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749

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

我所知道的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与诗人杜牧并称“小李杜”。他的诗举事寓理,情感真挚,注重表现内心世界,以朦胧美著称。

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显而不露。如我刚学的《锦瑟》一诗,就是他的诗歌中内容非常隐晦的一篇,特别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诗,运用了两处典故,通过含蓄的、暗示的笔触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愁苦、孤寂的情愫和理想破灭的悲怆。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读到这句诗的时候也评论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又如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中的“丝方尽”与“泪始干”都隐含了忧郁的感情基调,给全诗增添了一种扑朔迷离、主题深远之感,并把这种朦胧之美推向了极致。

李商隐的诗歌,是古典文学领域中的一朵奇葩,而坎坷凄恻的人生际遇,带给了他浓郁的感伤情调,他以意境的深细婉曲和词藻的典丽精工展现了诗歌朦胧美的境界。李商隐更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用丰富的想像和满腔的深情,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我所知道的李商隐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李商隐题跋像

  [1]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2]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3]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今河南获嘉县)

  生卒年考

  商隐生年,冯浩主元和八年(813)说,张采田主元和七年(812)说。这是当今学者通常采用的说法。大部分学者赞成的是冯浩说,其最主要的是文选《上崔华州书》所云:“中丞阁下:余生二十五年矣。”冯浩题注曰:“开成元年十二月,《纪》以中书舍人崔龟从为华州防御使,例兼御史中丞宪衔,固有中丞阁下之称。”书上于开成二年(837)春初,诗人二十五岁。以此上推商隐生于元和八年。至于卒年,关涉诗人晚年行踪和创作,尤须一辨。

  早年生活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李商隐

  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4]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作文我所知道的李商隐

  我所知道的李商隐

  从古到今,中国出现过不少的著名文人。诗是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

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告诫人们遇到困难时,应鼓起勇气去勇敢面对,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隐含了诗人“逢秋作客”.“万里作客”.“独自作客”.“多病作客”等八大悲情。

赵翼却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己觉不新鲜。”是呀!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李、杜之后又出现了李商隐――一个家知喻哓的诗人.他的诗虽不及李白诗的飘逸,也不及杜甫诗的沉郁顿挫.但是李商隐对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却是别人所无法比的。

像《锦瑟》一诗.以“锦瑟”二字兴起,首联写出了对青春年华的怀念;颔联借用了“庄周梦蝶”和“杜宇化鹃”的典故.说的是迷惆之情一他曾留恋的梦境;到了颈联.诗人想要表达的情就更让人扑朔迷离了。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最后尾联是身处其境时己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就更如水中月和镜中花了。这只是我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但这首诗的主旨却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清朝一品大学士纪晓岚评说:“以思华年领起,以此情二字总成,盖始有所欢,中有所阻.故追忆之而作。”

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戈》《圣女间》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折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李商隐的诗有着:美丽的辞采,哀婉的情调,朦胧瑰丽、含蓄蕴藉的语言.虽然他的一生运与愿违,且常遭人排挤.但是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这就是我对李商隐的认识。

我所知道的李商隐 为题的作文!谢谢

名吟一句,风流千古。

那是个思想灵魂飞入了梦与现实之外的诗人,蓝田日暖玉生烟。他一生于官场潦倒无功,却在诗文中倾注了举世惊叹的情思,夜吟应觉泪光寒。他用精妙奇丽的一行诗,便可道尽沧海万物的明丽惆怅。他是晚唐文坛的巅峰人物,我心中的一代风流诗人——李商隐。

初识其文采之绝美,是于那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彼时年幼的笔者正酣读李白、杜甫,偶悟其诗意而尤觉新奇。这一句巴山夜雨,于白少了洒脱,于杜缺了壮丽,却将那离别之痛如此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原来已是痛到无力可提分离二字,双眼噙泪,仰望巴山夜雨。未到分离已思相聚,君问归期未有期,于是只得约定往后相遇凭吊之时,再笑谈今日了,只怕那笑,却也是情深而落寞……能够写出如此落寞思绪的,会是什么样的人?笔者由此开始对这位诗人有了好奇。

随着阅读的开阔,笔者对李商隐的敬意越发深厚。“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似是写楼写花,竟将主人的心志阐明、说透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笔者仿佛看到了诗人孑然独立远望,却因心中默契灵感淡淡微笑。“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那份清新之意,因风雷细雨平添感伤。如此意境,令人不得不赞,不得不叹。何谓以文而生,绚烂于诗海?这便是了吧。

笔者愚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体三种。“会当凌绝顶”是一,“采菊东篱下”是二,而李商隐便是那“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三。他于现实官场生活中潦倒不得志,却因此得到了对文学诗歌天才般的灵感,成为彼时精神境界的巅峰之人,其诗歌影响延续至今。自北宋以来,李商隐的众多名吟雅句被无数文人学者反复推敲,咀嚼,研讨,争论。尤因了他那行文暧昧难懂的缠绵风格,便使得一万个人,有了能力为其同一句诗赋予一万种理解。一传十,十传百,汇聚成了李商隐的境界与风格。这又何尝不是李商隐最初的用心所在呢。于是风雅诗人李商隐的名字,便随着唐朝诗文的圣明,风流后世,永记在了晚辈后生们的心间。

而于最初奠定了这一切的,是他的代表作《锦瑟》。诗人以晦涩而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令所有人感伤叹惋的心境。如笔者文章开头所述,那心境已是脱离了现实与梦境之外的。正因其晦涩,便有了千千万万种理解。“此情可待成追忆。”乡情,爱情,亲情,友情,恩情,绝情,便都是情了。于是,拥有可待追忆之“情”的人,都得了这首诗,悟了这首诗,以不可言传,只得意会的怅惘之境,叹了这首诗,也深深记住了那最初构造其境的传奇之人李商隐。从那之后,他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诗坛丰碑上那极为显赫的位置。一生悲戚郁郁的他,也足够因对文坛如此丰厚的成就与供给欣然长叹、洒脱而去了吧。而笔者相信,那一句句绮丽的诗词,带着忧愁诗意的墨香,也早已风流千古,漫步于时间之外了。

求题为【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的短文,500字左右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曲折入微。当然也有一些诗篇绮语飞荡,轻薄浮艳,透露出作者沉湎于情爱而不能自拔的心境。他的诗义往往是避真就幻,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宣泄出来。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如雾里看花。后人评价极为分歧。如王渔洋诸人,曾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在冰峰看来,李义山的诗文藻华丽,炼字经典,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不灭的星。据冰峰所知,唐诗三百中,李义山的诗是仅此于李白的,李白号称诗之仙,非常人也,李义山的文章仅此于他,可见李义山此人才华堪称文曲。

可惜,在冰峰看来,李义山不是一个好的士子,他在权利的把握是远不如当代的其他文人。所以他一生,命运乖戾,怀才不遇,在时代的倾轧下,无法大声呐喊,于寂寞和困苦中,只能尝试去和自己对话,把自己不遇的悲哀写于幽怨之中,把自己的千千心结,尽藏在那呕心沥血的诗里。对爱的执着,虽造就了低回再三的震觫,但终究仍在自我的困境中徘徊。凝练的文字,间奏出凄美的音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深切的情感,不过却显现着一种残缺的美丽。但诗人那种热切的入世情怀,没落的时代感伤,注入瑰丽诗境的凄凉,都是字字血泪,当是无法磨灭的。

《旧唐书》说李商隐“恃才诡激,俱无持操”;《新唐书》说李商隐“诡薄无行”这都缘于李商隐一生四次,虽短暂坎坷,但却销魂蚀骨的感情经历。苏雪林女士认为李商隐的爱情“是千古以来文人中罕有的奇遇,情史中的第一悲剧”。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总以为李商隐种种均系子虚乌有,野史笔记所记当不得真。其实任何人文科学都离不开这个“情”字,问天下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随。李商隐那些情动天地,爱撼山岳的吟咏不仅缘于心灵中感动的升华,更是和鸣着宇宙万物本有的共同律动。这才有永恒,这才有真理。抽去了“情”,那些干巴巴的汉字还有什么韵味?

爱情,成了商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而一生四次的爱情却如此艰难,更增添了李商隐一生的悲苦。爱情的本质,究竟如烈火猛烈,一燃即烬,还应似江水不断,天长地久?婚姻究竟是对爱情的承诺,还是该留下无尽的遗憾?爱情最完美的时候,是抓在手中诚惶诚恐,还是存在于失去时的无限思念?爱情难道这样不可靠?爱得轰烈,到头来又如水般清,爱得冷静,却总是擦肩而过?李商隐一生所求,终成水中月,镜中花,只留下哀怨千古的歌吟,在一片岑寂中,冷中凝香,幽幽飘来......

让我们跟着李商隐的爱情心路,去领悟他曾翻江倒海的心底波澜。

从小学到初中,从课内到课外,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跪求 写一篇”我知道的李商隐”

从古到今,中国出现过不少的著名文人。诗是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

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告诫人们遇到困难时,应鼓起勇气去勇敢面对,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隐含了诗人“逢秋作客”.“万里作客”.“独自作客”.“多病作客”等八大悲情。

赵翼却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己觉不新鲜。”是呀!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李、杜之后又出现了李商隐――一个家知喻哓的诗人.他的诗虽不及李白诗的飘逸,也不及杜甫诗的沉郁顿挫.但是李商隐对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却是别人所无法比的。

像《锦瑟》一诗.以“锦瑟”二字兴起,首联写出了对青春年华的怀念;颔联借用了“庄周梦蝶”和“杜宇化鹃”的典故.说的是迷惆之情一他曾留恋的梦境;到了颈联.诗人想要表达的情就更让人扑朔迷离了。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最后尾联是身处其境时己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就更如水中月和镜中花了。这只是我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但这首诗的主旨却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清朝一品大学士纪晓岚评说:“以思华年领起,以此情二字总成,盖始有所欢,中有所阻.故追忆之而作。”

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戈》《圣女间》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折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李商隐的诗有着:美丽的辞采,哀婉的情调,朦胧瑰丽、含蓄蕴藉的语言.虽然他的一生运与愿违,且常遭人排挤.但是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这就是我对李商隐的认识。

我知道的李商隐 用200字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028.htm

标签: 为题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