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萧何韩信的结局,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后代子孙结局如何?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68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后代子孙结局如何?

三人的后代子孙结局并非完全一样,其中萧何、张良的子孙后代保全的比较多,而韩信子孙较为悲惨,当年因韩信连坐,只留有一个幼子。

张良、韩信还有萧何,是“汉初三杰”,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其中萧何负责大后方,职责是粮草辎重、安定百姓;张良的过人之处是谋略;韩信是一介武将,负责打仗百战百胜。但是刘邦,在性格上来讲,多疑,三人的子女结局并不是太好,并且不同。

首先是萧何的子女。萧何在当年功劳最大,所封的东西最多。在政治上,更是辅佐了刘邦和刘盈两代君主。他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萧禄无子嗣,二儿子萧同和幼子萧延后来承袭了爵位,这个结局算是三人当中最好的。

张良,最富有谋略,为刘邦平定天下,排在第二十一位,被封为了留侯。张良国家初定之后,懂得归隐,激流勇进,先是找了个请假理由离开刘邦,自己寻仙访道,不再接待宾客,并且自己得到善终。长子是叫张不疑,承袭了留侯之位。后来因参与了谋杀贵族,爵位被剥夺。次子是张辟疆,和父亲一样极富有谋略,后来归隐于山林。张良的子嗣中出现了很多名人,比如道教始祖张道陵,还有唐朝很有名的宰相张九龄、在医学界的张仲景等。

这三个人当中,韩信是最悲催的一个。他开始的时候被任命为大将军,后来被封为齐王,但是汉朝建立后之后,先是被剥夺兵权变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但是最终被吕氏杀害,三族被灭。后来他死后,唯一幸存的幼子韩修被萧何送到南越抚养,得以保全。

张良,萧何,韩信怎么死的?

首先,他们的关系在汉初三杰中,韩信是刘邦的三军总司令,张良是三军作战参谋部参谋长,萧何是三军总后勤部部长,他们是同僚的关系。

张良为刘邦打下汉家天下之后功成身退,最后求仙学道,逍遥而善终。史书上虽没说他怎样死的,我想应该是病死的。他死时60多岁,不应该算是老死。

萧何曾经入狱,但也是病死。他的一生对刘邦是战战兢兢,人比较老实,但刘邦是一个多疑的人,就是是对这样对他忠心耿耿之人,刘邦也不能完全信任,这就是萧何的悲哀之处。

韩信于公元前196年与陈烯通信谋反,被萧何以刘邦凯旋要求众大臣进宫赴宴为由,诱补进宫,被吕后斩杀于长乐钟室。

人物简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其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后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扩展资料:

"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外还有汉初三大名将之说。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汉开国功臣

张良、韩信、萧何是什么关系啊?

张良、韩信、萧何是同僚关系。

张良、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

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扩展资料: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初三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刘邦张良韩信萧何这四个人的最后下场是什么样的?

刘邦、张良、韩信、萧何这四个人的最后下场分别是:

1、刘邦: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

2、张良:

张良万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

3、韩信:

公元前197年,吕后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死并且诛杀三族。

4、萧何:

公元前196年萧何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公元前193年七月去世。

扩展资料: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季布和丁公他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

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

张良,萧何,韩信怎么死的?

西汉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但是张良却淡泊名利,把荣华富贵看做浮云一样。他自称是喜欢黄老之术,所以不贪恋权贵,一心痴迷寻仙访道,打坐炼丹。其实他是深谙自保之术。所以在西汉建立不久,他就辞官了,隐居山林。最后,他老死床头。这也是善终。

西汉建立后,萧何被封为丞相。在他兢兢业业的打理工作的时候,遭到了刘邦的猜忌。于是萧何就故意贪财好色,假装凭着自己的权贵大肆敛财、强夺民田、不理政事。刘邦看到他这样,就打消了除掉萧何的念头。萧何得以寿终正寝。

西汉建立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他手握重兵,实力雄厚。但是刘邦却因此寝食难安。于是刘邦让萧何设计抓住了韩信,削去了他手中的兵权。第二年,刘邦又设计,使得使得韩信被一帮宫女,用竹枪刺死了。可以说韩信的结局是最惨烈的。

张良、萧何、韩信作为开国大臣,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

韩信本人脾气比较急,不识时务,做事情高调,有一点功劳就沾沾自喜。这导致了汉高祖刘邦对其十分的忌惮,当然要赐死他。

建立西汉之后,张良也被封为了留侯。但是张良的一生却是淡泊名利,将一切的荣华富贵都抛在了脑后,在西汉建立后没多久,他便辞官归隐山林。

建立西汉之后的萧何被封为了丞相。但他在为国效力的时候,却遭到了刘邦的猜疑。之后萧何就故意装成了贪财好色,慵懒不务正事。凭借自己的权力大肆抢夺,完全不理会朝政中的事情。而刘邦看到了他这个样子,便打消了去除萧何的念头。

在西汉建立后,韩信被封为了楚王。刘邦在攻打项羽的时候,需要韩信出兵支援,但是韩信却要刘邦封他为王,这样的话刘邦肯定是吃不消的。最重要的是韩信的能力,韩信有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这让许多人都不敢得罪与他。那么生性多疑的刘邦是不可能让韩信留下来的。

韩信手握兵权,实力雄厚,这让刘邦动了想除掉韩信的念头,并且韩信在暗中又与陈狶联系,导致刘邦对其的怀疑更是严重。所以刘邦让萧何设计计划,实施抓捕韩信,削弱其手中的兵权。次年,刘邦再次设计,导致韩信被一帮宫女用竹枪刺死了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但是三个人的下场不一样,张良和萧何对于刘邦的性情拿捏的非常准,平安无事,但是韩信却因为过于自大导致了被杀的结果。

西汉三大功臣"萧何、张良、韩信"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韩信谋反被杀;萧何选择明哲保身退出功利争夺;张良告老还乡,只做一个留候。

韩信、萧何、张良三人中为何只有张良得以善终?

“汉初三杰”为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三人中,只有张良得以善终,原因是——低调,低调,低调!重要的事,强调三遍。

他们三个,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国功臣,曾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建立汉朝,他们每个人都是功不可没。

君主对于曾跟随自己创立新朝的人,给与功能和封赏是常事,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担心,那就是担心功臣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的江山,所以对他们予以削权,或是斩草除根,都是手段之一。

在这三位功臣中,韩信最惨,萧何次之,唯独只有张良一个得以善终,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谁低调,谁得以保全自身。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抹不开三种选择,就是功成身退,以弱示人和以强示人,从低调到高调的这人三种,恰是张良、萧何和韩信分别地应的三种选择,他们的结局,当然也是截然不同的。

高鸟尽,良弓藏,应是结束战争后的选择。因为当年神勇无比、智谋全双的功臣们,他们功高盖主,能真正认清开国之后的政治斗争本质的,不多。

比如韩信就太高调了!他被后世奉为“兵仙”,在军事上的成就,受到万人敬仰。然而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倚功自傲,太高调。

有个典故人们耳熟能详,有一次刘邦与韩信交谈,他问韩信将领的领兵能力,韩信说有差异。刘邦问韩信自己能领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可领兵十万,刘邦很高兴,问韩信能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想想就知道,即使是实情,用蔑视的语气和主君说话,想过后果吗?

再加上荥阳之战前夕,当刘邦与项羽僵持不下,眼看支撑不住时,韩信手握重兵,却提出要做代理齐王才援手,分明就是要挟。种种高调骄傲,让刘邦对韩信起了戒心。于是才有了后面的杀身之祸。

萧何示之以弱,自污名节,让刘邦消除了对方优秀于自己的忧虑。遭到拘禁,后来又被放出来,算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相比之下,张良早就看出开国之后,就会没有了功臣的位置,谁爱折腾,谁就死得快,于是他选择了明哲保身。 天下初定,他即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很少插手政事,在刘邦剪除异姓王的过程中他保持沉默,在太子之争中,出手营救吕后和太子。

如此低调行事,又在关键时刻相助,让张良不仅在政治风浪中毫发无损,还保住了子孙们的富贵门庭。

标签: 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