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麓钟是谁,《七绝:呈父亲》全诗解析是什么?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75

《七绝:呈父亲》全诗解析是什么?

该诗首联直言离开家乡求学,务必“成名”,否则,誓言不还,表示决心之大。

次联紧承“誓不还”,推开一论,谓人生一世,无须固守家乡,人之一生贵在奋斗,应先天下人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老死故里,言外之意,山外有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人生理想。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毛泽东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

扩展资料

《呈父亲》是毛泽东1910年秋天创作的。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

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尽管毛泽东说他不废婉约,但纵观他的诗词无不豪情万丈,大气磅礴,英姿勃发,志存高远,这首诗也不例外。

1910年春,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师从堂伯父毛麓钟(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

在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接受了更多新思想教育,经毛麓钟推介,阅读了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创作这首《呈父亲》的时候,毛泽东年仅16岁。那年秋天,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一心要把他送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顺生希望毛泽东将来能继业发家。

此时,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年少有为、胸怀大志的毛泽东自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局限于此,他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实现更大的梦想。毛泽东借助亲戚和同族长者,说服了父亲,同意他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临行前,他根据前人的诗略加修改,写成了这首诗献给父亲。因为账簿是他父亲每天必须看的,毛泽东便将写好的诗抄在一张纸上,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面。毛顺生看到了这首诗后告诉了大家,这件事就流传了下来。

毛顺生去世后,此诗一直由表兄文运昌珍藏着。建国初期搜集革命文物时,他母亲文氏家里的人把这首诗交了出来。

七绝是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毛泽东这首七绝《呈父亲》表达了他从小要做一番大事的决心和勇气,也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深情厚谊。

在当时,能够说服父亲,冲破传统观念,立志走出家乡,成就人生梦想的举动是非常了不起的。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者,都要具备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这首《呈父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的老师是谁?

  先后有文正莹、毛宇居、李漱清、毛麓钟、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七位老师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

  【补充说明】

  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字师陶。湖南长沙人。读过六年私塾。在本乡教过十年蒙馆符定一是毛泽东的中学老师,他于1908年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回湖南执教,历任岳麓书院院长、湖南省教育总会会长、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学校校长。

  毛宇居,即毛泽启,又名蕊居、禹居。他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韶山冲的乡邻常请他代写书信、对联等,有“韶山一枝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李漱清(毛泽东塾师)

   张干(毛泽东在一师时的校长)

  罗元鲲(一师历史教员)

  杨昌济,伦理学家,教育家。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名怀中,字华生,1871年4月21日出生。杨昌济两次乡试不中,后在家设馆授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189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不顾山长阻挠,毅然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戊戌政变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他的这种精神,学子们称为“达化斋法门”而竞相仿效。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宣统元年(1909)留学英国,专攻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任教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商专、一中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老师是谁?

毛泽东有5位私塾老师:

文正莹(毛泽东的亲二舅)、邹春培、

毛宇居(毛泽东的堂兄,有“韶山一支笔”之称)、李漱清、

毛麓钟(毛泽东的堂伯父)

毛泽东1913~1918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三位老师:

杨昌济(长沙板仓人)、

徐特立(湖南长沙县人)、

袁仲谦(湖南新化人)

蒋介石有6位家塾老师:

1892年~1895年,任介眉

1895年6月~1898年,蒋谨藩

1899年,姚宗元

1900年,毛凤美

1901年,竺景崧

1902年,毛思诚

蒋介石有3位学堂老师:

1903年,凤麓学堂,周枕棋

1906年,龙津学堂,监学毛思诚老师

1907年,陆军速成学堂,军校总办赵理泰

蒋介石其他老师:

1908年,振武学院,监理委员长福岛安正

1910年~1911年10月,野炮第十三联队,联队长飞松宽吾

毛泽东的老师是谁

首先说一句

毛泽东的老师很多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

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学前塾师文正莹

文正莹,字玉联,号玉钦,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坨。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两岁多至八岁都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毛泽东领会得很快。舅父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不久毛泽东居然能写得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文正莹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

文正莹还相当重视对后辈们做人方面的教导。他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要学生们诵读、熟记,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临行前舅父送给毛泽东一本《康熙字典》。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他常借图书报刊给他。1910年秋,父亲决定让毛泽东停学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文正莹会同毛泽东的几位老师亲友一起说服毛顺生,让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毛泽东的母亲身体不好,常住在外婆家受到悉心照料,母亲去世料理后事等都是舅舅妥善办理的。对此毛泽东极为感激。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文正莹一家被列为“匪属”屡遭缉捕。1929年2月,军阀许克洋将文正莹抓获,严刑拷打,逼他声明同毛泽东脱离舅甥关系,招供甥媳杨开慧的下落,均被他严词拒绝。后经地下党组织发动湘乡各界乡绅联名作保,他才得以获释。文正莹回家后就重病不起,于同年6月27日去世。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毛泽东才从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得知舅父去世。他十分悲痛,立即回了一封长信,其中说道:“八舅父仙逝,至深痛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八舅父一家甚为关怀。他曾6次邀请表兄文运昌进京。毛泽东动情地说:“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

1902年春,父亲将8岁的毛泽东从外婆家接回,送入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塾师是邹春培。邹塾师与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同辈,所以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他则称毛泽东“石三讶子”。邹春培教学认真,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他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但毛泽东早就会背诵了。他又教《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他教学生填红蒙字,但毛泽东不填,要自己放手写,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但在另一方面他却不叫先生省心。有一次邹先生外出,给学生们布置了背书的作业。一个多小时后,邹先生回到私塾看到空无一人。过了很久,学生们才一个个水淋淋地回来了。邹先生知道这一定是毛泽东带头游泳去了,便严厉责问他,却遭到顶撞。毛顺生知道后要毒打他,他离家出走了三天。经过这次“斗争”,父亲对他的态度变温和了。

一次,毛泽东又带头淘气,这次邹先生没有体罚他,而是罚他对对子。先生出上联“濯足”,毛泽东不假思索,立即对以“修身”。先生不禁连连点头。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邹春培感到自己已教不了毛泽东,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

新中国成立后,当毛泽东得知邹春培已经谢世,他十分怀念,曾三次给邹春培的儿子邹普勋写信致以问候。1951年9月,他邀请邹普勋进京,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时,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

毛宇居,即毛泽启,又名蕊居、禹居。他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韶山冲的乡邻常请他代写书信、对联等,有“韶山一枝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他仍然是那样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但他仍是那样顽皮淘气,使老师深感头痛。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一面背书,一面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也孝敬先生一份,先生却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先生气得涨红了脸,指着天井说,“我要你做一首赞井的诗。”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借题发挥,颇有寓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回味。毛宇居惊喜难抑,终生不忘。

后来毛宇居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

1907年夏,毛泽东离开了井湾里私塾,停学在家务农,但是在以后,他们的关系一直没断。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病逝,毛宇居协助料理后事,毛泽东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长诗和两副灵联。毛宇居将祭文收藏起来,保存了30年,新中国成立后交给政府,刻于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上。这是现知毛泽东所写古典诗词中最长的一首诗。

1921年春和1925年上半年,毛泽东两次回乡,均去拜访毛宇居,并将家里的私事托付给他料理。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各地考察农民运动时再次回到家乡,毛宇居率全家父老在毛震公祠召开欢迎大会,并致欢迎词。

大革命失败后,毛宇居冒险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的批语,共一万多字。1932年,毛宇居曾冒死保护毛泽东的祖坟;他还尽力保护和照顾毛泽东的亲属,如毛泽覃的妻子周文楠、儿子毛楚雄、岳母周陈轩等。

1940年,毛宇居等人一起在家乡第四次修订韶山毛氏族谱,其中诗赋多出于毛宇居之手。在反动统治下,他以极大的勇气称赞毛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

毛泽东也一直没有忘记他。当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后,他们立即书信取得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问候。湖南解放不久,毛泽东便给毛宇居捎信,邀他来京相聚。

毛宇居曾三次进京看望毛泽东。1951年9月,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毛宇居,安排他出席国庆观礼和国庆宴会,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当天气渐冷时,毛泽东给他买了皮大衣和皮鞋。毛宇居牙不好,毛泽东又派人送他到医院镶了牙。

1952年冬,毛宇居受韶山乡政府委托第二次进京,请毛泽东为家乡新办的学校起名、题名,毛泽东听说家乡办学校,非常高兴,就题写了“韶山学校”,他解释说:“现在办小学,以后学校发展还可以办中学、大学。”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曾到这所学校视察,与全校师生合影留念。1958年,湘潭县委想创办湘潭大学,又一次委托毛宇居进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泽东再次热情接待了他,并题写了校名。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交代工作人员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大哥接来”。毛宇居夫妇和孩子们来到韶山招待所,毛泽东与他们作了长谈。

6月26日下午,骄阳似火,毛泽东邀毛宇居在韶山水库游泳。游泳过后他们一起来到了毛震公祠,看到这里的陈设依旧,毛泽东心潮难平,他对毛宇居说:“1927年我回来考察农民运动,你们就在这里敲锣打鼓欢迎我。”毛宇居惊异地说:“主席,你还记得?”“怎么不记得呢,你还在欢迎会上致词:‘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毛泽东顺口背出了当年的欢迎词,更让乡亲们钦佩不已。

当晚毛泽东宴请当年的老党员、赤卫队员、军烈属和乡亲。他将毛宇居安排在上座,并第一个向他敬酒。毛宇居激动不已,连忙起身谦让:“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回答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的尊师佳话很快在韶山一带广为流传。

1964年9月29日,毛宇居在韶山病逝,享年83岁。

校外塾师李漱清

李漱清,又名李吉力,1874年生。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湘潭师范和长沙法政专科学校,曾在韶山李氏族校等学校执教。他博学多才,思想开明,是一位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

严格地说,毛泽东并未在李漱清的学校里读过书。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自学。刚好李漱清学成归来,他家与毛泽东家仅距几华里。

一天的劳动结束后,毛泽东常常跑到李家屋场上找李漱清,师生海阔天空地畅谈。李漱清热情地向他灌输维新救国思想,推荐新书,认真地帮他修改作文。毛泽东则向老师汇报读书心得,请教种种问题。一次李漱清向他推荐了一本叫作《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书。毛泽东读后受到极大震撼。几十年后他还感慨地说:“在这个时期,我也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李漱清这里,毛泽东接受了最早的维新救国和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

1911年至1921年毛泽东在湘乡、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每次回家总要看望李漱清先生。1925年2月毛泽东由上海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李漱清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并将自己的儿子李耿侯介绍给毛泽东当秘书。李耿侯很快成为农会骨干,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韶山第一个党支部的5名成员之一。

1925年8月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特邀李漱清协助办报。李漱清虽已年过半百,仍辞别妻儿欣然前往广州,到宣传部图书室工作,帮助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后来毛泽东又推荐李漱清到湖南省政府工作。

李漱清先后送自己的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参加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没有忘记这位“激进派”老师。他得知老师仍健在,立即于1949年11月17日复信给李漱清的儿子李介侯:“尊翁健在,可为庆贺,尚祈转问候之意。”

1951年,毛泽东邀请李漱清进京。9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李漱清及湖南一师的张干、罗元鲲等师长,一一向他们敬酒。饭后陪同他们游览中南海,看电影。国庆节又邀请他们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这次李漱清在京逗留了48天。临行毛泽东送给他一套制服、一件呢子大衣、人民币100万元(旧币),一本亲笔签字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952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聘请李漱清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改任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12月,李漱清在家乡病逝,享年83岁。

东茅塘私塾塾师毛麓钟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毛麓钟又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号云阁,1866年生于韶山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清末曾做过几任县丞。他自幼天资聪慧,在祖父教导下潜心攻读诗书,26岁考中长沙府学秀才,是当时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长沙府学秀才,深受毛氏族人和乡邻称誉。

但毛麓钟思想上并不守旧。他主张废科举,办新式学堂,学西方技术,富国强兵。他在韶山开办了一所中西合璧式的私塾,招收毛氏族人中文化基础较好、思想活跃的青少年入学。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他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和为人,也不再淘气,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毛麓钟对他格外看重,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给他点读了《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辅导他阅读了《资治通鉴》、《孙子兵法》、《贞观政要》等关于“治乱兴衰之书”。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较全面的中国文史知识的基础。

毛麓钟十分喜欢古典诗词,造诣很高。他辅导毛泽东读了许多中国历代诗词名篇,并教毛泽东赋诗填词。在他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给毛泽东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向他推荐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那里面许多文章道理新鲜,文笔流畅,毛泽东读后顿觉思想开阔。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10年秋,毛泽东得知湘乡有一所新式学堂,很希望去那里读书。但他父亲要把他送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麓钟与文正莹、毛宇居、李漱清等一起说服毛顺生,使毛泽东得以走出韶山冲到湘乡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这是毛泽东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毛麓钟于1921年因病早逝,毛泽东十分悲痛。1925年他回韶山从事农民运动时,曾特地到东茅塘悼念毛麓钟。毛麓钟的儿子毛泽普小毛泽东26岁,父亲去世时他才一两岁,由母亲抚养成人。1938年他到延安后立即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并先后被安排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湖南省计委副主任、科委副主任、中共韶山区委书记等职。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在同塾师毛宇居叙旧时,他深情地说:“那时我能读书,可就是不好好读,后来在家种了两年田,到了东茅塘麓钟二伯手下读书,才晓得用功了。我二伯不愧是韶山的秀才,教书育人很有办法哩!”

毛主席的老师都有谁?

一、“他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毛泽东和文正莹

  二、“蒙以养正,圣之功也”——毛泽东和邹春培

  三、纯儒·塾师·堂兄——毛泽东和毛宇居

  四、一个失业的法科生——毛泽东和毛岱钟

  五、“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哩!”——毛泽东和毛麓钟

  六、“没有他,我只怕进不了洋学堂”——毛泽东和李元甫

  七、“洋学堂”里的“洋先生”——毛泽东和萧佚名

  八、政治ABC的入门向导——毛泽东和贺岚岗

  九、“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跟您学的”——毛泽东和符定一

  十、“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毛泽东和柳潜

  十一、“老先生一生淡泊,难能可贵”——毛泽东和胡汝霖

  十二、恩恩怨怨五十载——毛泽东和张干

  十三、“欲栽大木柱长天”——毛泽东和杨昌济

  十四、五载师生缘 一世不了情——毛泽东和袁仲谦

  十五、一代师表启后昆——毛泽东和徐特立

  十六、半个多世纪的师友之交——毛泽东和黎锦熙

  十七、风仪师友 志同道合——毛泽东和方维夏

  十八、“他是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毛泽东和王立庵

  十九、表史·挚友·恩师——毛泽东和王季范

  二十、开明的第一师范校长——毛泽东和孔昭绶

有关伟人的良师诤友的故事

他是毛泽东的第一位良师毛麓钟墓地在韶山发现

昨日,韶山管理局向社会公布:经过专家论证,韶山最新发现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毛麓钟的墓葬,并得到了毛麓钟后人的确认。同时,韶山管理局还作出决定: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第22个教师节,凡在9月10日来韶山滴水洞参观的全国游客,凭教师资格证可免费参观滴水洞景区和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毛麓钟的墓葬。墓葬坐落在滴水洞半山腰毛麓钟是毛泽东五服之内的一位堂伯父,也是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他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病死于1921年夏天。他中过秀才,成为韶山冲屈指可数的一位学子。毛麓钟死后葬于滴水洞的半山腰,与毛泽东祖父母的坟虎歇坪相距不远。在韶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滴水洞半山腰的毛麓钟墓葬前,墓葬坐西北朝东南,约10余平方米大小。四周用麻石和混凝土围起,并刻有碑文,上书“一九九八年春十九派显考毛公麓钟显妣毛母贺氏之墓子泽承、泽合、泽葵、泽普率子敬立。”看得出,这是毛麓钟的后人所立的。韶山宾馆罗隆军总经理向记者介绍,韶山管理局将对墓地进行维修,新铺一条小水泥路,直接通到墓前,新辟一个景点供游人瞻仰。众多塾师中他对毛泽东影响最大据考证,毛泽东早年在湘乡、韶山读私塾时,先后有文正莹、邹春培、毛咏熏、周少希、毛简臣、毛宇居、李漱清、毛麓钟等塾师授教。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当属毛麓钟。毛麓钟的家在韶山冲东茅塘。毛麓钟开办的是一所中西合璧式的新型私塾,教有10多名学生,而毛泽东这个本家侄儿却是他认定的天资聪慧、记忆超群的有用之才,因而对其十分器重。他常向人说:“润之有超群的领悟力和非凡的记忆力。”他精心指导毛泽东点读《史记》、《汉书》和历代诗书辞赋等古籍,又读了《日知录》和许多时论新书。毛泽东在这里寄宿学习了半年时间。毛泽东将毛麓钟的思想、人品和学识深深地铭记在心,他曾说过在读《三国演义》等书时,“有一天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农民、土地问题,不能不说是毛麓钟“开启民智”教育的一个结果。他说服毛父使毛泽东继续求学毛麓钟对毛泽东的人生转折是起了关键作用的人。是他力劝毛泽东的父亲,才让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了湘乡县城东山新学堂继续求学,随后,到湖南一师读书,从而走上革命道路。1910年,毛泽东父亲毛顺生为了让毛泽东继承父业,决定派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学徒,而毛泽东却坚持要去湘乡县城东山新学堂读书,因而被盛怒的父亲赶出了家门。这时,毛泽东首先想到了一贯支持自己的毛麓钟,于是跑到东茅塘的毛麓钟家借宿。毛麓钟收留了毛泽东,伯侄俩谈心至深夜。第二天,毛麓钟送毛泽东回家。因毛顺生较固执,毛麓钟在征得毛泽东母亲的同意后,约请了毛泽东的堂叔毛钟楚、房兄毛宇居、舅父文正兴、表兄文运昌、王季范等几位亲友一起共同说服毛顺生放弃原来的主张。作为一家之长的毛顺生,本以为要儿子退学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想到毛麓钟等人却众口一词,劝毛顺生说:润芝聪明会读书,如果让他上洋学堂,受到先进的教育,能增强赚钱的本领,将来还有大的造化,可以光宗耀祖。毛顺生也只好听从大家的劝告。毛泽东后来到湘乡、长沙等地求学,每年寒暑假,回韶山都要到毛麓钟家里拜访求教。毛麓钟逝世后,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受党组织委派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还特地到毛麓钟家悼念恩师。相关链接毛麓钟指点毛泽东学诗词毛麓钟酷爱历代著名诗词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毛麓钟很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认为它反映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思想主题,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之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模仿。他十分赞赏诗中那哀婉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有那给世人留下的谆谆告诫。他将这首长诗亲手抄录给毛泽东,让学生吟咏、揣摩。

由于毛麓钟的严格训练,毛泽东对诗歌辞赋的学习进步很快,他不仅熟读了几百首古诗,即使是很生僻的诗句,也能稔熟于心,倒背如流。从庾信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到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等,他都能即兴吟唱,信口背诵,毫无差池。据闻,他的这种熟读古诗的兴趣和超常的记忆力到老不衰,一直伴他度过一生中轰轰烈烈的最后岁月。(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方维夏:毛泽东的良师益友

编者按:

再过3天,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纪念日,今年又恰逢建国60周年华诞。巴陵大地,英雄辈出。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岳阳这块热土上,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不朽赞歌。我们特采撷一组感人至深的故事以缅怀先辈们的历史功绩。

方维夏,1879年出生于平江县长寿街南塘屋场一个小康之家。189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并接受了梁启超、谭嗣同等改良派的先进思想,参加变法维新活动。1911年夏到1918年夏,应中路师范(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聘请任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也在第一师范求学,两人交往十分密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36年,方维夏在游击战中牺牲,毛泽东闻讯后,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痛心疾首。

1911—1918年,方维夏应留日好友湖南中路师范校长孔绍绶之邀,在该校担任学监主任兼教农业、博物等课。政治上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卖国行为,工作上积极编写教科书和教学。他接触了毛泽东(1913年~1918年夏在湖南一师从事学习和早期革命活动),并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

1919年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时,一师校舍被军队占驻,方维夏和校长孔绍绶愤而辞职,积极投入毛泽东发动和领导“驱张运动”中。驱张之后,谭延闿任湖南省督军兼省长,享有崇高声誉的方维夏被聘为省长公署教育科长、湖南省教育学会会长。任职期间,他设法安排爱国青年李六如等在长沙教书,以壮大革命力量。1920年8月,毛泽东等发起筹办文化书社,方维夏投资铜元七千八百元,作为“文化书社”活动费,他是总社36名社员之一,同年又与毛泽东、何叔衡等发起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

1922年,方维夏任省参议员,他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支持工人运动。1924年,身为中国国民党老党员“孙文学说”忠实信徒的方维夏,受毛泽东影响,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他人生根本转折。

1926年秋,方维夏投身北伐战争,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党代表,参加了进军江西,攻打南昌战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方维夏随军北伐转战到了南京。在风口浪尖上,为了稳定军心,他团结将士,在第二军发起了“倒蒋”运动,把部队带到武汉。

1927年,方维夏接受党组织要求,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昌起义,他向贺龙建议将二十军一些不可靠的连长撤换,改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连指挥员,贺龙采纳了这一意见。南昌起义后,方随起义军转战广东潮汕地区,并参加了当年12月的“广州起义”。1928年,方维夏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受党组织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方维夏从苏联回国,先后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总务厅厅长,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开始了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大规模进攻。井冈山下,赣水两岸,血流成河。根据地被分割成十几小块,时任赣南特委宣传部长方维夏和上级党的联系被切断,只好跟随红四团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在桂东、资兴、遂川等地与国民党军多次作战。

1935年4月下旬,蔡会文、游世雄率领从中央根据地突围的部分工农红军进入桂东东边山,与方维夏所率部队会合,合并成立“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队”。

面对着几十倍于我的敌人,1936年湘粤赣边区游击队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化整为零避实就虚转移。高烧、昏迷和患吐血病的方维夏固执要求留下来,蔡会文拗不过,安排了两位警卫员照顾方,然后踏上了转移征途。

4月,方维夏夫妇及警卫员小张、小杨在桂东普乐下庄被敌围困。敌人加紧“清剿”,方维夏等人在被围的仙背山粮食给养困难,靠啃树皮度日。又遭蚊虫叮咬,疮疤满身。体弱的方维夏身染重病。两个警卫员不得不化装成砍柴孩子,冒着危险轮流下山,找医弄药,接触到了原认识的地方游击队员黄犹斌,终于得到药品。后黄犹斌被东平乡反动乡长郭英汾“保安队”发觉,贪生怕死黄犹斌在威逼利诱下出卖了方维夏。4月21日,被收买的黄犹斌,黄甘古、郭先古三人按照郭英汾所设之计来到仙背山,以送粮为名进驻方维夏驻地,并说所居之地不安全,提议往深山转移,并借打厂棚理由支走警卫员,当晚,黄犹斌杀死警卫员。次日,以试枪为由,将正在煮早饭的方维夏夫妇枪杀。

方维夏被暗杀的噩耗,半年以后才传到陕北毛泽东那里。闻讯后,毛泽东痛心疾首对已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担任教育部部长的徐特立说:方先生是我的好老师,好同志啊……

方维夏牺牲后,他的学生方暨南于1948年在平江他的家乡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并刻碑纪念。杀害他的凶手之——黄犹斌被桂东人民政府处决。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桂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该县城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维夏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共平江县委、县政府对方维夏在家乡兴办的学校命名为“维夏中学”,并雕塑了一尊铜像以示纪念。(凌辉)

图为方维夏

伟大人物的老师是谁

哪个伟人?毛泽东的老师有这几个:文正莹(毛泽东的亲二舅)、邹春培、

毛宇居(毛泽东的堂兄,有“韶山一支笔”之称)、李漱清、

毛麓钟(毛泽东的堂伯父)

毛泽东1913~1918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三位老师:

杨昌济(长沙板仓人)、

徐特立(湖南长沙县人)、

袁仲谦(湖南新化人)

毛泽东《呈父亲》

毛泽东诗七绝呈父亲(1910年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的诗歌都有豪情万丈、霸气溢露、语言白话而又不弃用典,文白相兼、充满着竞争意识,歌颂遒劲等特点,这首诗也不例外。写作背景:此诗作于1910年,当时我们的毛主席17岁,说到这个时期不外乎就是内忧外患,辛亥革命、清廷覆灭的前夕这些背景,从“埋骨”“青山”豪情万丈、爱国这些情感,作者情感显而易见,你自己总结就好了。作者背景:1910年春,毛到东茅塘私塾读书,师从堂伯父毛麓钟(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接受了更多新思想教育,经毛麓钟推介,阅读了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秋,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戊戌维新前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之一,在湘乡、湘潭、浏阳三县颇有名气。东山学堂是毛泽东走出乡关,走向社会的起点。

标签: 父亲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