新觉罗毓岩,为满洲国储君,那个爱新觉罗贝怡是冒充爱新觉罗家的人的,全世界都知道溥仪没有后代的

光绪帝(溥俊)是溥仪的叔叔,为什么都是溥字辈的??

光绪皇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不是溥俊!

光绪在戊戌变法被软禁后,慈禧曾提议让溥俊继位,并不是说光绪就是溥俊。

“保庆皇帝”爱新觉罗·溥俊,清朝傀儡皇帝。 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时,慈禧太后与心腹荣禄商议立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儿子15岁的爱新觉罗·溥俊为皇帝。1899年3月18日,爱新觉罗·溥俊受诏书入宫,封为大阿哥,但外国公使并不承认这位大阿哥,理由是他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漪是义和团领袖。慈禧太后不顾反对,她让溥俊于4月即位,改元“保庆”,废黜光绪皇帝,并且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慈禧被迫停止废除光绪的计划。

    1901年11月30日,清廷撤去溥俊大阿哥名号。溥俊是载漪之子。戊戌政变后,慈禧欲废光绪帝而立溥俊,列强不允未成。1900年1月,慈禧立溥俊为大阿哥以“徐篡大统”。载漪与载勋利用义和团排外,攻打使馆,企图迫使各国公使承认废立。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载漪、溥俊随慈禧西逃。议和时载漪被严惩,先后被夺爵、罢官、遣戍新疆。废立失败,慈禧被迫发布“懿旨”,撤去溥俊大阿哥名号,着立即出官。

  八国联军之役后,慈禧太后以“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之名废除溥俊大阿哥之位,命其仍归宗载漪;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父子均流放新疆,载漪父子逃到蒙古。住到了内蒙古阿拉善旗罗王府妻舅家。1942年死在了罗王之子的塔王府,死后棺材停放了寺里,直到解放后才就地埋葬。

爱新觉罗宗谱的皇室辈分

爱新觉罗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不过这也仅限于近支宗室。至于远支宗室和觉罗,相对较少受到束缚。

在《爱新觉罗宗谱》中,乳名和小名随处可见。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贝、筱鹤;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数字,多数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锁、二喜、二秀;二庆、二肥、二胖、二铁、三锁、三福、三秀、三宝、三泰、三德、三寿、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龄阿、八宝、九龄。希望生女儿,就干脆给男孩起名叫二凤、芯莲、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长辈对子女夭折的忧虑,如钉铸、铁锁、所林、拴柱、留住、保住。还有如汉人叫“狗剩”的,是想过往的妖精对这条小命不屑一顾。希望孩子长大结实、勇猛、有福气,就叫石头、石柱、铁山、铁柱、虎哥、顺哥、远福。

在远支宗室和觉罗中,使用数字取名也是一个特点。多以孩子出生之时家中老人的年岁来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的愿望。同时,这种方法无需高深的文化,简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谱》中这类名字在300个以上,从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较少。这些人也多数是无爵无职的,即使有爵职,爵不过奉恩将军,职不过参领、佐领。

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

1722年,按照避讳的规矩,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帝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4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颙、旻,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

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10个字中,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1857年,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闿增祺”4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 (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顒)字辈是第7代,绵(旻)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 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闿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

1937年,溥仪又增:

“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那些支派较远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辈。如豫亲王保泰的后人,“载”字辈改用“常”字,“溥毓恒启”字辈,分别用“松柏清国”4字。

在宗室中,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出生后,要奏请皇帝来取名。还有奉旨改名的,如清高宗第七子爱新觉罗·永琮出生时,清高宗将同名的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孙改名为爱新觉罗·永瑺。至于对废宗室的改名,则具有惩罚的意味。雍正帝下旨八弟允禩改为“阿其那”(意为俎上之鱼”,即砧板上的鱼,比喻任人宰割),九弟允禟改为“塞思黑”(意为“讨厌鬼”),胤禩的儿子弘旺改为菩萨保。对原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皙,乾隆帝把他开除宗籍,还改名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失去了统治民族的地位,爱新觉罗家族的特殊地位动摇了。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下,民国初年出现了满人改姓易族的现象。老舍、侯宝林等都改成了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