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谥号庙号尊号,什么是谥号?庙号?尊号?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23

什么是谥号?庙号?尊号?

谥号:古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涵义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致分为3类:表扬的,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如周平王、赵孝成王、贞德文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忠武侯(诸葛亮)、武穆王(岳飞)。从东汉开始,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宋代私谥尤盛。

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因此,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汉朝从惠帝起谥号一律加一个“孝字”)。汉朝要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庙号,才被称为“祖”、“宗”。南北朝称“宗”已滥,至唐朝除亡国者外,则无帝不称“宗”。

尊号:也称徽号。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颂扬帝王和皇后的称号。尊号是生前奉上的,也有死后奉上的。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朝同治帝尊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尊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自唐朝始由于谥号加长,称呼不便,因而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历史上的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分开?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

  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如何区分历史上的国号、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陵寝号?

姓名:刘彻

汉武帝刘彻

国号:汉

谥号:孝武

庙号:世宗

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

陵寝号:茂陵

姓名:李隆基

唐明皇李隆基

国号:唐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年号:开元、天宝

陵寝号:唐泰陵

从刘彻和李隆基这个例子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古代皇帝这些称号的区别。

1、史称刘彻为“汉武帝”,“汉”为国号,“武”为谥号。

国号比较好理解,就是每个朝代的名称,每个朝代建立的第一件事便是确立“国号”,“汉、唐、宋、明”便是国号。

谥号:皇帝去世后,朝廷会根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这个皇帝的一生。

隋炀帝,谥号本有褒贬

谥号,产生于周朝,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谥号有褒贬,大致分为三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灵”表示“乱而不损”。

“下谥”中还包含“恶谥”:比如“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中谥,即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从谥号诞生到隋朝至,无论是周天子还是皇帝均称谥号,比如周文王、汉武帝、汉灵帝、晋惠帝、隋炀帝等。

2、史称李隆基为“唐玄宗”,“唐”为国号,“玄宗”为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唐朝以前,每个帝王都有谥号,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唐太宗李世民

比如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然而,从唐朝开始,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

比如李世民,最初的谥号是“文”,本该称“唐文帝”,但其子李治后来把谥号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开了加长谥号的先例,从此谥号不再有恶谥,成了歌功颂德的载体。

由于从唐朝开始谥号越来越长,且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对皇帝的称呼便称“庙号”了。

3、尊号,就是为了尊崇皇帝,朝廷为之所上的称号。

尊号始于秦代,唐以前,天子只是尊称皇帝,并尊称称先帝为太上皇,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并无其他称号。

但从唐朝开始,阿谀奉承者,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比如如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李治称天皇。

至李隆基时,宰相率百官上为皇帝尊号,开始成为常制。

李隆基的尊号,先天二年(713年)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742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七年(748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八年(749)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十二年(753年)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尊号完全为了歌功颂德,没有任何意义。

乾隆的尊号最长

尊号最长的是乾隆,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竟多达二十三字。

4、年号,本是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我国第一个年号便是汉武帝的”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年号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有年号14个。

李治和武则天

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年号与皇帝在位时间相始终,于是历史上从明朝开始用年号称呼本朝的皇帝。

比如洪武、永乐、崇祯、康熙、雍正、乾隆等,均是用年号称呼皇帝。

大明年号表

5、帝号,包含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是对皇帝称呼的总称。

6、刘彻的茂陵和李隆基的唐泰陵都是陵寝号

汉武帝茂陵

陵寝号: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陵寝号便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对皇帝陵墓所上的名字。

开国皇帝之陵一般都称为“长陵”,而以后的皇陵则要依其生前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茂、义、康、显节、高平等陵。

皇陵也有以地方命名的,如汉文帝的霸陵,而随着世易时移,这样的陵寝号便逐渐变成了地名。

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那么唐太宗属于

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号:太宗;

年号:贞观。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唐太宗李世民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扩展资料: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乾隆的“庙号,年号,谥号,尊号”各是什么?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

庙号:清高宗

年号:乾隆

皇帝的尊号是根据皇帝所使用年号而变的,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也可视为谥号。

乾隆皇帝的尊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圆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帝号 谥号 庙号 尊号 年号 国号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康熙

谥号:仁皇帝

庙号:圣祖

年号:康熙

国号:清

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如何区分?

  庙号:是皇帝死了以后,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都是什么祖(一般是开国皇帝称祖,以后历代称宗)、什么宗。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明太祖、明世宗等。明成祖朱棣虽然是第二代皇帝,但是他的后代认为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有“二次革命”之举,尊为 成祖;清圣祖,也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代皇帝,但是清朝认为他平三番、收台湾、亲征准格尔,功劳很大,名为收成,是为开创,所以,尊为圣祖。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一生的功绩,给的称号,汉代以前较短(一般1-2个字),隋唐以后逐渐增多(到清朝有十几个字),比如,汉孝景皇帝(孝景、就是谥号,只有两个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康熙皇帝谥号,共23个字)。

  尊号:是皇帝在位时候的美称,又称徽号,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死后,加入谥号行列,一起使用。

  年号:皇帝在位时的年号,有的皇帝在位时,用好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在位时,曾频繁更换年号:永徽、显庆等共十几个。明清时,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嘉靖是年号)、康熙皇帝(康熙是年号)。

  例如:1、大唐(国号)玄宗(庙号)开元圣文神武(尊号)至道大圣大明孝(谥号)皇帝李隆基(姓名)。他的年号:开元、天宝。历史上,称呼唐玄宗、唐明皇(清朝以后,避讳“玄”字,玄是康熙皇帝的名字)

  2、大清(国号)圣祖(庙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谥号)皇帝爱新觉罗(姓)玄烨(名)。他的年号是康熙。俗称:康熙皇帝。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帝号怎样区别?

1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3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4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5帝号 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标签: 庙号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