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北京| 明代贯彻皇权中心原则的中轴线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71

  朝廷盘踞都城的中心区,并向南北延伸形成全城建筑的中轴线,这一南北延伸的系列建筑,是北京城市空间架构的灵魂,撑起四城纵横、平直交错的网络。自外城永定门起,经天桥,正阳门大街,过五牌楼,进正阳门,继续往北依次为大明门、千步廊、皇城广场、外金水桥、承天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皇极门(奉天门)、皇极殿(奉天殿)、中极殿(华盖殿)、建极殿(谨身殿)、内廷广场、乾清门、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后苑、天ー门、钦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玄武门、北上门、万岁门、万岁山(又称“镇山” “景山”)、北中门、北安门、北安门外大街、鼓楼、钟楼。


五凤楼(今称午门)


  中轴线的建筑气魄与政治文化意义体现在宫城内的外朝与内廷上。午门内的皇极门、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是一统之君临朝治政与典礼升平的外朝,以一门三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


  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三大殿始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三大殿在明史上曾遭遇三次焚毁。


  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明成祖御奉天殿受贺,事过三月余,四月八日,奉天殿遭雷击,第一次被毁。直至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才起工复建,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完工。


  第二次火灾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当日申刻(下午4时)雷雨大作,戌刻(晚上9时)火光骤起,由正殿延烧至午门,楼廊尽毁,大火一直烧到次日辰刻(上午10时)才熄灭。旋即修复,嘉靖四十ー年(1562年)完工。这次修复之后,嘉靖皇帝把太祖所定、成祖迁都以后仍旧沿用的殿名全部更改,奉天门改称皇极门,奉天殿改称皇极殿,华盖殿改称中极殿,谨身殿改称建极殿。改动后的殿名更突出了皇权的唯一性与至高无上。


  三大殿的第三次火灾发生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日。到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オ动工修复,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竣工。


  外朝之后为内廷,乃是皇帝一家人的起居之所,外朝与内廷由封闭的宫廷广场隔开,正中的乾清门与建极殿后云合门相对,广场的东边是景运门,西边是隆宗门,门各五楹。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门内正中南向的宫殿就是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震惊朝野的事件,如嘉靖“壬寅宫婢之变”等。乾清宫西暖阁为明万历、天启两帝的寝所,东暖阁为泰昌、崇祯两帝的居所,明朝三大案之“移宫案”就发生在这里。乾清宫后是交泰殿,交泰殿后是坤宁宫,明代皇后居住在这里。坤宁宫北围廊为游艺斋,有广运之门,嘉靖四十一年改为坤宁门。


  内廷两宫一殿也是在永乐十八年建成的,也曾经历三次焚毁,却不都是出自天灾。


钟楼、鼓楼


  从永定门起至钟楼的建筑中轴线,全长7500米,穿越了外城、内城、皇城、宫城。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建筑的灵魂,突出了宫廷建筑而带动了全局。


  中轴线核心段为午门至景山,这一段不但是宫城的轴线,而且也是皇城与都城的中心。其次为正阳门至午门一段,这一段是宫廷的铺张阶段,把开阔的皇朝聚合于宫廷的牢笼之中。再次为景山至钟鼓楼一段,这一段是宫廷后延轴线,把宫廷的建筑气势和皇权气息传给社会,在宫廷建筑终结处,使城市北部继续贯彻这一建筑中心的原则。明代的钟鼓楼是与皇宫建筑同时在永乐十八年完工的。朝廷在营建宫廷时,并没有忘记对城市整体的规划。中轴线的最后一段为永定门至正阳门(前门)一段。外城建筑要比内城晚140年,因而它不可能出自永乐迁都时的规划,而是外城商业繁荣以后的续增部分。因此,这一段不宜与内城建筑中轴线混为一谈,这一续增部分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内城的现实,继续贯彻原有的建筑原则。永定门直对正阳门,两者之间为通衢大道,并没有什么建筑。内城则不同,中轴线上布满了殿堂楼宇,是名副其实的建筑系列,而南北大道则在宫廷的两侧。所以,在谈到北京建筑中轴线时,应将内外城分开,外城实际上不存在建筑中轴线,而是以道路来延伸内城的中线。


  北京建筑中轴线的艺术构思,体现了先民融建筑智慧于政治理念之中的能力。个人——家族——君主,坊——五城——朝廷,无论从哪一个视角上看,城市空间结构、居室等级都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统治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