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的夺位,皇太极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呢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41

皇太极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呢

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

可以看出皇太极也许并非是努尔哈赤心目中的继位人,但也不能确定就是他篡夺了多尔衮的汗位。也许只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本人知道真相。

清初四大贝勒争位之谜:皇太极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女真族选择继承人与汉人不同,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并不为他们认同,谁有才能,谁就有可能得到汗位。努尔哈赤最初挑选的继承人是长子褚英,褚英十八岁时因作战勇敢被封为洪巴图鲁,即大勇士的意思,深受努尔哈赤的器重。二十七岁时封为阿尔哈图·土门,意为有谋略之人,实际上是努尔哈赤赞赏他善于动脑子。不过,褚英性格急躁,年轻气盛,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得罪了不少人。不久,众贝勒及大臣有意发难,一再在努尔哈赤前说他的坏话,努尔哈赤渐渐对褚英有了看法。有口难辩的褚英焚表告天,诉说自己的冤情,又被人告发是在诅咒努尔哈赤,不明就里的努尔哈赤于1613年愤然下令处死褚英。这样一来,皇太极就有了继位的机会。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说:“老汗临死前说:皇太极能完成我的意愿。”如此说来,皇太极的即位是努尔哈赤的意思,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皇太极的继承汗位并不是努尔哈赤的意思,而是由诸贝勒共同推举的。努尔哈赤在褚英死后,未立嗣子,但确立了八旗制度和四大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即继承汗位的人必须由诸贝勒共同推荐。努尔哈赤死的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贝勒(指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年龄最小)才德冠世,特别得到先帝的看重,而且众人对他也诚心悦服,他应该继大位。”代善认为确是如此。第二天,诸贝勒议事时,代善提出动议,请皇太极即位,各位贝勒也表赞同。中间确有相互推让的局面,皇太极前后有三天不同意即位,而代善等人硬是拉着他登上了汗位。与各个时期刀光剑影的争抢形成鲜明对比的这种推举,并不是不可置信的,而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后金民族崇尚武功,而皇太极从小就出征打仗,努尔哈赤曾经说过:“皇太极将来是父兄的依赖,就像身体上一定要有眼睛一样。”这样看来,皇太极的军事才能确是超过其他人,谋略、威望也是在其他人之上,代善在诸贝勒中的资格最老,他一推举,其他人跟着呼应,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就被推举了出来,这并不足为怪。

也有观点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从多尔衮手中抢来的,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就持这种看法。朝鲜著作《春坡堂日月录》说:“努尔哈赤临终前,对代善说:九王(指多尔衮)应该继位,但他年纪很轻,你可以当摄政王,以后传位给九王。代善认为这可能会使他人认为自己有夺位的嫌疑,遂立皇太极为汗。”蒋良骐的《东华录》记载了多尔衮自己的话也说“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意指皇太极是篡夺汗位的。一些人由此推断皇太极为了从幼弟多尔衮手中夺汗位,不惜让多尔衮的母亲大妃纳喇氏殉葬。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的母亲,多尔衮年纪又这样小,他无论如何是不会被立为继承者的,这恰恰是多尔衮在为自己后来的“擅作威福”寻找理由。皇太极继位后,对多尔衮这个小弟弟关心有加,尽力提拔,两人之间感情深厚,夺位之说是无从谈起的。

也有观点认为无论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都不是努尔哈赤生前立的嗣位者,皇太极之所以能登上皇帝,是他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四大贝勒之间,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他的名声比较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的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代善由于与纳喇氏的关系,被皇太极使了计谋,让他在努尔哈赤前失去了信任,所以实际上皇太极是夺了代善的汗位。

最后一种观点,实际上还是比较可信的,因为皇太极用贬低他人的办法取得了汗位,而即位后,不敢大意,又用尽心计对付三大贝勒。努尔哈赤规定的四大贝勒轮流执政,至皇太极时,因三大贝勒都是兄长,朝贺时,他们和皇太极都南面并坐,实际上仍是共同执政。公元1629年,皇太极以三大贝勒轮月执政,实在不好意思太辛苦三位兄长,让三大贝勒以下诸贝勒每人都按月理事,实际在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稍后,又设八大臣、十六大臣与诸贝勒共同议政。二贝勒阿敏因征朝鲜后不想回来,被皇太极历数十六大罪状幽禁起来,1640年死于幽所。三贝勒莽古尔泰在朝廷里与皇太极发生争吵,又拿出刀在手里摆弄,被削贝勒名号。不久又改各大贝勒朝贺时与皇太极并坐的体制,仅皇太极一人南面中坐,莽古尔泰忧愤而死。代善因为宴请了莽古尔泰的妹妹,使皇太极大为震怒,代善几乎被削去贝勒名号。其他各旗贝勒人人震恐,只得服从皇太极的威势。代善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威胁,1635年,皇太极宣布了代善的四大罪状,革去贝勒名号,削夺职位。至此三大贝勒全部清除,皇太极已没有对手了。

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机谋,皇太极的确比其他三位贝勒要技高一筹,因而成为赢家是必然的事情。1636年,皇太极众望所归地被拥立为皇帝,定国号为清。

皇太极是如何继位?是从其弟多尔滚手中把汗位篡夺来过的吗?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当时,众多的兄弟有当中代善,阿敏,勒莽古尔泰三位贝勒,还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都有机会被立为汗。皇太极按年龄排第八,按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丧母,且无直胞兄弟,为什么却最后登上了后金国汗的宝座?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必然联系?皇太极继位成为清史一大谜案。

皇太极暗设机关?

诸多观点认为,皇太极“处心积虑、暗设机关十五年”才最终夺得汗位。

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形势: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其生母富察氏曾因过获罪,莽古尔泰竟手刃生母,声名恶劣,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则“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类似说法还有很多,现将皇太极登基的不利因素找出来,然后引申为夺位的理由。

国内一位较知名的学者例举皇太极不可能顺利继位的若干理由称:皇太极幼年丧母,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又排行居中,没有提前立战功的机会,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继承的优先权;在所有兄弟中,唯有皇太极没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尔泰有弟弟德格类和妹妹莽古济,多尔衮有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皇太极则是单身一人。

甚至将其外公叶赫贝勒也列了出来:皇太极生母是叶赫部贝勒扬佳努的爱女,名孟古,称孟古格格。14岁嫁给努尔哈赤,29岁撒手归天。12岁的皇太极自此失去母爱。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郁所致。孟古从结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叶赫部一直敌对。古勒山一战,孟古的堂兄布斋贝勒,战马在厮杀中被木墩绊倒,死于非命。努尔哈赤命将布斋的遗体劈作两段,将其一半归还。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觉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见生母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叶赫迎接,但叶赫贝勒不许。孟古终未得见生母,抱憾九泉。努尔哈赤非常生气,后来打下叶赫之后,努尔哈赤大开杀戒,进行报复。该观点认为这种旧仇,对皇太极继承大位不利。

如此种种,把皇太极的顺利登基当成一种政治斗争的结果来讨论,全然没有将他的赫赫战功与雄才大略作为他登基的资本来谈。

大妃死殉引非议

《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殉死的情景: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有学者观点认为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努尔哈赤的遗命,很可能是皇太极矫诏,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详陈理由如下:首先是当时对殉死是有一定限制,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爱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与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其次清代官书,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就是说努尔哈赤死前没留任何遗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以皇太极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阴谋,既然最终皇太极胜出,当然难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又有人引用《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晋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二三次之多。”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关系暧昧。

观点称,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其作用是“一箭双雕”:既败坏了他哥哥大贝勒代善的名声,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晋阿巴亥,直接打击多尔衮兄弟两个。毕竟,多尔衮和多铎还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就是皇太极绝对的“作案”动机。

《汗谕》为皇太极正名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此说其实不成立,多尔衮生母死殉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当时,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她本人矫诏,要么就是努尔哈赤口谕要其殉葬。

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晚年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而且比较出新的做法,对于《汗谕》的存在,史学界已成定论。事实上,当时历史条件下,按照《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推举产生新汗是具有成成熟历史背景的。

当时情况下,皇太极是最佳人选。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贝勒和三贝勒显而易见的劣势,多尔衮等兄弟年纪尚小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大贝勒代善是“性格宽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他有登基之心,处处极力展现此人的宽容和隐忍。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萨哈廉和代善的儿子岳托找到代善跟他说:四大贝勒,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态:是吾心也。我也赞成,在家商量,第二天开诸贝勒会议,因为努尔哈赤规定,新的大汗要贝勒会议讨论选举,还可以罢免。这样在贝勒会议上代善首先提出来,说经过商量了,由皇太极来继承大位,大贝勒提出来之后,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等也都赞成,这样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之后继承了大位。

实际上,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无论此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至少表明,对于这个新汗位,诸位贝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馋涎欲滴,竞争也没有史学家分析的那样空前白热。

《鲁庵文集》所记略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成者为王”是一个历史的规律,过程再复杂,结果就这么简单,皇太极的文治武功是后人有目共睹的,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角色,我们更相信他是通过民主的推举而走上龙座的。

皇太极是如何继位?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当时,众多的兄弟有当中代善,阿敏,勒莽古尔泰三位贝勒,还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都有机会被立为汗。皇太极按年龄排第八,按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丧母,且无直胞兄弟,为什么却最后登上了后金国汗的宝座?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必然联系?皇太极继位成为清史一大谜案。

皇太极暗设机关?

诸多观点认为,皇太极“处心积虑、暗设机关十五年”才最终夺得汗位。

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形势: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其生母富察氏曾因过获罪,莽古尔泰竟手刃生母,声名恶劣,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则“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类似说法还有很多,现将皇太极登基的不利因素找出来,然后引申为夺位的理由。

国内一位较知名的学者例举皇太极不可能顺利继位的若干理由称:皇太极幼年丧母,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又排行居中,没有提前立战功的机会,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继承的优先权;在所有兄弟中,唯有皇太极没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尔泰有弟弟德格类和妹妹莽古济,多尔衮有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皇太极则是单身一人。

甚至将其外公叶赫贝勒也列了出来:皇太极生母是叶赫部贝勒扬佳努的爱女,名孟古,称孟古格格。14岁嫁给努尔哈赤,29岁撒手归天。12岁的皇太极自此失去母爱。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郁所致。孟古从结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叶赫部一直敌对。古勒山一战,孟古的堂兄布斋贝勒,战马在厮杀中被木墩绊倒,死于非命。努尔哈赤命将布斋的遗体劈作两段,将其一半归还。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觉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见生母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叶赫迎接,但叶赫贝勒不许。孟古终未得见生母,抱憾九泉。努尔哈赤非常生气,后来打下叶赫之后,努尔哈赤大开杀戒,进行报复。该观点认为这种旧仇,对皇太极继承大位不利。

如此种种,把皇太极的顺利登基当成一种政治斗争的结果来讨论,全然没有将他的赫赫战功与雄才大略作为他登基的资本来谈。

大妃死殉引非议

《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殉死的情景: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有学者观点认为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努尔哈赤的遗命,很可能是皇太极矫诏,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详陈理由如下:首先是当时对殉死是有一定限制,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爱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与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其次清代官书,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就是说努尔哈赤死前没留任何遗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以皇太极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阴谋,既然最终皇太极胜出,当然难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又有人引用《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晋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二三次之多。”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关系暧昧。

观点称,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其作用是“一箭双雕”:既败坏了他哥哥大贝勒代善的名声,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晋阿巴亥,直接打击多尔衮兄弟两个。毕竟,多尔衮和多铎还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就是皇太极绝对的“作案”动机。

《汗谕》为皇太极正名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此说其实不成立,多尔衮生母死殉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当时,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她本人矫诏,要么就是努尔哈赤口谕要其殉葬。

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晚年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而且比较出新的做法,对于《汗谕》的存在,史学界已成定论。事实上,当时历史条件下,按照《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推举产生新汗是具有成成熟历史背景的。

当时情况下,皇太极是最佳人选。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贝勒和三贝勒显而易见的劣势,多尔衮等兄弟年纪尚小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大贝勒代善是“性格宽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他有登基之心,处处极力展现此人的宽容和隐忍。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萨哈廉和代善的儿子岳托找到代善跟他说:四大贝勒,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态:是吾心也。我也赞成,在家商量,第二天开诸贝勒会议,因为努尔哈赤规定,新的大汗要贝勒会议讨论选举,还可以罢免。这样在贝勒会议上代善首先提出来,说经过商量了,由皇太极来继承大位,大贝勒提出来之后,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等也都赞成,这样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之后继承了大位。

实际上,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无论此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至少表明,对于这个新汗位,诸位贝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馋涎欲滴,竞争也没有史学家分析的那样空前白热。

《鲁庵文集》所记略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成者为王”是一个历史的规律,过程再复杂,结果就这么简单,皇太极的文治武功是后人有目共睹的,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角色,我们更相信他是通过民主的推举而走上龙座的。

皇太极怎么登上皇上的

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当时十四岁,虽然子因母贵,位居天命年间的八大贝勒,但毕竟是个少年,而当时八大贝勒中的四大贝勒都已是身经百战位高权重在后金政权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政坛和军界巨人。     在多尔衮和皇太极之间,一直有着许多传闻,如多尔衮生母即努尔哈赤的大妃是被皇太极假传遗嘱害死的,皇太极的爱妃庄妃与多尔衮有染啊等等等等。所以一些人便认为皇太极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不可调和的。有关遗嘱一事,本书在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至于多尔衮和庄妃有染,纯粹是空穴来风,无史实为凭,无需论述。我们在这里仅就多尔衮与皇太极的关系作如下分析。     ? 皇太极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威     皇太极是在众贝勒的拥戴下登上汗位的,在大金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上演了一幕幕十分精彩的历史大戏。继位之初,果断发兵攻打朝鲜,解除了后顾之忧,并靠着从朝鲜夺得的战利品,缓解了国内经济危机。天聪三年第一次出奇兵千里征明的巨大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飙升。而后一系列的安民政策,将大金国从四面危机彻底解脱出来,并逐渐实现了南面独尊。皇太极在当时已经是一位一言九鼎至高无尚的君王。     我们看到,皇太极对待侵犯自己尊严的人从不手软,他圈禁了阿敏,削了莽古尔泰的大贝勒称号,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豪格处治起来也是十分严厉,革去了对他有拥戴之功战功赫赫的岳讬的亲王爵位。就连代善有错时,他也毫不客气,严厉批评。别说是个小小的多尔衮了。在皇太极眼中,多尔衮不过是个颇为可爱的小弟弟而已,他哪里敢在皇上哥哥皇太极的面前胡来。     ? 多尔衮是在皇太极一手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也许是因为多尔衮的确聪明,也许是多尔衮长得可人,皇太极对这个同父异母弟格外关爱。在执政的十七年中,皇太极对多尔衮十分信赖,并委以重任。天聪二年,多尔衮十六岁,他随皇太极征蒙古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表现十分英勇,皇太极在庆功宴会上特意表奖之,赐号墨尔根代青。     天聪五年,大金国始设六部,皇太极任命他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     天聪九年,他奉命率岳讬、萨哈廉、豪格等人赴蒙古找寻林丹汗之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携玉玺归金,立下大功。再次受到皇太极的嘉奖;     天聪十年改元称帝,他被封为睿亲王;     崇德三年,他被任命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征明,比他大十二岁的阿巴泰为副将。大军深入明朝中原腹地,纵横于河北、山西、山东,攻克城池四十余座,俘获户口二十五万,拿下了号称中原第一大镇的济南,活捉了明朝的一个亲王。清军第一次深入明朝腹地,便取得了重大胜利,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意义十分重大。多尔衮再次受到嘉奖。     皇太极对多尔衮的错误毫不留情。崇德五年,皇太极在关外战场拉开了与明军决战的序幕,将攻克锦州作为整个战略的重点。多尔衮奉命围困锦州,因围困时间太久,将士皆有思家情绪,他竟私自将大军后撤三十里,下令让各旗牛录回沈阳轮流休息。结果,锦州城中的祖大寿垂死中得以喘息,至使清军延误了破城时间。皇太极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将他撤回,责其在盛京外的喇嘛寺反省,不许进城。多尔衮认识到了错误的严重,认罪道:“臣以敌兵在锦州,松山,杏山,三城皆就他处牧马。若来犯,可列番抵御。是以遣人归牧,治甲械。旧驻地草尽,臣倡议移营就牧,罪实在臣。”     皇太极痛斥道:“朕爱尔过于群子弟,赐予独厚。今违命如此,其自议之。”     多尔衮自己提出按军法当死,皇太极免其死罪,罚银一万两,夺其二牛录,革去亲王爵位,降为郡王。     皇太极见多尔衮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方允许他进城。但进城后不让他去衙门办公,想当面谢罪皇,皇太极也不给机会。在范文程的说情下,皇太极才勉强原谅了他。后来,多尔衮在松山大战中立了功,皇太极才又恢复了其亲王称号。     说到多尔衮,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庄妃,《孝庄秘史》上说他和庄妃青梅竹马。青梅竹马,应是幼年生活在一起耳鬓丝磨的光屁股娃,而事实上,他和庄妃一个在今天辽宁的抚顺新宾,一个在今天的内蒙古科尔沁,两地相距好几百里,根本搭不上边。那么庄妃和多尔衮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到底如没有非正常关系,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如果真有的话,皇太极眼线众多,众目睽睽之下,还能不被发现吗?一旦露馅,多尔衮的下场肯定不会比阿敏和莽古尔泰好。庄妃也许就是第二个阿巴亥。至于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庄妃的关系有哪些变化,且存而不论,那是一段真正的历史疑案,想说也说不清楚。     应当说,多尔衮的每一步成长都是皇太极影响、培养、教育的结果,没有皇太极的真情呵护,多尔衮不可能成为大清国的栋梁。如果他敢像电视中所演的和皇太极公开对抗的话,等着他的将是高墙圈禁或更加严厉的处罚。     也许是因为多年的征战和过度的劳累,多尔衮常常患病,豪格在争位中失败后,曾私下对亲信何洛会和议政大臣扬善说:“睿亲王不是有福之人,而且一向有病,能摄政多久?你们受我之恩应为我效力,替我观察多尔衮的动静。”他还曾背地大骂多尔衮是个病夫。     多尔衮摄政其间,继承了皇太极的内外政策,在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等几位汉臣的辅佐下,推出了一系列安民举措,很快稳定了局势,在北京开创出了崭新的局面。然而,在皇室内部,他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难以称道,他过分专权和打击异己,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有两件事,他做得实在是太过份了。     一是排挤打击济尔哈朗。在皇太极活着时,济尔哈朗是清王朝的第二号人物,顺治元年十月,他因护驾福临进京有获罪,被赐封为信义辅政叔王。然而,多尔衮很快就对他下了黑手,说他在营建府邸面积越制,擅立铜狮、龟、鹤等,竟然将与自己平起平坐的辅政王交刑部议处,罚银两千两。不久,又免去了济尔哈朗辅政王职务,不许干预朝政,辅政王的位置转到了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头上。顺治五年,多尔衮再次对济尔哈朗进行打击,他暗中操纵,济尔哈朗的几个侄子状告济尔哈朗。多尔衮借机再兴大狱,罢免了济尔哈朗亲王之职,降为一般郡王,济尔哈朗被彻底排挤出政权核心。     再一个件事情是他丧失理智地打击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在皇太极驾崩后,有资格问鼎帝位,多尔衮如果是位成熟的政治家的话,就不应在执掌大权后,公开而近乎丧失理智地迫害豪格。有一次,他利用有人告发豪格的机会要处死豪格。皇帝弟弟福临急了,以绝食相威胁,豪格这才捡了一条命。后来豪格在平定张献忠战役立下大功,将横行近二十年的义军首领张献忠射杀,但班师后,多尔衮却找了个借口将豪格逮捕入狱。豪格气死在狱中后,他又将豪格的福晋霸为己有。济尔哈朗和豪格都是皇太极时期的重臣,都是旗主亲王,在朝中都相当有势力,虽然多尔衮凭借一时的权力将两个打压了下去,但是这二位和他的部众们不会甘心失败的,其他一些老臣对多尔衮的倒行逆施也都是看在眼里,怨在心中,一旦时机来了,便会联起手来将其搬倒,这一机会终于来了。     顺治七年十一月,他在围猎中因病发作,从马上摔下来,膝盖受伤,由于用药不当,导致病情恶化,一个月后死于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     顺治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追封他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可两个月后,济尔哈朗出手了,他以谋篡大位罪告发多尔衮,顺治派人审断核实,定多尔衮谋逆罪,平坟扬灰,将其兄阿济格囚禁,其亲信大多受到牵连。     多尔衮没有后人,传说他有一子一女,但都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弟弟多铎将一个男孩过继给了他,多尔衮的后人都是这个过继来的儿子留下的。多尔衮一案一直到了乾隆时才得以平反昭雪,乾隆评价他秉公持正,深明君臣大义,为史册所罕见。并提出一个观点,如果多尔衮想谋逆的话,当时他兵权在握,什么事做不成?所谓谋逆,是小人陷害。多尔衮这才得以恢复亲王称号,王位世袭,成为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多尔衮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死后受到了严惩,开棺鞭尸,据说还将脑袋割了下来示众。但是到了乾隆这却给平了反。乾隆的平反不会毫无根据,起码向世人们传递了个信息:顺治对多尔衮的惩处过份了。那些横加在多尔衮身上的诸多罪状大都是站不住脚的。如罪状之一:多尔衮说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这一条罪状份量很重。如果多尔衮真的这么说了,乾隆是绝对不会为其平反的。因为倘若皇太极是夺位,那么作为皇太极玄孙的乾隆,其帝位便失去了的合法性。以此推论,这一罪状大概是多尔衮的政敌们强加给他的。     如何评价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史上非常重要要的人物,谈到他不得不多几句。清王朝进军中原定鼎北京,发生在多尔衮执政时期,于是,许多人认为多尔衮在统一中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功不可没,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风云人物。然而仔细看这段历史会现,多尔衮的历史作用被夸大了。他的这些历史功绩际上是皇太极留下的清王朝的原班人马集体书写的,用现在的话说,叫集体智慧的结晶。多尔衮则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货。     皇太极驾崩后的第九个月,明王朝土崩瓦解,多尔衮恰好处在这个历史转变的重大关头,用老百姓的话说,他捡了一个便宜,用现在话说,他赶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进军中原平定中原这一历史巨变中,看不到他有什么雄韬伟略,相反,两位汉臣却堪称中流砥柱,一个是范文程,一个是洪承畴。二者相比,范文程的作用更为明显。     范文程最先提出进军中原,夺取天下。崇祯上吊,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于四月初传到关外,当时范文程正因病在外地疗养,闻听巨变立即上书多尔衮:“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多尔衮采纳了他的意见。并立即召范文程回盛京,商议军机。     范文程带病出征,途中,以汉官的身份向中原百姓发出布告:“:“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师行以律,必不汝害。”     这实际上是一篇政治宣言,它向中官民

皇太极的天眼

楼上的,你脑子有问题么?人家问的是小说里的。 我来解答:是当年那群盗墓的,在里面有打斗,开枪了,跳弹了,正好打在了皇太极头上。其实最后真相大白,这整个的一个故事都是萧伟他爷爷为了让他对开锁有兴趣设下的;因为萧伟这孩子太没有长性,但好奇心很强,如果专门教他,他肯定学不了两天就没兴趣了,所以,就弄出这么个半真实的故事来引诱他。最后,萧伟开了自己的开锁公司,也和赵颖复婚了。 现在快出第三本了

参考资料: 自己

到底皇太极是不是将多尔衮的皇位夺走了?具体解释一下

  皇太极夺位之说法纯属臆测,影视剧作也有歪曲史实的嫌疑。

  要弄清楚皇太极是否皇夺位于多尔衮要从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关系说起。

  【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征战经历: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

  1612年(万历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

  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称大汗,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简称四大贝勒。

  1618年(天命三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

  1625年(天命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

  继位为汗:

  1626年(天命十一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病去逝。大妃乌拉那拉氏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626年(天命十一年)爱新觉罗·多尔衮受封贝勒;

  1628年(天聪二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1635年(天聪九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1636年(崇德元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

  1641年(崇德六年)至1642年在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

  1643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

  1644年(顺治元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1650年(顺治七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1651年2月(顺治八年)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分析】

  皇太极1612年就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建功,而多尔衮1628年才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建功;

  皇太极1616年受封贝勒;多尔衮1626年才被封贝勒;

  皇太极1626年被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嗣汗位;多尔衮还未建功立业。

  论资格论战功,多尔衮均不如皇太极;论长幼次序皇太极是八子,多尔衮是十四子。所以夺位之说纯属臆测。

皇太极猝死,为什么皇位之争有实力的豪格反败给了毫无竞争力的福临?

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是突然之间猝死的,皇太极之死给当时的大清及天下形势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当时皇太极并未设立太子,因此谁来做这个皇帝就是当时最大的问题。

一代政权的更迭总是需要经过一番争执,当时最热门的继承人有两个,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当时实力很强,自己身上有很多军工,而且是皇太极的长子,当时是在皇太极的儿子里面呼声最高的,但是他的竞争对手多尔衮实在是太过于强横。

多尔衮这个人,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他这个人十分有才华,努尔哈赤死后还曾经被认为是理想的继承人,因为年幼,最终由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也起了夺位的心思,多尔衮和豪格势均力敌,玉蚌相争,反倒渔翁得利。

当时满洲贵族的思想受到汉族思想的引导,开始有了父死子继的思想,多尔衮受到这种思想的阻挠,并没有顺利的登上皇位,经过一番争执之后,两个人互不相让,最终,多尔衮选择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这样一来,说父死子继的贵族们都无话可说。

此时,多尔衮为摄政王,皇帝年仅六岁,不能处理政事,整个大清的权利实际上都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

标签: 太极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