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狱中杂记,求 《狱中杂记》译文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739

求 《狱中杂记》译文

[原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②,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③。有洪洞令杜君者④,作而言曰⑤:“此疫作也⑥。今天时顺正⑦,死者尚希,往岁多至日数十人。”余叩所以⑧,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⑨,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⑩,屋极有窗以达气(11)。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每薄暮下管键(12),矢溺皆闭其中(13),与饮食之气相薄(14)。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15),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16),无可旋避(17),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积贼(18),杀人重囚,气杰旺(19),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20),其骈死(21),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22)。”

余曰:“京师有京兆狱(23),有五城御史司坊(24),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25),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26),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27),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28)。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29),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30)。然后导以取保(31),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32),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33),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馀(34)。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35)。积忧愤,寝食违节(36),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37),同于往圣,每质狱辞(38),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倘仁人君子为上昌言(39):“除死刑及发塞外重犯,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40),别置一所以羁之(41),手足毋械。”所全活可数计哉!或曰:“狱旧有室五,名曰现监,讼而未结正者居之。倘举旧典(42),可小补也。”杜君曰:“上推恩(43),凡职官居板屋。今贫者转系老监,而大盗有居板屋者,此中可细诘哉(44)!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之道也(45)。”余同系朱翁、余生(46),及在狱同官僧某(47),遘役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48),众言同,于是乎书。

凡死刑狱上(49),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50)。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51),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52),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53),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54),然犹质其首(55)。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56);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57)。主缚者亦然(58),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59),勾者十四三(60),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61)。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62)。

余尝就老胥而问焉(63):“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馀,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64)。”主梏扑者亦然(65)。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66):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67);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68);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69),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70)。”信夫!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71),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72),犹未敢然。功令(73):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馀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74),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75)。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76),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77)。”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78),倘复请之(79),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80),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云(81)。

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82),经秋审入矜疑(83),即免死。吏因以巧法(84)。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85)。噫!渫恶吏忍于鬻狱(86),无责也;而道149之不明(87),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88),其枉民也(89),亦甚矣哉!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90)。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91)。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谪戍(92),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93):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94),至再三,不得所请,怅然而出。

[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狱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这是瘟疫发作了呵。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而狱中有老监四座,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当中一间里,在房前的墙上开有窗户,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旁边的四间牢房却没有开窗,可是关在里面的犯人经常有二百多人。每到傍晚便落了锁,犯人的尿尿也都封闭在牢房里,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严冬时节贫穷的犯人在地上睡觉,等到春天地气上升,很少有不生病的。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当深更半夜的时候,活人跟死人脚靠脚头靠头地躺着,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传染上的人多的原因。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和犯案多次的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气特别旺盛,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为罪轻被押以及被牵连的,被当作人证而不该受法律制裁的人。”我说:“京城里有顺天府的监狱,有五城兵马御史衙门的监狱,为什么刑部衙门监狱里关押的犯人竟多到这种程度呢?”杜君说:“近年来的诉讼案件,(只要)案情稍微重一点,顺天府、五城兵马御史衙门就不敢专擅判决;再加上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统统归刑部监狱关押;而十四司的郎史、员外郎当中的那些喜欢多事的,以及官署内管文书的小史、典狱官、看守们,都以关押的人越多越有利可图,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用尽方法捉来。如果进了监狱,不管有罪无罪,一定给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无法忍受了,然后就劝导他们去找保人,放他们出狱住在老监的外边,估计他们家里拥有的财产作为勒索的标准,而得来的钱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竭尽自己的资财来找保人,家产少一点的,要求去掉脚镣手铐住到老监外面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好几十两银子。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做为标本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反而出来住在外面,而罪轻的、无罪的却遭受那披枷戴锁的痛苦。他们心里积聚着忧愁愤恨,睡眠饭食又违背常规,等到生了病,又没有药物治疗,所以常常造成死亡。”和我同案被关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书生及早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僧某人,先后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是不应该受到重罚的。又有个姓什么的用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凡是判了死罪的案件上奏(以后),刽子手就先等在牢房外面,支使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这叫做“斯罗”。家中富有的犯人,同伙就找他的亲属(谈),对贫穷的犯人就当面告诉他。(对)其中受凌迟碎剐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就先刺心脏;不然四肢砍完了,心还不会死。”(对)其中受绞刑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开始一绞就能断气;不然绞三次(还要)加用别的刑具,然后才能死去。”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因此,有钱的贿赂往往要花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没有钱的也要把自己的衣服卖光;一点财物没有的,就按照说过的那样来惩处他。负责捆绑犯人的也是这样,(犯人)不能顺从他的心愿,捆绑时就先折断他的筋骨。每年秋天集中处决犯人时,勾着姓名立即执行的占判死罪囚犯的十分之三四,留着暂不执行的占十分之六七,都被捆绑到行刑的西市去等待命令。那些在捆绑时受了伤的,即使侥幸保留了性命,也要病上好几个月才能痊愈,有的竟然成为残废。

我曾经找一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询问过这件事:“他们跟那些被处决、被捆绑的人,不是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希望得到一点财物而已;果真没有,最后也就宽容宽容他们,这难道不是一种善行吗?”回答说:“这是为了立下规矩以警告其余的犯人,而且也用来惩戒后来的人;不这样,那就人人都会有侥幸的心理。”专管给犯人戴手铐、打板子的人也是这样。跟我同案被捕用木制刑具拷打审问的有三个人:一个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结果)骨头受了点轻伤,病了一个多月;一个人给的(比他)多了一倍的银子,(只)打伤了皮肤,二十天就伤愈了;一个人给(的是他)六倍的银子,当天晚上走起路来就跟平时一样。有人问他们道:“犯罪的人贫富不一样,你们已经从各个犯人身上都得了钱财,又何必还要按出钱多少来分别对待呢?”(他们回答)说:“没有差别,哪个肯多出钱呢?”孟子说过:“选择职业不可以不慎重。”(这句话)真对啊! 刑部里(有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家里暗藏着伪造的印章,公文下发给各省,往往偷偷地更换它,增加或删节那些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人没有谁能分辨真假。那些上奏给皇帝和送各部的公文,还不敢这样做。(政府的)法令规定:大盗没有杀人,以及另外的共同参与作案而人数多的案犯,只要主谋的一、二人立即处决,其余的案犯经过秋天的大审,都减刑遣发到边远地方去服役。案文送上去,其中有立即处决的,刽子手就预先等侯在牢房门外。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一点时间也不拖延。有某姓兄弟二人,因为犯了把持公仓的大罪,依照法律应该立即处决。罪案已经判决了,管文书的某人告诉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们活下去。”他们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判决词不用改动,只不过拿两个列在同案名单后面的单身汉而又没有亲戚的从犯替换你们的名字,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时候偷偷地换一下罢了。”他的一个同事说:“这可以欺骗死去的犯人,却不能欺骗主审官,如果他发现错误再上奏章请示,我们就活不成了。”管文书的某人笑着说:“(他)重新上奏请示,我们这些人固然活不成,但是主审官也要一个个罢官离开,他们不能拿这两个人的性命来换掉他自己的官职,那么我们这些人也就始终没有死的道理了。”他居然这样办了,同案名单中后面的两名从犯马上被处了死刑。主审官惊吓得口张舌翘,但到底不敢追究。我在监狱里,还见过某姓兄弟俩,牢房中的犯人都指着说:“这两个人就是用某人、某人换来他们的脑袋的。”

凡是杀人(的罪犯),如果审判书中没有预谋、故意杀人罪名的,经过秋季的大审归入情有可怜、其罪可疑一类,就可以免除死刑,官吏就借这个规定来钻法律的空子。有个叫郭四的,总共杀过四次人,一次次归入情有可怜、其罪可疑的一类,接着碰到了大赦。(他)即将出狱了,天天跟他的一伙人摆设酒席,尽情高歌到天亮。有人问他以往的事情,他就一桩桩一件件地详细叙说,神情面色是那样洋洋自得,好象是在自我夸耀。唉!贪官污吏忍心于贪赃枉法,是不值得责备的;可是不明白治狱之道,好官也多把使犯人免去一死当做功德,却不去追究那些案件的真相,他们使好人蒙受冤枉,也厉害得很哪!

有些奸狡的人长期关在监狱里,同狱卒内外勾结,很捞了些钱。山阴县有个姓李的,因杀人被关在监狱里,每年能够弄到几百两银子。康熙四十八年,因为大赦被释放出来。在外面过了几个月,(他感到)寂寞无聊没有什么事可干,他的同乡中有一个杀了人的,于是他就代替那个同乡承担杀人的罪名。原来按法律规定不是故意杀人就一定长期关押,终久没有死罪。(康熙)五十一年,又遇大赦,又根据赦令减刑等待发配到边外去戍守。(他)叹息说:“我没有机会再到这里来啦!”按照旧例,发配充军的犯人要转到顺天府监狱关押,等候遣送。那时正好是冬天,停止遣送。姓李的写呈文请求留在刑部狱中等到来年春天遣送,请求了好几次,都没有得到批准,他很失望地转移许多出去。

高中文言文石苞《狱中杂记》的文章概括

  《狱中杂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自开头至“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写刑部狱中瘟疫流行情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

  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书”,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

  第三段,自“凡死刑狱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

  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谳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

  第五段,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

从方苞的《狱中杂记》分析论述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特色?

答: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从"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么意思?

左、右

1、方位词。左和右两个方面(左手右手)。例如:左右逢源|左右为难|主席台左右的红旗迎风飘扬。

明·宋濂《看松庵记》:"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2、名词。身边跟随的人。例如:吩咐左右退下。

3、动词。支配;操纵。例如:左右形势|他想左右我,没那么容易!

4、方位词。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例如:年纪在三十岁左右。

5、<方>副词。反正。例如: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一、“下”是名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例如:《说文》:下,底也。又如:《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 地。例如:《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 臣下;百姓;群众。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4、 方面。例如:《西游记》: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

5、 特指湖泽。例如:《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6、 地表之下 。例如:《礼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7、 里面。例如:《三国演义》: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

8、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下一刻了。

9、 指时间、处所、范围。例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

10、 位在下的人。例如:《论语》:不耻下问。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忍为之下。再如:《资治通鉴》:上下齐同。

二、“下”是动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下来。例如:《左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又如:《世说新语·方正》:下车引之。再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

2、落下;降下。例如:《尔雅》:下,落也。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弯屈。例如:《三国演义》: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

4、卸下。例如:沈约《和谢宣城》:宾主下尘榻。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

5、发表、宣告。例如:《战国策·齐策》:令初下。又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诏既下。

6、去;到。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下襄阳。又如:《资治通鉴》:顺江东下。再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买舟而下。

7、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例如:《史记·陈涉世家》:皆下之。又如:《三国演义》:乐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

8、歇宿;收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又如:《西厢记》: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9、投降。例如:《韩非子》: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

10、居人之下;谦让。例如:《三国志》: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又如:唐·韩愈《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安扎。例如:诸葛亮《兵要》:各依本方下营。

12、拍。例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抚尺一下。又如:清·方苞《狱中杂记》:薄暮下管键。

三、“下”是形容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身分、地位低。例如:《史记》:吾羞,不忍为之下。

2、幼小。例如:上下(长幼;尊卑)

3、次序或时间在后。例如:《孙子·谋攻》:上下同欲。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道齐桓。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自王以下。

【上】【 shàng】〈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11) 时间,时候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上】【 shàng】〈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上】【 shàng】〈动〉

(1) 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如:上心

(27) 涂;搽。如:上药;上色

标签: 狱中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