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指示从这里发出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36

9月18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召集沿黄九省区和国家相关部委齐聚郑州,主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重大国家战略。随着对习近平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的深入,当年毛泽东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也再次成了关注热点。毛泽东同志这个伟大号召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发出的等等,也出现多种说法。有说是在开封说的,也有说是在郑州且具体到在邙山说的,也有人说是毛泽东的题词……


对于这段历史,1976年10月30日,中共兰考县委宣传部根据时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的回忆、笔记,黄委会整理的毛主席视察黄河和听取汇报时的指示,毛主席视察许贡庄刚离开后的座谈记录,被毛主席接见的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程约俊同志的回忆和毛主席随行新华社记者的谈话等资料,整理出一个《毛主席两次视察兰考情况简介》;2007年8月9日,《大河报》发表该报记者孟冉、李康对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时的黄委会党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河南河务局局长的袁隆同志的专访。本文依据这两个资料编写。


袁隆同志谈起当年情景仍然神采飞扬


1


建国后毛主席首次出巡即视察黄河


1952年10月29日,农历的霜降已经过去5天,深秋中的河南省会开封凉意袭人。这天下午,时任黄委会主任的王化云提前赶到省委,和几个同志把根治黄河水患计划示意图钉到会议室墙壁上,然后等待省委领导过来开会。但直到下午1点40分,会议开始的时间早到了,还不见省委领导来。


过了一会儿,省委秘书长韩劲草同志走进来,说:“对不起,今天有一件要紧的事,这个会改天再开。你们回去吧,化云同志留一下。”随后,王化云被请到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的办公室,里面只有郑州铁路局的一位领导。两人正聊着,张玺和时任河南省省长的吴芝圃走进来,听取了铁路局领导的汇报:“几位中央首长来看黄河,今天下午可能到兰封(今天的兰考)。”王化云问:“谁来了?”张玺回答:“我们也不知道。”


下午5点多,王化云和省委、省军区主要领导乘小电车(一种在铁路上运行的专用车辆)赶到兰考车站。很快,他们得到消息:毛主席的专列就要进站!


这是共和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时候。毛主席放心不下黄河的安危。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他利用中央批准的休息时间,出京对山东、河南、平原三省境内的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进行现场视察。


毛主席的专列停在兰封车站。郑州铁路局局长刘建章从车上走下来,把前来迎接的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平原省省委书记潘复生、省政府主席晁哲甫、军区司令员刘致远、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赵明甫等带到车上,会见了中央随同毛主席视察的罗瑞卿、滕代远、杨尚昆、黄敬、李烛尘等。


张玺等说:“今天我们想请毛主席住到开封。”


“不,主席的计划就是先看兰封,再看开封。”罗瑞卿说道。


“今晚住开封,明天再回兰封(1954年与考城县合并为今兰考县)视察不行吗?”


“这个不必提了。主席是从来不走回头路的。主席怕打扰,原来不让通知你们,我们商量还是临时告诉你们一下好。这次主席重点是看黄河,请你们做好准备给主席汇报。今天主席在徐州游了云龙山,很疲劳,已经休息了,让我转告你们,今晚不见你们啦,明天早晨,主席请你们吃饭。”


随后,毛主席的专列离开兰封车站,驶进兰(封)坝(头)黄河防汛专用铁路上,停在许贡庄村旁。当晚,毛主席就住在专列上。


2


新中国领袖对农民的庄重承诺


早餐后,毛主席的专列向东坝头徐徐驶去。专列上,毛主席问治理黄河的工作情况和对治黄有什么打算。黄委会负责人王化云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黄河的自然情况、几年来的工作和治理打算。


“邙山水库不是说迁几万人吗?为什么又说要迁几十万?想是你们把伊洛河漏掉了。”毛主席问道。


“是。”王化云回答。


“三门峡水库倒说要迁移一百万人?”


“那个数字不准确。如果三门峡大坝修到海拔350公尺的高程,初步估计要迁62万人。”


“这个大水库修起来,把几千年以来的黄河水患解决了,还能灌溉平原的农田几千万亩”


黄敬说:“这个口子,据民间传说是咸丰皇帝为阻挡太平军扒开的,和蒋介石卖国贼扒开黄河花园口的情形差不多。”


“咸丰五年,太平军到了黄河吗?”


“太平军到了黄河。”吴芝圃回答说。


接着,毛主席详细地察看修的石坝和大堤,问:“像这样的大坝和石头坝,你们修了多少?”


“全河修堤1800公里,修堤近5000道。过去国民党反动派时代,这些埽坝都是秸秆做的,很不坚固,现在都改成了石坝。”王化云答道。


“黄河六年来没有决口泛滥,今后再继续把大堤和埽坝修好,黄河是否还会决口呢?”


“这不是治本的办法。如遇异常洪水,还有相当大的危险。”


“黄河涨上天怎么样呢?”毛主席笑着说道。这里有个背景:在火车上,王化云曾经向毛主席报告过,陕县有民谣说:“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走万金滩。”


“不修大水库,光这些埽坝挡不住。”


“你们现在除了下游防洪,还做了些什么?”


“过去黄河下游没有开闸引过黄河水灌溉农田,我们为发展下游灌溉,取得经验,帮助平原省兴办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这项工程已经灌溉农田40多万亩,还有一部分水送入卫河,保证卫河航运。”


“那你们就可以多做嘛!”


“由于黄河泥沙多,干旱时又常常遇到黄河枯水,防洪和灌溉都需要修水库。现在我们正研究修建三门峡或邙山水库,如果能成功,就可以解决防洪、灌溉、发电,为发展农业、工业服务。”


“那很有希望嘛!”毛主席高兴地说。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晴天,清晨6点30分,毛泽东走下停靠在兰坝(兰考——黄河东坝头)铁路支线上的专列,径直向西北方向的一个村庄走去。


毛主席的秘书走向另一节列车,告诉省委负责人说:“毛主席下车了,请你们陪同一块去。”省委负责人走下列车,朝着主席走的方向赶去。在村边打谷场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正在和贫农王廷选谈话。省委负责人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亲切地和他们一一握手,说:“谢谢你们!”


之后,他走进贫农董宪德家。董宪德的老伴李桂香见毛主席进来,后边还跟着一群人,就笑着迎上前去,把毛主席让到屋里。毛主席笑着说:“我们来看看你。”他看看农户家馍筐里有什么,摸摸床上的被子看能不能过冬。李桂香太太激动得眼泪直流,一个劲地感谢毛主席……


在离开董宪德家的时候,董宪德赶集回来了。他拉着毛主席的手热情地要他再坐会儿,并请他在家吃饭。毛主席笑着说:“不坐了。你们这里都是盐碱地吗?”


“都是。地不少,就是不收多少粮食。这盐碱地能治吗?”


“能治。”毛主席肯定地说。


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


辞别农家,大家回到专列上。主席笑着说:“今天我请客,黄河(指王化云)坐在我身边!”早饭后,火车徐徐开向兰考黄河东坝头。


3


要把大堤修牢固,汛期认真防守,不要出事!


上午11点左右,毛主席换乘汽车向黄河边疾驶。下了汽车,毛主席健步登上了黄河大堤。


毛主席站在大坝上,望着东北奔腾的黄河,问:“这是什么地方?”


“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铜瓦厢。”王化云答。


接着,毛泽东询问了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这里决口改道的原因、大堤修筑坝埽(束水工程建筑的一种,与河堤构成丁字形,今名丁坝)的作用等,随后便顺河前行。主席下大堤走向河边,双手捧起黄河水,问有多少泥沙?袁隆说,秋后水清,一般每立方米水含沙30公斤左右,汛期发生一般洪水时,每立方米水含沙100多公斤。他还向主席介绍了黄河下游造成“悬河”的原因,主席一直听得很认真。


由坝上下来,走进杨庄村,毛主席看了场上晒的花生,垛着的谷子、豆子,又来到杨庄小学一座教室窗口听教师讲课。


下午1时20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走进餐车。毛主席含笑招呼王化云:“‘黄河’坐这边。”王化云高兴地坐在毛主席对面。桌上已摆好了白菜、咸鸭蛋、青菜各一盘,另外还有一小盘鱼,一碗汤,一碟辣椒……饭后主席没有休息,继续询问黄河的各种情况。王化云向主席汇报了勘察队行走万里勘察黄河源,同时为了了解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是否有可能性,也勘察了金沙江上游通天河的情况。


“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过的那个地方吧?”毛主席笑着说,大家都笑了,主席继续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这里的临背河悬殊不明显。”毛主席说,主动提出想去开封看看“悬河”。


王化云向毛主席说:“这是决口处,原来的河床已是现在的背河,所以两边高差不大。开封柳园口背河比河床低四米左右,悬河就可以看出来。”


下午3时,毛主席的专列到达开封站,换乘汽车驶往开封柳园口。在大堤上,毛主席大步向西走着,弯腰拔了一棵草问:“这是什么草?”一位同志回答“这叫葛巴草,群众特地种这种草护堤,说它的好处是‘堤上种上葛巴草,不怕水冲浪来扫’。”毛主席笑了。他看到河里的帆船比堤外树顶都高得多,便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听说此地叫柳园口,河底比开封铁塔地面还高六七米,斜对岸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主席感叹:“这就是‘悬河’啊!”片刻之后,毛泽东郑重地嘱咐随行的河南省领导:“要把大堤修牢固,汛期认真防守,不要出事!”


4


伟大号召在离开开封时发出


毛泽东在登上黄河大堤前,和袁隆有过的一段“亲密”接触,让袁老至今难忘。“我一下火车,就把头天夜里隐藏在树林里的车辆和警卫调出来,吩咐司机挂着一挡冲过沙丘,把主席安全地送到大堤上。”之后,听到王化云介绍袁隆时,主席伸出手向他大步走过来,袁隆赶紧迎上前握住主席的手,主席边问他的名字,边在手心里写字,连念了三遍,说要记住。


天色渐晚,毛泽东回到开封城内,参观了铁塔,登上龙亭环视开封全景。当晚住进省军区“红洋楼”大院。而这里正是1946年7月19日,周总理粉碎国民党在黄河归故问题上企图淹没解放区阴谋的住地。


这天晚上,张玺告诉王化云,说第二天主席要去黄河北看人民胜利渠,还说那边平原省(注:平原省设于1949年,1952年撤销,其省会新乡划归河南省)有人接待,不让河南省领导去。省领导知道毛主席看了一晚上的书,怕打扰他休息,第二天没敢去那么早送他。


10月31日早晨,毛主席离开开封去邙山和人民胜利渠,张玺、吴芝圃、王化云等赶到“红洋楼”,发现主席已经走了,于是匆忙赶到开封车站。这时,专列快要开动了,省领导想上车,主席摆摆手。忽然,毛主席隔着车窗,挥着手,向前来送行的河南省委和黄委会领导同志大声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省领导回答,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治好黄河。不久,王化云向水利部汇报了毛泽东视察黄河的情况,专门强调了主席作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指示。周恩来同志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1955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同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之后,三门峡、盐锅峡、刘家峡、青铜峡、八盘峡、龙羊峡等黄河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先后建设并投入使用。


现在,不少地方树有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指示的石碑,那些字确实毛主席的字体,但是从主席的书法里挑出来拼成的。当时,毛主席并没有题写这个指示。


5


世纪问答,推进了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前面提到了毛主席与兰考农民董宪德关于盐碱地能不能治的问答。这是共和国领袖与一位普通农民的世纪问答。也许是为了这个对农民的郑重承诺,1958年8月7日下午6点多钟,毛主席第二次来这里视察。


毛主席的专列从陇海线上开进兰(考)坝(头)支线上,停在许贡庄附近。县委书记程约俊、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张钦礼等得知毛主席到这里视察工作,想横渡黄河,都激动万分。随即选调优秀党员干部作保卫工作,并分工由张钦礼负责供应物资,了解黄河水情和选拔船工、水手为毛主席横渡黄河作好准备。


当晚8点钟,程约俊来到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随同毛主席视察兰考的河南省委韩秘书长对他说:“毛主席来了,你在车上等候汇报工作。”


8日一早,程约俊在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吃了早饭。9点钟,一位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来到他们住宿的车厢说:“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县委书记跟我来。”他们三位立即跟随前往。经过一个车厢,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车厢。毛主席看到他们几位来了,就站起来热情地和他们一一握手。三人含着激动的泪花,千言万语不知说什么好,只想到了一句话:“毛主席,恁老人家好!”毛主席亲切地给他们让座。


兰考县委“毛主席两次视察兰考情况简介”


毛主席在车厢右边面南而坐,程约俊坐在毛主席对面。省委副书记史向生、地委书记张申分别南北而坐。毛主席和蔼地询问了张申、程约俊的名字、年龄。问他俩在地、县工作多少时间了,他俩各自作了回答。


毛主席问:“兰考县今年小麦亩产多少斤?”


“兰考盐碱、风沙、内涝,自然条件较差,土质又不好,今年小麦增产了,亩产才只有一百多斤。”程约俊答。


“群众生活怎么样?”


“群众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定计划要敢想敢干,既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又要留有余地,有实现的可能。”


毛主席非常关心黄河修防工作,询问黄河的治理情况。张申、程约俊说:“解放前在这里多次决口,解放以来,特别是毛主席1952年来这里视察,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以后,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未出现过问题。”


“你们采取什么办法使黄河没有出问题?”


“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把黄河大堤加高加宽了。汛期洪峰来临时,干部带领群众严加防守。”


“黄河大堤上掏洞的狐狸还有没有?”毛主席怕程约俊听不懂,又解释说:“就是吃鸡子那个东西。”


“已经发动群众把狐狸消灭了。修防段在黄河大堤上钻深,灌了泥浆,把隐患空洞、缝隙淤实,大堤就牢固了。”


毛主席听了很满意地说:“这个办法好。”


毛主席十分关心兰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治理沙荒、盐碱,改变面貌的情况。在汇报中间,毛主席隔着窗指着许贡庄兰坝线西侧一片荒地问:“这地长庄稼不长?”


“这片是盐碱荒地,我们正在三义寨开挖修建一个能放出400个流量的大闸,把黄河水放出来淤灌成好地,就能长庄稼了。”程约俊答。


“荒地一淤能长出庄稼,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办?”


“我们过去对黄河水光怕它出来,只注意防守,不注意利用。自从主席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后,我们从黄河上开口建闸。县城东边仪封,原来是黄河故道,沙荒不长庄稼。解放后,先植树造林,防风固沙,1952年栽种的苹果树,现在有3000亩树结果了。”张申、程约俊回答说。


毛主席听后高兴地笑了。程约俊把兰考淤灌水利建设规划蓝图呈上请主席看。毛主席很仔细地看了以后说:“你们县这个规划实现了,就和江南兰溪县一样了。”程约俊接过蓝图表示:“一定遵照主席的教导,把主席的期望变成现实,誓将兰考变江南。”


毛主席非常关心兰考大地园林化。毛主席说:“有很多地方报已经绿化了,经过那里,有的看不到多少树。”毛主席对于当时那种弄虚作假的浮夸作风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毛主席隔窗眺望市皓(现在城关乡一个村)南地一片茂密的树林说:“那个地方是已经绿化了。你们要把绿化工作抓紧抓好。”


上午1l点钟,汇报结束。毛主席又一次和他们一一握手。告别时,毛主席说:“谢谢你们。”


编者语:正是这次视察,毛主席找到了实现承诺的途径——引黄灌淤。他不但对兰考县委开挖修建大闸,引黄灌淤彻底改造盐碱地的做法十分高兴,而且充分肯定了兰考淤灌水利建设规划蓝图。希望兰考由此变成江南的兰溪县。


黄河虽然流经9省区,全长5464公里,但险情几乎全在下游。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东坝头附近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现行河道。如何实现黄河下游变害为利大逆转,也是历代仁人志士的黄河梦。早在1928 年10 月,冯玉祥在这里颁布命令,河南沿河设置吸水机、虹吸管,开创民国时期利用黄河灌溉农田之先河。


较冯将军启动的全部设备只不过引擎4部,吸水机8部,35匹马力引擎1部的勇敢尝试,兰考县委的这个规划更具划时代意义。虽然它后因各种原因被搁置,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鼓舞下,焦裕禄“除三害”的战友们在时任县委书记张钦礼领导下终于1967年,重新启动了这项充满兰考人民智慧、得到毛主席高度肯定的引黄灌淤工程。他们苦战10年,终将全县26.3万亩盐碱地淤为高品质良田,根除了“三害”,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他们不仅实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庄严嘱托,而且把这一经验推向了整个豫东地区,推向了全国,实现了黄河下游从根本上变害为利的重大突破。


本文作者:刘占锋


审校:黎斐 责编:羿州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邮箱:zgfm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