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故土正名:街亭新考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67

街亭新考


徐日辉


街亭,三国时期重要的战略据点,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作用。自汉代设立街泉县归天水郡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街亭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与曹魏发生过一场争夺此地的街亭战役。由于蜀将马谡“违亮节度”失守街亭, 使战场形势发生逆转,导致全军溃败。战后,诸葛亮自贬三级并诛杀马谡、张休、李盛以谢蜀中父老。其具体地望,我曾于1983年提出街亭“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陇城镇”, 本文是对该结论的补充,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观点考辨


街亭,又称街泉亭、街亭泉、汉街城,是由西汉街泉县沿转而来。《汉书·地理志》载: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六万三百七十ロニ十六万ー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街泉,戎邑道,望垣,罕幵,绵诸道,阿阳、略阳道,翼,勇士,成纪,清水,奉捷,羱道、陇,兰干。


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具体资料。街泉县,东汉省作街泉亭。《后汉书·郡国志》载:


汉阳郡(武帝置,为天水)十三城,户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三,口十三万ー百三十八。冀,有朱圉山,有缇群山、有雒门聚。望恒。阿阳。略阳,有街泉亭。勇士。成纪。陇,刺史治,有大坂名陇坻,藜坻聚有秦亭。羱道。兰干。平襄。显亲。上邽,故属陇西。西,故属陇西,有嶓冢山,西汉水。


刘昭注街泉亭曰:“街泉故县省”。


亭,源于战国,秦至西汉间为基层行政组织,一般性的社会治安,接待官吏等均由“亭”一级行政机构处理,但级别很低。刘邦未发迹时任泗水亭长,年俸不及百石,因而常常喝酒吃饭不给钱,耍无赖。街泉亭之简称即是街亭,所以陈寿《三国志》写作“街亭”。那么街亭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汉书》《续汉书》《三国志》等书记事简略,因而引出了后人的各种说法:


(1)陇城西北说——《通典》卷174:陇城(县),汉略阳道,故城在今县西北。有街亭泉,蜀将马谡为魏将所败处。


(2)陇城说——《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城县,中西南至州(秦州)一百二十里。本汉略阳道,属天水郡。初,……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城,隋开皇六年改为陇城县。又有街泉亭,蜀将马谡为魏将张郃所败。


(3)陇城东北说——《太平寰宇记》巻150: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在县(陇城)东北六十里,汉立街泉县以属天水郡。即三国时马谡为张郃所败之处。


(4)秦安东北说《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75:街泉废县,在秦安县东北。汉置县属天水郡,后汉省。《郡国志》略阳县有街泉亭,即古县也。三国马谡败处。《寰宇记》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在陇县东北六十里,即马谡败处。


按:上述4说,第4说街泉亭在秦安县东北,与第3说在陇城东北实质是同一说。因为清代陇城县已废,所以《嘉庆重修一统志》提出秦安东北说后,紧接着又引了《太平寰宇记》的陇城东北说,加以补充。《读史方舆纪要》卷59,《甘肃新通志》卷13,《通鉴地理通释》卷6等书同。因为这些地志是层层相因,均笼统地说街泉亭在秦安县东北,而不详注其具体位置,加之陇城西北说,陇城说之分歧,这就是导致学术界专家们至今说法不一的主要原因。主要代表如下


(1)陈可畏:“街亭只能是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街子镇”“所谓街亭即今甘肃秦安县陇城东北六十里的街泉亭故城之说是完全错误的”。


(2)刘满:“因此,古今人们所说的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东北六十里街泉亭故城(其他应在今甘肃张家川县北)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是可以作为定论的” 。


(3)徐日辉:“当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之陇城镇”。


(4)薛方昱“我们认为三国时马谡所失的街亭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二十五里的恭门乡上城子”。


在上引4种说法中,因刘满先生的文章是针对陈可畏的文章立论的,只是未能指出具体所在,无法作更深入的比较研究,故从略。


陈可畏先生的文章,最大的贡献就是否定了街亭在陕西勉县的说法。他说:


《读史方與纪要》云:“西县城,在(秦)州西南百二十里……蜀汉建兴六年,武侯屯西县,使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师败,武候进无所据,乃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大清一统志》及《秦州志》同明、清秦州治所在今天水市。这就是说,西县故城在今天水市西南一百二十里,刚好位于今天水市通往祁山堡的中间,而不是在今汉中勉县西的西县故城。此城本名白马城,北魏正始中才在这里置嶓冢县,至隋始改为西县。很明显,现在汉中西县城所有的诸葛亮遗迹,都是后人伪造的。


陈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西县不在汉中勉县而在天水市西南。


确切地讲“西”泛指西方和西部地区,始见于《尚书·尧典》,司马迁曾予引用。作为具体的地名,当始见于公元前82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六年以前的不其簋 。这件传世的秦庄公时期秦的器物,上刻有“广伐西俞”的铭文,其中的“西”,实指秦汉间以西县为中心的这一地区。还有1978在甘肃天水市吴砦乡与陕西省宝鸡市交壤的风阁岭乡出土的秦昭王甘六年戈,上刻有“西工室”铭文。 秦昭王廿六年即公元前281年,也就是说至少从这时起,“西县”作为地名便建置于天水市西南天水镇至礼县东北永兴乡一带地。 1919年在天水市西南出土的秦公簋,其盖上就刻有秦汉间“西”县的表记。三国时期西县地望未变,属于曹魏的行政区。因此,将诸葛亮兵出祁山的西县移植于陕西汉中一带,无论从那个角度讲,都是错误的。


不过,陈先生依《读史方舆纪要》等认定街亭在甘肃天水东南街子镇的结论,却有不妥之处。陈先生的立论根据是以蜀军的进军路线,即:陈仓——陇山——上邽大道而言的。认为蜀军没有过渭河,因而街亭在渭水以南的相关地区。对于陈仓——陇山——上邽大道,刘满先生认为是不存的,否定了陈先生的说法。其实这是“陇山道”的一部分。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陈仓渭水道”,即:从陈仓沿渭水至吴砦后向南绕行麦积山到上邽,亦可从吴砦向南取道汉中(见示意图)。从示意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干线“陇山道”和“狭路”“陈仓渭水道”并存。“陈仓渭水道”我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建安十九年,马超在领导氐人击败夏侯渊后,遭内部暗算,一家老小皆死于赵衢之手以后马超率兵进围祁山。祁山是曹魏西部的重镇,消息传到长安,诸将认为应先报告曹操后再行出兵。夏侯渊认为从长安到曹操驻地邺城往返四千里,等到请示回来,大势已去。于是以应急之举“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部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 。这条道路是小道,但却是出入关陇最近的捷道,非万不得已不用。因此街亭之战时魏将张郃不走小道而走陇山道,即:从陇山(又名陇坂)东侧的雍县(今风翔)、隃麋(今千阳)、汧县(今陇县)翻陇陀山至街亭与马谡交战的。这是一条由关中通往陇右的重要交通线,诸葛亮与曹魏所要争夺的也正是这条交通线。街亭之所以重要,就因为扼守着该线的咽喉要地。曹魏大军每次从关中西击蜀军,走的都是这条交通线。《晋书·宣帝纪》载:


司马懿


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魏明帝)…乃使帝(司马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等讨亮。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又《三国志·张部传》载: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


上引两条资料,均指建兴九年诸葛亮第二次兵出祁山的事,记载的是司马懿、张郃从关中驰援陇右(天水一带)的行军路线。这里有两处地名值得注意,一是隃麋,二是略阳。隃麋即今陕西省千阳县,在陇山以东。往西越陇山便到了略阳,这两处均在渭水以北。由此可证,街亭之战时张大军走的正是这条“陇山道”,而且是以争夺街亭为主要战略目标的进军路线,因此,蜀军不过渭水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街亭在渭水以南也就不存在了。


至于薛方昱先生提出街亭在今甘肃张川县东12.5公里的恭门乡上城子的说法,最主要的一条根据就是:“略阳城并不等于街亭。三国时的街亭,就是西汉的街泉县城。据《汉书地理志》,街泉与略阳是西汉并存之县。因此不能把街亭故城与略阳故城混为一谈。”同时认为“汉代,三国时的略阳故城在今秦安县五营乡的蔡河村”。不过此说并非薛先生的发明,乃是吴洁生先生于1984年提出的。 薛先生提出“略阳城并不等于街亭”之说,细心考察,似有不妥。《水经注·渭水注》有:略阳川水历略阳川,“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川水。又西迳略阳道故城北”之记载。可知在略阳川并存着“略阳城”和“略阳道故城”。而且是略阳城在略阳道故城之东。略阳道,西汉所置。《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天水郡辖略阳道。是略阳道为西汉所置之证,而“略阳道故城”则是西汉略阳道的城,与东汉无关。因为《水经注》清楚地写着“略阳城”。査略阳城乃东汉所置。《后汉书·郡国志》载:汉阳(天水)郡辖十三城,略阳是其中之一,而且在略阳下记到“有街泉亭”。这就说明街泉亭(街亭)是在东汉的略阳城,与本人的论点并行不悖。


第一,薛先生在承认街亭就是汉街泉县系笔者观点的同时,又指出西汉街泉与略阳是并存之县。此说不错。但东汉以来,建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后汉书·郡国志》记道:汉阳郡十三城之一的“略阳有街泉亭”。这就是说东汉以来街泉亭在略阳城范围之内,与西汉时期的略阳道故城并无多大关系。如是,东汉以来街亭与略阳城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另外,薛先生在文中既然认可街亭就是街泉亭,那么略阳有街亭自然是顺理成章。第二,薛先生在该文中说:“西汉的街泉县,东汉时并入陇县(今张家川县城南胡川附近),该城降为亭”。这段说法确有校正的必要。东汉的陇县,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陇,刺史治”,就是说东汉的陇县是凉州刺史部所在地,东汉末年撤凉州,并入雍州,魏文帝时分置凉州,治武威。《水经注·渭水注》载“秦水西经降陇县故城南”,秦水即今张川县治的后川河。其准确地望,陇县在今张川县治一带地。但这与“略阳有街泉亭”毫不相干。退一步讲:薛先生认定汉略阳城在今秦安县五营乡的蔡河村(实际上是古略阳川水的下游地段),这里距张川县治有40多公里,且张川县为陇县治,那么依《后汉书》的记载,略阳的街亭怎么置在越过陇县12.5公里处的地方呢?第三,至于实地考察,该城我也曾几次实地踏勘,作为宋城无可非议,有大量的耀瓷碎片,但作为汉代街泉县城,因内涵不清尚无法证明。


二 文献考察


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马谡失街亭,导致了蜀军的全线崩溃,《三国志》中马谡、王平、郭淮、张郃等传,不厌其烦地作了重复记载。《华阳国志》卷7,《资治通鉴》卷71均对马谡失街亭所造成的后果作了生动的记载。《说文》曰:“街,四通道也。”可见街亭之得名,一是有泉,二是处在四通的险要道口上,为兵家所必争,这是我们考证街亭位置的又一线素。《三国志·张郃传》载: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这一句十分重要。从“不下据城”这4个字来看,街亭是一座扼守在要道口上的城池。尽管西汉街泉县省之为亭,但作为军事据点的城池却一直未废。再从“略阳有街泉亭”这一记载表明略阳城有街泉亭(街亭)。这在当时是存在的。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在收集案例的《封诊式》里有这样一例:


盗马 爰书:市南街亭求盗才(在)某曰甲缚诣男子丙,及马一匹……丙盗此马、衣、今日见亭傍,而捕来诣。


这里的街亭,就是城内所设的亭。又《续汉书·百官志》注引《汉仪》称:“雒阳二十四街,街一亭”。但从三国时期街亭发生的激战看,街亭是借了略阳城才有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的失误。从《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看略阳城在略阳县是没有问题的。东汉的略阳县,即西汉的略阳道,其范围当今甘肃省天水市的秦安县、清水县、张川县和平凉地区的庄浪县之间。依据史籍记载,在这个范国内的兵家必争之地,那就是略阳城。


(1)《后汉书·来歙传》载:


(建武)八年(32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隗)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废弊。帝(刘秀)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溃走,围解。


(2)《后汉书·隗嚣传》载:


八年春,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城。…嚣自悉其大众围来歙。公孙述亦遣其将李育、田弇助嚣攻略阳,连月不下。


《后汉书·隗嚣传》


(3)《资治通鉴》卷43在记载此事时说道:


八年春,来歙将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斩隗嚣将金梁。


上引3条材料说明东汉初期略阳县的略阳城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隗嚣割据今甘肃天水一带建立“汉复”政权,并与四川的公孙述结成联盟企图自治。在东汉统一的过程中,刘秀曾几次发兵攻打隗嚣以平陇蜀,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发生在公元32年的略阳之战,奇袭略阳如“腹内挖心”,使隗嚣的山地防御体系迅速瓦解, 第二年他就鸣呼哀哉了。从上面的记载得知略阳城是座具有战略意义的重镇。魏明帝(曹叡)就曾评论说:“昔汉光武遣兵县(悬)据略阳,终以破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魏明帝将略阳城与合肥、襄阳、祁山等重镇并提,可见略阳位置的重要。所以当来歙袭得该城后,刘秀高兴地说:“略阳,嚣所依阻,心腹已坏,则制其支体易也” ,这就是说得失略阳关系陇右安危。魏文帝也曾说:“来歙始袭略阳,文叔(刘秀字)喜之,而知隗嚣无所施其巧” 。从这一点来看,与后来街亭所处的位置十分相似。而且该城直到汉灵帝时还发挥着它的作用。《三国志·夏侯渊传》载:


(建安)十九年(214年),…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渊收遂军粮,迫至略阳城,去遂二十余里,…大破遂军,得其麾旌,还略阳,进军围兴国。


夏侯渊


可见略阳城在东汉末年仍居重要地位。三国时期由于街亭战役的影响,才使略阳城黯然失色,但作为地名,仍在使用。因而也为后世产生了不少的麻烦。


三 实地踏勘


那么略阳城的位置又在何处呢?《后汉书》所载来歙克略阳城和《三国志》所载马谡失街亭这两次战役时,对于地理环境的生动描述是我们实地考察时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也就是说,街亭即是略阳城者,其所在的位置必须完全符合上述两次战役所描述的全部地理条件。笔者曾多次踏勘街亭位置各种说法的地理环境,以实际考察按核文献,西北说,东北说都不能成立,陇城说最为符合。现逐层讨论如下。


(一)陇城西北说和东北说均不能成立


李贤注《后汉书·光武纪》载:


(略阳)县名,属天水郡。故城在今(唐)秦州陇城县西北。


《通典》卷174载:


陇城,汉略阳道,故城在今(唐)县西北。


上引李贤注和杜佑《通典》均主略阳故城位于陇城西北说。李、杜所说陇城,指唐代陇城,即前节所说当今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陇城镇,今为陇城乡所在地。照李、杜的说法,略阳城地望就要座落在当今秦安县正北或偏西北的葫芦河(古名长离水)两岸,这一带三国时是长离羌屯聚地,有显亲、兴国等县。其中兴国正处于秦安县正北长离水东岸,在隋唐陇城之西北。是指西汉略阳道故城而言。前节所引《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建安十九年,张郃、夏侯渊征讨马超、韩遂,当韩遂退保兴国后,夏侯渊是以略阳城为大本营攻击依附韩遂的长离羌屯,并进而围攻兴国的。可见略阳、兴国不是一地。既然兴国位于隋唐陇成之西北,而略阳、兴国又不是一地,那么,东汉略阳城不在陇城之西北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陇城西北除兴国一带地处交通线上,其它地方皆不在交通线上,实地考察,东汉略阳不能处于隋唐陇城之西北是符合实情的。那末李贤、杜佑之说是怎样提出来的呢?前文已述及,两汉时之陇县治当今张川县治,略阳古城当在两汉陇县治之西北,李、杜则误为隋唐陇城之西北了。


《续汉书·郡国志》载:


陇城县,(秦州)东北一百二十六里。本汉县,即略阳道,属天水郡。后汉改天水曰汉阳。


《太平寰宇记》卷150载:


略阳道属汉阳郡,有街泉亭是也。…汉略阳道废城,在今县西北。……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在县(陇城)东北六十里。汉立街泉县以属天水郡,即三国时蜀将马谡为张郃所败之处。


张郃


上边宋人乐史所说:“汉略阳道废城,在今县西北”的“今县”是指北宋的陇城县说的。北宋时的陇城县治,已由隋唐之秦安陇城镇移至今天水市北道区附近,其西北即今秦安县境,这当是《中国史稿》说街亭在“甘肃秦安”的依据。但是,我们在秦安县境南至渭水、北至兴国一带考察,这一地区没有一处符合可以“激水灌城”而又“依阻南山”的地理形势。唯独秦安县城有水有山,但秦安县城仅建于金代正隆年间。在此以前其地不处于交通线上,而是一片洼地。由此可见,略阳道废城在宋陇城西北也是不能成立的。至于乐史所说街亭“在县东北六十里”,是指秦州“东北一百二十六里”的隋唐陇城而言,即今秦安陇城镇。去其东北六十里,当在今张川县治附近。经过实地考察,张川县城确为古代通往关中、安定、天水的路口。这里地势比较险要,县城位于陇山下的川地上,有后川河(古称秦水)通过。但后川河距源头仅10多公里,流量不大,无法“激水灌城”,而周围地势也无“依阻南山的条件,更无法安置高详、王平两军之守地。我们又以张山川县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几十里进行考察,也没有发现有一处具备街亭或略阳城的条件的。也就是说东汉略阳城和街亭在陇城东北说也不能成立。


陇城街泉


(二)马谡所失街亭即东汉之略阳城,隋唐时期为陇城,唐时期为陇城,当今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陇城镇


此说即前节所引《元和郡县志》卷39的说法:“陇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唐代元和时期的秦州即今天水市,距陇城镇60公里。陇城西南距今秦安县治45公里(按:北宋以前由天水至陇城不经今秦安县城,是沿山东北直行,故云百二十里。今于古代。从公路从天水至城绕秦安而行,较远秦安至陇城这一段绕山而行,有九十里),东距张川县30公里,是古代通往关中、天水、安定、金城的总路口。这里地势特别险要。南北二山夹川对峙。略阳古城遗址,座落在陇城乡百米之处即文献中的陇城,当地人仍叫略阳城,又叫大城故今称陇城乡。从遗址往东7.5公里处是张川县的韩川大队西去8.5公里处是秦安县的五营公社。也就是说从韩川大队到五营乡有16多公里,这是一条狭长的河谷川地,中间宽约0.5公里至2公里不等,北河流贯其中。北河,即古文献中所称的略阳川水。今名五营河、清水河,是秦安县境内葫芦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石庙村北麓。西东流径古战场街亭、略阳,然后入葫芦河并入渭河。略阳川水今年流量0.63立方米/秒,径流量1994万立方米,水流清澈。在略阳川水南边台地上至少距今8000年以前就有先民在居住,著名的大地湾遗址就座落在此。略阳川水在古代水量要大于今天。其河谷最狭处与南山相连,略阳古城遗址跨立在狭路中央。略阳川水由东向西流,在该城处形成U型蛇曲,并侵去了该城的东、北二门。该城古代之所以称略阳城,就是以略阳川水为名;又称陇城,是因隋唐略阳城为陇城县治;别称大城,则是在该城东0.6公里处有一座宋城,人称新城,其规模小于古城。略阳川水流经城北。所以人称北河。关于这条河水,《水经注》有详细的记载。《水经注·渭水注》载:




(略阳山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左则阁川水入焉。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社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川水又西迳略阳道故城北。渠水出南山,北迳埿峡北入城。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同注又载:


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石辅将朱宠,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夜袭击嚣拒守将金梁等,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激水灌城。光武帝将救之……。


来歙


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证实该地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即:在今天的古城(陇城、略阳城)以东有5条小河一条支流由南向北注入北河(略阳川水);一条支流由东至西汇入北河;又有条由北向南注入北河。它们分别是:城东0.75公里新城大队处蹄谷水(今风沟水)南北注入(参见街亭战役态势图)。东1.8公里张堡大队处南室水(今魏家沟水)南北注入。东2.5公里张沟大队处金里谷水(今张沟水)南北注入。东3公里处平相谷水(今王李沟水)南北注入。东3.8公里张川县马河大队处有较大的马落川水(今马关河)由北向南注入,当地人又称马家河。东5公里榆树大队与张老河大队之间有破社谷水(今张老河)南北注入。东6公里连柯大队东北处有一较大的川水(今南河)由东向西汇入。东6.5公里韩川大队以南、连柯大队东北处有较大的石鲁水(今木河)南北注入。北河(略阳川水)经8河相汇,流至该城时已具规模,雨季时节,涨起水来相当可怕。同时,又发现两个向题:第一,《水经注》所说:“埿渠水北入城”的记载今已有变迁。该埿渠水(今李家河)是由南流北,但并没有入城,而是迳城的西边汇入白杨泉水(今南小河)、其中一部分曾改入护城河共入北河。但是,从地名和位置上看,该水正位于城西与西关之间,在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当是通过该城的。还有《水经注》“右则单溪西注”一句,所指的当是阁川水(今南河)的不同方位而言。此处只有南河一条,西流别无它水。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此句指略阳川水对左之阁川水言则为右,其西流无他水入之,故云单溪西注。”杨氏的意见是正确的。第二,由于陵谷变迁,《水经注》所记载“一水二川”的情况今已不存,而是“一水一川”。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曾几次详细考察该地,并邀请有关地质人员共同探测,才发现今存古城北岸在古代确实是一片川地,并与该城北门的川地相连,河水从中穿过,即“一水二川”。为什么今天看不见呢?原因是地震所引起的后果。强烈的地震造成北山大面积的滑坡,覆盖了北岸原有的川地,同时又压迫北河(略阳川水)极度转弯向南流去,形成今天所见到的U型蛇曲。地震所造成的断崖,至今明显可辨。


天水一带在地质学上,是多震区,自古以来有记录的地震就达上百次之多。据袁林先生《西北灾荒史》的统计,震中在天水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3次。其中的唐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734年3月19日)的7级大地震最为严重,这在《两唐书》及其它书中都有记载。还有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1654年7月21日)的8级大地震,使秦安一带山崩滑坡屋倒城塌灾情严重。至于山崩,更是触目惊心。据统计: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秦安山崩;泰定二年(1325年)秦安山移;明嘉靖二十三年(1546年)秦安山摧,塞鸡川水经年不流;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秦安北山崩,陇水壅不流者数月等。①陇水即古称之瓦亭水,长离水,今称葫芦河。从上引不完全资料足以证明历史上多次的大地震,大山崩滑坡对该城的破坏是多么的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在东汉初年该城是完好的。确实是“一水二川”,只要在北岸稍以筑堤,就可“激水灌城”(参见街亭战役态势图)。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个重要情况:在该城的北岸,即北坡,当地人称“夜战坡”。据说就是当年来歙战金梁的地方,有“来歙斩金梁,一夜战破”之说。査地方志也有类似的记载。《直隶秦州新志》卷2《秦安》条云:


夜战坡,东九十里。汉来歙袭隗嚣处,有白马寺。


这条记载与口传是一致的。为了验证其说,我们聘当地老人为向导着重查看了周围的山势和有关地方,认为此说并非杜撰。因为北坡在当时为一片开阔地,面对北门,背靠北山,其山上有通往安定(今庄浪以北)的小道。当年来歙从番须、回中袭略阳,走的就是从平凉至庄浪然后翻山抵该城北门的。这不是大道,所以有“伐木开道”之举。当时守将金梁正据该城,重点布防于南边路口上。该城当时为四门:南为正门,北为后门,东西各一小门供百姓出入。直到解放前南门仍有一道护城门(重门),门为铜铁所造,因此又有“铁打铜铸略阳城”之说。来歙之所以走北门,就是采取偷袭的办法,结果金梁在夜间仓猝迎战中兵败身亡,来歙遂占该城,又引起隗嚣灌城之举。关于白马寺,原在北坡东北山上,建于何时不详,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毁没。我们从考察中所获得的这些资料,与文献记载对照,可以充分证明东汉略阳城即今秦安县陇城镇之古城,马谡所失街亭也正是这座略阳古城。


四 综合分析


公元228年(蜀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从斜谷道进攻关中,实际上率主力兵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应亮(实有二郡),引起魏国上下片惊慌。魏明帝亲镇长安,遣曹真、张颌分路迎亮。诸葛亮当时所行的路线,是从今陕西汉中出发,经今陕西略阳沿青泥河西北上,经过今甘肃的成县,北上攻占祁山,取得北进的大门。天水、南安二郡降蜀后,形势对诸葛亮极为有利,他亲自坐镇西县,派马谡据守重地街亭,以保障进入关中的通道,并作为东进的据点,伺机出陇入关。古代从陇右入关中有三条路。在渭水以北有两条大路。一条是自河西经宁夏再翻六盘山从今平凉沿泾水南下抵长安,称之为北大路。另一条就是自河西经兰州、陇西再从今天水至陇城(宋以前不经今秦安县治)经张川翻陇山(古称陇坻)沿湃水南下,至风翔、宝鸡达长安,历称中大路(陇山道)。渭水以南有一条便道,就是从今天水东南取道吴岩乡(即宋吴砦、清三岔厅)沿渭水抵宝鸡。建安十九年张郃征讨马超、韩遂即走此道。诸葛亮坐镇西县,所选择的正是从天水抵关中的陇山道,街亭正处于该路陇山东侧之中。魏军西进的布署也正是兵分两路,张部率领的5万主力,走陇山道,直对马谡而来。曹真率领的是侧军,他打败赵云之后,进兵安定,收复月支城(见曹真本传)。月支城为当地吏民杨条等人乘乱所据,见曹真到便开门投降,并无蜀军。从曹真进兵安定来看,走的是北大路。傍渭水南岸的“陈仓渭水道”由曹魏控制,不在决战之列。所以魏蜀两军的主力都摆在陇山道上决战。马谡为蜀军先锋,统大众在前据守;张郃为魏军先锋,率精锐远道进击,所以街亭战役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略决战。


再看街亭战役的态势。在陇山道上,从甘肃秦安至陕西陇县,长达153多公里,中隔小陇山,交通险阻。在这条翻越陇山的大道上,至今树立着汉代的修路碑刻,以及宋、明、清历代所修建的古城堡。从陇山道全线来看,不仅略阳城历史悠久,而且也只有略阳城及其周围形势最为险要,控扼着陇山道的中枢。该城南边依山,北临河水,东西两侧均有较大的开阔地,便于大军作战。同时,也完全符合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的文献记载。该城东侧有“四坪山”(坪,即山顶上的塬);该城西侧的开阔地,今称“常营”、“大营”和“万人坟”等地名,还有10多个10余米高的小土峰,现存1峰,当是用作瞭望的烽火台,所有这些都是古战场的标记。在这一带,至今不断有铜镞、铁刀、盔甲、三角马刺以及带“蜀”字的弩机等兵器出土,更是古战场的物证。在陇山道的其它地方则少有三国遗物的发现。所以说这里正是马谡失街亭与魏军战于南山的遗迹。当时魏军有步骑5万,蜀军少于魏军,只有1万左右,双方兵力6万左右,只能在较大的开阔地,乃至包括附近几里,甚至十几里的山、塬上进行,否则很难想象怎样交锋。马谡迎战魏军,“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又将高详、王平分置于东西两侧,使之互相接应。高详所据列柳城,在今陇城东6公里处的连柯山上。列柳城,当地人称连柯城,有古城遗址,南有便道通天水,是街亭的东大门。王平所守之地,据本传载:“鸣鼓自守,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考察地形,按核记载,当在今陇城西8.5公里处的五营公社南山上。这里山势较峻,且多有沟壑,便于伏兵,往东有道路直通天水,为街亭扼守退路。也就是说,从地形地势以及遗址和出土文物,可证今之陇城镇与街亭战役的文献记载完全吻合。从陇山道的全线来看,马谡失街亭,就丢失了控制陇山道的略阳川谷地,使天水等地则无险可守。所以诸葛亮“进无所据”, 只好匆忙退兵,从而导致了全线的溃败。


陇城镇在民国25年出土了一口上面铸有“汉大丞相诸葛武侯制 ”字样的大铁锅


陇城镇出土的各种兵器上面铸有“蜀”字


1700年来,失街亭由事关诸葛亮兵出陇右战略成败的一次重要战役,演变为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当年两军征杀的战场今天已面目皆非。经过数十次的考察,得知当年街亭战役的范围,大体上是以今秦安县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为中心展开的,东起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龙山镇连柯川,西至秦安县五营乡的景阳川沿古略阳川水(今清水河)河谷地带及河南边的一、二台阶地及塬上进行。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作战面积约48平方公里。 这里正是后人凭吊、领略当年兵戈相交人喊马嘶血染征衣的街亭古战场。



编辑:闫亮文


主编:伏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