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从陕西凤翔逃亡到甘肃华亭,为何舍不得丢弃一块木头?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600

山村老人手里一张花花绿绿的纸,堪称中国印刷术的活化石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发明于北宋年间的活字印刷术,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一道,是中国科技史上影响重大的“四大发明”,特别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传出海外后,对全世界范围的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人类进入新的科技时代的今天,各种信息承载、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电子媒介、新型打印、无线传输使得纸张使用量日益减少,活字印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无纸化办公正在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中国大西北的关山深处,一个75岁老人却因祖传的一门手艺,让人见识了传统印刷术的精妙技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浓郁风情和迷人魅力。


“程门年画”里的天官赐福


在甘肃省华亭市县马峡镇深沟村的大山里,隐匿着一位民间老手艺人。老人名叫程立仁,今年已经75岁。老人的老伴和儿孙均已过世,唯有老人一人守着一个大院的八九间房。老人居住的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墨汁香味,家里的陈设齐全但是陈旧,火炉上的罐罐茶噗嗤噗嗤冒着热气,柜子上一台老式收音机正播放着秦腔戏曲。一个人独居,所以他的房子里显得有些零乱。家里的所有陈设和气息,均显示着主人曾经的富足和如今的孤独、落寞。


待到程立仁老人打开了一口老旧的木箱,一门脉络久远的艺术、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段尘封的记忆也就即刻开启。


75岁的程立仁老人曾经在纸做木版年画这门技艺里沉浸了半个多世纪,是真正的老手艺人、老艺术家。然而这还不算,程立仁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是祖传的,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的祖辈就依赖这门独特的手艺养家糊口。据老人回忆,他的祖籍在陕西省凤翔县,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关中大旱,他的故乡凤翔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年馑,饿死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相亲们卖儿鬻女,四处逃荒。程立仁的爷爷带着一大家人一路行乞,逃难到了甘肃省华亭县。


“程门年画”里的仓神


到了华亭扎根后,老程一家人还是不弃本行,继续操持这门祖传的独门手艺。程立仁说,逃荒的时候,朝不保夕、生死未卜,但爷爷依然舍不得丢弃一块祖上传下来的印版,将这块沉甸甸的木头硬是背了数百里路带了过来。程立仁依然记得,那块印版上面刻有“世兴局”字样。“世兴局”的前身是“万顺画局”,从清朝末年起就是名闻凤翔、画卖关中年画制作行。他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那块从凤翔县带过来的祖传印版在后来的动荡中遗失了。


祖父、父亲相继过世后,程立仁自然继承祖业,成为“程门年画”的“掌门人”。代代相传的艺术氛围,天长日久、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使得程立仁很快就精通了所有制作流程和工艺技巧,并凭借自己的悟性不断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时代元素和自己的艺术理解。例如,他曾经独创性地制作过一批样板戏题材的木版年画作品,也曾经挖掘华亭当地曲艺“华亭曲子戏”(该曲种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艺术形象,印制过“曲子戏”年画。


“程门年画”从陕西省凤翔县“移植”到甘肃省华亭县,色彩更加艳丽,风味更加浓郁,成了一家独享华亭周边的泾川、崇信、静宁、庄浪等县区千家万户年画市场的行业“霸主”。每逢进了腊月时节,各地的年画销售商纷纷上门下订单,他们就认年画上刻印的“华马深”三个字。“华马深”就是华亭县马峡乡深沟村的简称。


“程门年画”里的门神


木版年画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雕刻、印刷为一体的艺术行业,其“祖师爷”最早可以溯源到殷商时期的“金石艺术”。当人们开始将镌刻在龟甲、木头、石块、青铜器上的图案、文字,通过刷颜料的方式拓印到纸张、布帛上之后,印刷技术就逐渐形成了。起初的印刷技术是单色的,但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装扮房舍、喜迎新年,为了视觉美观的审美需求和营造喜庆年味的民俗需求,年画制作者就开始创造性发明了多次设色、套印的套色技术。也因为制作年画的需要,印刷术也从一门传统技术逐渐演化成一门造型艺术。所以,木版年画从一定意义上就是见证了从单色印刷到多色印刷、从技术跻身艺术的“活化石”。


年画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姓艺术。没有花花绿绿的年画,就没有年味。民间风俗,除过家有重孝的人家,其余人都必须在过年的时候按照标准规范张贴年画。旧时的富贵人家可以聘请画师专门描绘年画来装饰房屋、烘托年味,但普通百姓则没有这样的气派和财力。而木版年画便于大批量印制,造价低廉,内容为百姓喜闻乐见,所以一经诞生就深受民间喜爱和推崇,成为植根民间、泽被百姓的“人民艺术”。年画要求一年一换,巨大的需求量也使得年画制作这门艺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拥有着丰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程立仁刻制的年画印版


程立仁老人家传的木版年画,线条粗狂、色彩艳丽、内容喜庆,用一种很简练、直接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和主流伦理道德思想。木版年画的分类,主要以张贴位置为标准区分,大致分为门画(门神)、窗画、居室画、神供画四大类。门神细分也有不同,大门上一般都是秦琼、敬德这两个唐代的大将,如果主人家是依靠文职或者安定生意发财的,就要张贴手握兵器、端正站立的门神;如果主人家是靠行走或者武职发财的,就要张贴骑马的门神。


正屋的门上一般张贴“天官赐福”“吉祥如意”的门神,寓意加官进禄、加官进爵、封侯挂印,后门一般贴刘海撒金钱和刘海戏金蟾的门神,厨房则有专门的灶神年画,家里有老人的要贴寿星年画,娶了新媳妇的要贴“娃娃闹莲”年画,寓意连生贵子,等等。在程立仁的记忆里,但凡老百姓需要、喜欢的年画题材,他都会根据市场需求创作和印制。


程立仁刻制的年画印版


程立仁说,他们“程门年画”的一张作品中,会用到黑、大红、桃红、紫、绿、黄共6种颜色,年画的制作工序也极为复杂,最耗费心血和精力的就是印版的刻制。印版材料都是选用木质硬,不易开裂、起翘的梨木和枣木,木材经木工初步加工成型后,就要由自己亲自操作,从起稿、备版、贴版、站版、浸油、刻版、修版、洗版,一块年画印版才算完工。然后就是号色、印刷,期间十多道工序,一个工序都不能马虎,一个细节都不能偷懒,否则印出来的一批年画就有毛病。


据程立仁说,其实最有技术含量的是套印,“拓印前,要压上镇纸工具,对好标记线,每块版面敷色需要反复好几次,直到所要制作的木版年画轮廓完整、清晰、一丝不错地拓印在纸张上。在纸上印好轮廓后,再套色。套色也很讲究,要上至少5遍水彩,才能有层次感,展现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对于一个真正的手艺人来说,每一个作品都要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得起祖传技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两千年前后,木版年画非常受大家欢迎,你无法想象拿到集市上被抢购的情景。最好的一年,卖出去了6000多对。”当时,木版年画有着今天不可想象的覆盖率与普及度,它五彩缤纷地装扮着大西北的市井村镇。这或许是“程门年画”最为辉煌的时期,程立仁说起这些的时候神采奕奕。然而,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


程立仁在演示套色工艺


上世纪90年代后,胶印年画开始进村入户,走进万千百姓,程立仁家的木版年画相比新技术印制的年画,看起来图案不细腻了,色彩也不丰富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下,“程门年画”已经逐渐失去了“江湖霸主”的地位,甚至日益衰微,直至今天“门前冷落车马稀”。


面对未来,程立仁老人一片茫然,他不知将自己的这门祖传手艺传给谁,“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喜欢老一套的年画了,认为‘太土气’,很少有人会把木版年画贴到家中当作装饰,也很少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木版年画后继无人。”程立仁叹息道。过了木版年画销售最鼎盛的时期,跌落到现在春节只有千元收入的惨淡境况,程立仁依然坚守着传统的老手艺。“就当是耍吧,丢了它可不行,那是心里的一个念想啊!”


技术总是在进步,但艺术的生命力是绵长而顽强的。作者在此呼吁,希望当地文化部门能够启动非物质文化保护程序,在程立仁老人有生之年能够尽快挖掘整理“程门年画”技艺,使得这项具有中国印刷术“活化石”意义的民间艺术不要遗落在时间的尘埃里。


(观点与视角图文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