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祖坟”的传奇故事:都说神了,但真相在传说之外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90

陶侃与“牛卧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东晋时,不少名人名将是社会底层出身,陶侃就是其中一位,时敬称陶公。


陶侃家境贫寒,其能发达传与其亲人葬地有关,真的假的?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聊。


陶侃,字士行,是江西鄱阳人,后来迁到寻阳。据《晋书·陶侃传》,父亲陶丹去世早,家里很穷。陶侃成年后曾在县里做过职员。当时鄱阳孝廉范逵来看陶侃,家里也没有什么招待,还是母亲剪了头条,做成假发,换来酒菜,十分热情地招待了范逵。


范逵很开心,连随从都喝得心满意足。范逵走时,陶侃又送出百里。分手时范逵问陶侃,想到市(郡)里做官吗?陶侃当然想去,只是苦于没有门路。范逵说,这事包在我身上,回去后范逵便找了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


范逹,成了陶侃人生中的第一位恩人,第二位恩人则是张夔。


张夔征召陶佩为督邮,兼任枞阳令,从此正式走向了仕途。


东晋时期疆域图


这之后,不只有官当,还因为被破格里重用,博得有才干的名声,再后又被提拔成主簿。


陶侃也会做人,知恩图报。有一年冬天,张夔的妻子生病,要到几百里外请医生,当时天寒地冻,又下着大雪,别人都说难办,只有陶侃自告奋勇,主动请求出行。


张夔觉得陶侃不错,长沙太守万嗣经过庐江,见到陶侃时,也夸他将来有大出出自,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搞好关系。


再后,张夔又举荐陶侃任孝廉。接下来,陶侃官场上的圈子更大了,得到了京城洛阳名人张华的赏识和荆州刺史刘弘的青睐。而陶侃最后能飞黄腾达,是被晋元帝司马睿看上了——司马睿算是陶侃的最大恩人!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两年后又继任荆州刺史,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陶侃一生官至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


陶侃在平定了“苏峻之乱”中,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儿子陶瞻被苏峻杀害。陶侃去世于咸和九年(公元334年),享年76岁,死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是东晋名将。为后世颂扬,唐德宗时陶侃被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再列武庙七十二将。陶侃子孙昌盛,后代兴旺,他共有17个儿子,在后代中不乏名人。如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出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陶侃的曾孙。


陶侃“少长孤贫,始愿有限”,却成了一代名臣,家门晋级贵族。时人说,这是他家的祖坟埋到了风水宝地。


此说从何而来?


陶侃当年地位低微时,父亲死了,即将出殡下葬时,家里的牛忽然丢了一头牛,不知道跑去哪儿了。在寻找牛的路上,陶侃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在前面的山冈看到一头牛,卧在污水塘中。这位老人还对陶侃说,如果将亲人葬在牛卧的地方,你将来能做极品大官。


此事记载于《晋书·周访传》,原话是这样说的:“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这位老人又指着另一座山头,说那个地方也是块风水宝地,富贵仅次于这块牛卧地,而且当代就显贵,有人能当二千石的官员。”


怪的是,老人话说完后人就不见了。陶侃将信将疑,往前面冈上走去找牛,嘿,家里那头牛真的卧在那个地方。陶侃这下相信了,真的将亲人葬在那个地方——这里就是陶渊明的祖坟。


原来,老人是一位仙人,这叫“仙人指路”!


另一块宝地也没有浪费,陶侃送给了周访。


周访的父亲死后,埋葬在那个地方。神了,下葬不久,周访就被提拔为刺史,在宁州、益州一带很出名。在周访以下,周家三世为官益州,前后长达四十余年。


或许有网友要问了,为什么陶侃会将宝地送给周访?这就是缘分。


《晋书·周访传》记载,周访祖籍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县),祖上在汉末躲避战乱,移居江南。到周访时,已是第四代,吴国平定,周访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就有非凡之处,沉着刚毅,办事果断干脆,为人谦逊,还有爱心,使尽家财救济穷困,赈救不足。


在寻阳,周访担任县功曹,陶侃则是寻阳有职无权的散官。周访觉得陶侃是个人才,举荐他当了主簿,于是两人成了好友。周访待自己不薄,陶侃也不自私,对周访说出了风水宝地的事情。


后来,陶周两家成了亲家。周访将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就是苏峻之乱中遇害的那位。


“卧牛地”和“二千担地”,后来都成了传统风水文化中风水宝地的代称。


“龙脉”是皇家用的,而“牛地”则是民间使用,此种葬地传能“发家致富,生财聚金”。所以,祖坟葬到“卧牛地”的说法,在中国民间特别多。如袁世凯母亲的葬地,便传是一处“青牛卧槽”的风水宝地(见相关文章见“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袁世凯生母葬地,民间有一诡异说法,放羊孩子无意中发现了大秘密》一文)。


袁世凯祖坟


显然,所谓“仙人指路”、“卧牛之地”都是迷信说法。家境贫寒的陶侃、周访能出人头第,兴旺发达,这与他的为人、能力有直接关系,更是遇到机会。当时东晋政权不稳,豪族子弟不中用,出于保江山的需要,司马皇家从基层提拔官员,让他们为朝廷尽力、卖命就成了必然。


事实上,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忠心朝廷,珍惜得之不易的前途。于是陶侃、周访脱颖而出。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大批“寒士”显贵,也是这个社会背景和原因决定的,与“风水宝地”没什么关系。


陶母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