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籍台胞思念祖国,把毕生积蓄献给故乡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653

苏明森(1914—1995),渑池县礼庄村人,农民出身,1932年加入国民党部队冯玉祥部,1953年辗转到了台湾。1987年回到渑池时,捐出资金8万美元设立“苏明森奖学金”,还捐款帮助家乡修建校舍,把毕生积蓄都奉献给了家乡教育事业。1995年逝世。


坎坷人生


苏明森于1914年6月生于渑池县礼庄村(今属仰韶镇)。兄妹四人,家境十分贫寒,很小就开始从事农业劳动。因为经常同哥哥苏炎森到县城卖红薯,听人说驻扎在县城的冯玉祥部队纪律很好、不欺压百姓。于是他就常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到县城玩,看冯玉祥部队操练枪法、走正步,一来二去和部队招兵的军官混熟了。


1929年春的一天,一个军官对15岁的他说:部队开拔西去,要带他到观音堂逛逛,然后再送回渑池。他就回家带一套换洗的衣裳,告诉母亲自己玩几天回来。到观音堂没几天,军情突变,冯玉祥部队紧急开赴洛阳,苏明森只得随着部队出发,从此走上了漫长、艰难的人生路,一别故乡60年。


此后,部队转战南北,1937年开到了湖南桃源县。此时,苏明森决计离开军队。因为他在部队后方医院学过一些医术,就通过熟人关系到湖南省南县卫生院担任了护士主任。一年后,他弃医经商,在桃源县安家落户,以小本生意为业,奔波于湘、鄂两省,依靠微利养活妻儿。1940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桃源,百姓四处逃难,当时苏明森在汉口做生意,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他只好随着难民向北流浪,回到了河南。打算回老家渑池,待局势平稳再作打算。到了郑州后,所带财物被强盗洗劫一空,困在郑州,回乡无望。正值走投无路之时,又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1945年,日本投降后内战四起,苏明森的回乡之梦再次破灭。


1948年底,苏明森随国民党溃退部队乘坐军舰,漂洋过海到了金门岛。1953年又到了台湾。继续从戎,升任上校军衔。1960年,苏明森等一批老兵退伍,被集中在台北市桃园县八德乡,令其自谋职业。老兵们多数生活贫困。苏明森被安置在“荣民之家”的“享福堂”(一间屋住六个人)。他因为在军队学有医术,就在当地开了个小诊所,苦心经营多年。攒了一些钱财,另盖了居所,生活还算不错。当他年纪渐老时,决定放弃医生职业。都说“叶落归根”,此时苏明森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无尽的乡愁折磨得他日渐憔悴,经常一个人想家想得发疯,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就起床到外边转。多少个月夜踟蹰在阒寂的街上,又有多少次徘徊在绵长的海岸上怅望着家乡。他还把价值20万元的房屋和财物无偿送给了朋友,一度出家到大岗寺当了和尚,想以此断绝红尘。但断绝红尘也隔不断乡愁,这种思乡之情始终无法排解。


回到大陆


1987年底,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了,随着两岸经贸交往、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退役老兵,可以申请回大陆探亲了,但是呆在“荣民之家”的很多人没有路费。原籍甘肃的老兵刘某,想回家看妻儿老小,因没有路费跳江自杀。有个老兵病危前再三交待同室者,有机会一定将骨灰捎回大陆安葬故乡。多少年风雨沧桑,多少年望穿秋水。苏明森终于有机会踏上了回家之路。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1989年5月12日,75岁的苏明森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他高兴地说:“回来了,总算回来了。40年的期待盼望,半辈子的梦想成真,但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当有人叫其“台胞”时,苏明森听到后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都是中国人,何必称‘台胞’。”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亿万中国人盼望祖国统一的追求和愿望。


青丝变白,青春已老。当弟弟苏明法告诉苏明森, 父母临终之际, 还念叨着他的乳名, 死不瞑目。苏明森泪流满面,在父母的坟前长跪不起:“爹!娘!儿子回来看你们来了!”他亲手为父母的坟墓添上了新土,还拿出一方雪白的手帕,庄重地捧了一捧泥土,小心翼翼地包好后掖在怀里。第二天,他坐车去看黄河。一路上村村都是新面貌,一幢幢小楼掩映在绿树荫里,老人怎么也找不着记忆里60年前的那些破草房了。此情此景,令他感慨万千:“故乡变了,变得富裕起来了!”面对滔滔黄河,苏明森像久别的孩子见到母亲,不禁呜咽起来。他要用自己的双足去丈量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要重温儿时的梦幻。他弯腰用瓶子盛了满满一瓶黄河水,说:“我要把它带回台湾,让那些还没有回过大陆的同胞们也尝尝母亲河的水。”听说离别家乡多年的浪子归来,乡亲们络绎不绝地来看望他,给他带来自己亲手烙的煎饼,给他带来满篮子的鸡蛋、核桃。亲情、乡情温暖着游子的心。“我能为故乡做点什么呢?”那夜,老人失眠了:他自幼爱国,终生恋家,深感家乡教育落后,毅然决定把自己节衣缩食存下来的生活津贴和薪金,慷慨解囊,资助家乡兴办教育。


设立奖学金


1989年5月17日上午,苏明森和长兄苏炎森,在县委统战部和仰韶乡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县教育局,对局长窦立贵等人说:“我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为了勉励学生学习,我积存了一点钱,想拿出来资助教育……永久存款,每年以利息奖给品学兼优的中学学生。”教育局负责人劝他说,一生积蓄不易,年纪大了,生活难免有困难,让他慎重考虑。苏明森说:“考虑啥呀! 这是我的一点心愿,一定要捐出来。我记忆中的家乡贫困落后,如今家乡确实大变了,但我发现咱们的教育还有待发展。我老了要钱干什么?我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未来的兴旺上,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县教育局和苏明森商谈后,即向渑池县领导汇报,研究决定设立苏明森奖学金基金会。拟制了协议、基金会章程和有关事项,办理了司法公证手续,及时将款项存入中国银行洛阳分行。


1990年春,县、市、省三级教委,从省台办到省政府,逐级请示报告设立奖学金基金会。渑池县教育局又相应地设立了管理使用奖学金的机构,进一步修改了章程和工作细则。章程严格规定:苏明森奖学金基金为永久性存款,任何个人、单位不得继承、挪用。每年使用基金的利息作为奖学金。3月27日,经省政府豫政文[1990]31号文件批复:由渑池县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苏明森奖学基金”。苏明森任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县教育局长任理事长,局其他领导任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全县各中心学校校长任理事。并设司库1人,主管理事会财务账目。奖学金一般每年8月下旬授奖一次。1989年5月,苏明森交付3.5万美元。1990年8月,苏明森二次回到渑池,又交付3万美元。1992年8月,苏明森第三次回到渑池,交付1.5万美元。三次共向家乡捐赠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9万元),用于鼓励家乡的莘莘学子求学上进。


1990年渑池县首次颁奖,受奖者911名。1990年在县人民影院举行的千人受奖大会和1992年在县人民广场召开的颁奖大会上,苏明森还亲自在渑池向学生颁奖,影响巨大。特别是1992年9月10日这次受奖大会,县电视台摄像播放,《三门峡日报》记者现场采访并专题报道,河南省电视台也播放了大会实况录像。仅1990年—2000年共10个学年间,苏明森奖学金就提供了奖励金35.9万余元人民币,奖励学生1.2万余人次,对发展渑池县的中学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殷殷报国情


苏明森从台湾回渑池探亲期间,除了参与奖学金颁奖,还向仰韶乡初中捐献人民币1万元用于修造校门、增置课桌凳,向礼庄寨村捐献人民币5000元用于修建校舍。


三门峡市领导对苏明森这一壮举十分重视和敬佩。1990年8月,三门峡市政协设宴招待了苏明森,并陪同他参观了三门峡大坝等游览区。1992年8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在三门峡视察工作时,在市委书记王如珍、市长张应祥的陪同下接见了苏明森,同他进行了座谈。9月中旬,三门峡市委还邀请苏明森参加了三胞联谊会和灵宝“金果会”。1995年7月,苏明森因病在清贫与孤独中于海峡对岸的台湾悄然离开了人世。讣闻传来,亲属们都不禁惊呆了。2000年2月,渑池县有关方面奔赴台湾,祭拜了苏明森,并协助苏明森的亲属办理了台胞遗产继承公证书。这时却发现苏明森留下的遗产很少:仅有旧、新台币24张,约合人民币85.16元。


一位在台多年的渑池人乡情难泯,把毕生的积蓄全部贡献给了故乡的教育事业。苏明森老人去世了,但他这种情系故乡、无私助教的高尚情操,将激励渑池一代代的青少年学生发愤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杜建成)


来源:聚焦河南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