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悲剧的反思一一人杰乎?鬼雄乎?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747

项羽垓下一战,于乌江自刎,场面极其惨烈!近千年后,一位才女与自己的丈夫游历当年的战场,这位以婉约词风著名的词人,写下了自己并不擅长,却流传千古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作这首诗的时候,很孤独、心灵的孤独,是一种永恒,如影随形。面对亡国之恨,才女借项羽当年的垓下战败,至死不肯过江东的事情,反衬出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这首诗歌使浮华与困顿的人们唤醒了心灵深处的共鸣,似乎听到那支英雄未路、悲壮淒凉的《垓下歌》。


于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都为项羽扼腕、都为项羽感叹,洒下泪水。


以一战而慨括一生,草率了点,固然此战项羽“血战到底”的精神令人振奋,但是,项羽一生的确不能以“人杰”盖棺,而“鬼雄”一词则过于勉强。


司马迁的《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极其精采的文笔写道:“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失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用现代语言解释:“力大足以拨起一座山呵豪气胜过世人,时机于我不利啊骓马也无法奔驰,骓马不能奔驰呵怎么办,虞呵虞呵可怎么办!”


毫无疑问,司马迁垓下悲歌的描写,把项羽演出的人生悲剧推向高潮,浓郁的悲剧气氛扑面而来,感染着每一位读者。项羽的一腔怒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未路之悲,至此极矣。


虞姬倚在项羽身边,轻声和道:


汉兵己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姫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细腰。”后人有感于虞姫的忠贞。


“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人们以物赞叹她的痴情。


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后世留下深刻印象。但是,项羽犯的错误,甚至罪行,难道是一个凄美哀怨的悲剧所能掩盖的吗?肯定不能!因为那是几十万条生命的抗议!


整个战国时期虽然是烽火连天,征伐不息,但是,对手无寸铁的平民从无屠杀之事。


但是在秦朝未年却发生了这样的事,而始作俑者就是虞姬无限深情的项羽。


项羽曾经三次屠城:


1.襄城。2.城阳。3.咸阳。


而且无论是秦兵还是平民,一个也不放过。而且还有两次杀俘的罪行,一次在新安,坑杀秦兵二十万。一次是在破齐国后活埋了大批已经投降的田荣部下。那时陪伴在侧的虞姬也许正在项王帐下醉酒。


秦人痛恨项羽倒行逆施的暴行,即使是项羽自己拥立的楚怀王也对其种种残忍始终心存疑惧。还是年轻人的楚怀王曾对大臣、将军们忧心忡忡地说:“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之处,无不残忍!”


正因为这番评论,引发项羽杀机,他先以“义帝“名义架空青年楚怀王,然后毫不犹豫的将其杀害。


更加可惜的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咸阳一举”的典故,李清照不知道,赵明诚应该清楚,历史记载却偏查不到。


项羽颇有贵族气质,他不像刘邦那样猜忌功臣,残杀重臣,但是,他不识英才,不用人才,匹夫之勇过甚,英雄之气不足,在鸿门宴上充分显示。致使足以抗衡刘邦智谋团的范曾弃他而去,致使他垓下一战大败的韩信却是当年为他开门迎送的“执戟郎”。


如果在垓下一战中失败的是刘邦,项羽顺利称王,将不是国家之福。


所以,我们二千多年后在为“霸王别姬”伤感之时,是不是该重新认识“人杰”和“鬼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