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啥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94

在一些电视剧里,大家常会看到一些大场面,例如很多官兵拿着告示在城门口搜人,要么就是很多人围着墙上的“通缉令”议论纷纷。通缉令上一般都会画出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犯人的样貌,性别,姓名。而古代的画像技术其实很差,加上要画出很多张去到处张贴,所以画像也是简单的,狠潦草,甚至只有轮廓。


说得难听点,这画像其实连逃犯自己都认不出来。加上稍微打扮一番,可能这些官兵根本认不出来,那怎么抓犯人呢?


其实这就要跟通缉令上的细节说起。在古代要抓人, 一定会将犯人的籍贯,生活地点,身体细节,外表特征联系在一起,画像其实就是个参考,主要还是“文字为主”。在古代老百姓的数字率非常低,所以大部分通缉令都是识文断字的“秀才”来给大家诵读,大家图文结合抓犯人。


通缉令在张贴的时候很多官府也会花大力气印刷很多份,最后到处去张贴,还要给老百姓们讲解。


古代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很弱的地方,很多人真的一辈子不出村的,所以有陌生人来往村子,肯定会被察觉到。通缉令就是提起老百姓的戒备心,让大家知道有人危害自己的安全。


《明史》记载,犯人黄绾的通缉令曾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大同兵变”之中,另一次更是在清朝时期,虽然当时的画像虽然一模一样,但是旁边有不同的文字注释。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赏银,赏银一般都是几十两到几百两,这在古代可是个天文数字,等于真正的一夜暴富。唐代的一个官员一年的俸禄才是十几两银子,这些银子就等于好多年收入了。老百姓面对这么大的诱惑,肯定会积极抓犯人。


而且古代还有连坐制度,要是一人犯罪,亲戚邻里都要受惩罚,通缉令最后就是说,隐瞒不报余罪同罚,所以这些人也会参与抓捕,根据“通缉令”抓人还是有可能的。


相关文章

恭王府和珅照片,谁有和珅的照片或画像

谁有和珅的照片或画像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人,清朝乾隆年间政,治,家、商人、诗人,中国历史上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