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族,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后人吗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60

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后人吗

有的 宣统皇帝溥仪虽没有后代 但溥仪有三个弟弟,七个妹妹,分别如下:

二弟 溥杰(1907-1994年),娶嵯峨浩,生两女。

大妹 韫媖(1909-1925年),嫁郭布罗·润良,无子女。

二妹 韫和(1911-2001年),改名“金欣如”;嫁郑广元,生一子三女。

三妹 韫颖(1913-1992年),改名“金蕊秀”;嫁郭布罗·润麒,生两子一女。

四妹 韫娴(1914-2003年),改名“金韫娴”;嫁赵琪璠,生一对子女。

三弟 溥倛(1915-1918年),不满三岁夭折。

五妹 韫馨(1917-1998年),改名“金蕊洁”;嫁万嘉熙,生三子一女。

四弟 溥任(1918年-在世),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两女。

六妹 韫娱(1919-1982年),字“芯多”;嫁王爱兰,生一子四女。

七妹 韫欢(1921-2005年),字“芯笑”,改名“金志坚”;嫁乔宏治,生两子一女。

其中溥杰与日本皇室女子结婚 有两位女儿 此外,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亦是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仍健在,溥仪有个堂弟,叫金溥聪,本名:爱新觉罗·溥聪,是台湾知名政治人物、学者,马英九重要之幕僚以上均为爱新觉罗的直系,亦有旁系子孙,例如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书法家 启功先生,爱新觉罗·启功”,属正蓝旗,据说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远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祖父都是科举出身,但先生自己并不十分认同。当然,还有一些是养子 养女之类,现在多数“爱新觉罗”姓也有改姓汉族“金”姓的,以上回答不知您满意否

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都有那些名人?

我知道的最有名的是:

(爱新觉罗)启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金溥聪:台湾政治人物(俗称金小刀,是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得力干将),曾任中国国民党秘书长,现任台湾驻美代表。

爱新觉罗启骧:书法家。

爱新觉罗启新:书画家。

爱新觉罗启祥: 书法家。

爱新觉罗启星:美女演员。

爱新觉罗启笛:歌手。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还有一些改姓的或移居国(境)外的也有很多。

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现在还有多少?都在做什么

现如今,姓爱新觉罗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

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当今满清皇室后裔有的对皇族后裔的身份避而不谈,例如大书法家启功,也有的人对皇族后裔的身份为荣,例如女画家爱新觉罗·毓崌。清朝灭亡之后,为了避免被歧视,爱新觉罗氏后代纷纷改汉姓,多数改姓金,少数改姓肇。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皇帝均无子嗣,因此如今的爱新觉罗后裔应为道光后代。

有个特别的现象,爱新觉罗后代职业多为书画家,艺术造诣极高,据统计有100多位书画名家。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代表。启功,本姓爱新觉罗,是雍正帝九世孙,他的高祖父是乾隆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弘昼,即和亲王,也就是说启功是和亲王一支。

但启功先生却从来不承认自己姓爱新觉罗,只说姓启名功,有人曾给他写信“爱新觉罗启功”收,他连看都不看拒收。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的历史普查

后金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

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

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由于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

凤凰网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后代都去哪儿了?

爱新觉罗家族现在都有哪些人

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清朝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不难看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是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如~爱新觉罗·紫薇 爱新觉罗 ·州迪和

其实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亲结婚,几乎是没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现在估计子孙很少.

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赵",有的为"罗"等等,很多.

清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不愿提皇族身份

62岁的崇文区副区长金毓嶂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孙。他说 “我们家的人都不姓爱新觉罗,都什么年代了,姓那个有点儿古怪。”

醇亲王载沣的11个孩子中4个是男孩,除末代皇帝

溥仪外,还有溥杰、溥供和溥任。溥仪无后,溥供3岁早夭,溥杰只生有两个女儿,溥任的长子就是金毓嶂。溥任的次子金毓峑在北京某大学任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三子金毓岚是朝阳区和平街第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还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对于家族中出了两个皇帝,金毓嶂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他的家族对此很不情愿,也很不胜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说。

为爱新觉罗姓氏自豪

在身份证上,这位45岁的女画家名叫毓紫薇,爱新觉罗·毓崌是她的正式名字。姓氏的恢复对她的事业有所帮助。“画会好卖一些,”她说,“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毓紫薇说,自己的画是“有行无市”,大多卖给了朋友。

毓紫薇是崌亲王奕

讠宗的第4代孙女,奕讠宗

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一代醇亲王的哥哥。“从心底里,我对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感到自豪,”她说,“因为我们这个家族里出了康熙、乾隆这样的好皇上。”

难以概括的群体

关于“爱新觉罗”的姓氏,在前北京市民委副

主任赵书看来,“正支的皇族后裔很少自己冠以爱新觉罗氏,旁支的就喜欢这么叫,尤其是在书画界。”他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作“时代功利性”。

在沈阳,60岁的德崇开了一家“爱新觉罗·德崇文化商行”,专门经销清代传统的文化工艺品。如果你叫他“德崇”,他会嗓音洪亮地纠正你:“我是爱新觉罗·溥旻!”不过,他的家谱中的贵族血统要追溯到努尔哈赤才可见到。

对比几个历史阶段皇室后裔或低调或高调的行为方式,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认为,辛亥革命后,皇族后裔纷纷改姓,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强调阶级划分,因此皇室后裔对“爱新觉罗”姓氏比较忌讳;现在他们以家族为自豪,恰好说明社会心态的宽容与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还有活着的吗?

  溥杰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满族,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弟。溥杰的祖父为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伯父为光绪帝,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继承醇亲王爵位,后因辅政为摄政王。母亲是正白旗瓜尔佳氏荣禄之女。

  溥杰有兄弟三人,姐妹七人。依次为溥仪(1906年生)、韫媖(1909年生,嫁郭布罗·润良)、韫和(1911年生,嫁郑广元)、韫颖(1913年生,嫁郭布罗·润麒)、韫娴(1914年生,嫁赵琪璠)、溥倛(1915年生,早夭)、韫馨(1917年生,嫁万嘉熙)、溥任(1918年生)、韫娱(1919年生,嫁王爱兰)、韫欢(1921年生,嫁乔宏治)。

  杰幼年在醇王府作溥仪伴读,于1929年到日本东京学习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溥仪曾勒令其留下并与一满人女子结婚,但被日军发现并破坏),1935年回东北,在满洲国任军职(宫内府侍从武官)。 被赐“紫禁城骑马”的爱新觉罗溥杰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满洲国灭亡。溥杰与哥哥溥仪逃至沈阳打算改乘飞机前往溥仪的父亲和弟弟溥杰日本,在沈阳机场被苏联军队俘获,1950年8月被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羁押,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到1960年11月获特赦释放(11月19日签署特赦令,11月28日执行)。之后与妻子重逢,并度过文化大革命。

  1980年代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1年11月28日获日本立命馆大学颁发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4年2月28日7时55分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死后骨灰一半葬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中山神社(嵯峨家的神社)的爱新觉罗分社内。另一半葬于北京

谁具体说说爱新觉罗家族与叶赫那拉家族的恩怨

叶赫纳拉氏的第一位皇后,是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努尔哈赤刚刚起兵时,叶赫部的族长就觉得努尔哈赤前途远大,于是被年幼的孟古哲哲许配给了努尔哈赤。

等到孟古哲哲成年完婚时,她的父亲已经死了,继任的族长敌视努尔哈赤。而努尔哈赤已经成为了足以匹敌叶赫部的强大首领。那时,由于爱新觉罗部与叶赫那拉有关于“女真第一美女”东哥的争夺,双方关系极差。

由于东哥的关系,爱新觉罗部和叶赫部进行了常年的战争,而作为叶赫部的女人,孟古哲哲在努尔哈赤的后宫里并不受宠。还好,在她嫁给了努尔哈赤八年之后,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又足够的优秀:爱新觉罗·皇太极,日后的清太宗。

凭借这个优秀的儿子,孟古哲哲的地位才开始变好,成为了努尔哈赤的大妃,但可惜红颜早逝,年仅二十九岁就去世了。

叶赫那拉氏的第二位皇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慈禧控制了清廷长达半个世纪,也正是在她手中,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最终逐步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叶赫那拉氏的最后一位皇后,是清朝末代的隆裕太后。隆裕因为是慈禧钦点的皇后,所以与光绪帝的关系并不好,她在慈禧死后临朝听政,实际控制了清廷。也正是她在袁世凯的威逼下,带末代皇帝溥仪退位,结束了清朝的历史。

也正是因为清朝的灭亡,确实和两位叶赫纳拉氏的皇后有纠缠不清的关系,所以才会在民间产生出清初叶赫部首领的诅咒,还有爱新觉罗家族说过“叶赫纳拉氏不得入后宫”的传言。

扩展资料:

将清朝送入末路的,的确为叶赫那拉氏族后代。慈禧太后在清朝末期为实际掌权人,各种政治决策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而在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最终正式签订《清帝逊位诏书》的便是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

从此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之间的恩怨情仇便画上了句号,也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得无数后人研究了解感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赫那拉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弘历的家族成员

父亲: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

嫡母:孝敬宪皇后(1679年6月20日—1731年10月29日),乌喇那拉氏。

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1777年3月2日),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孝贤皇后孝贤纯皇后(1712年—1748年),富察氏。弘历之元配皇后。满州镶黄旗,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

继皇后(1718年—1766年),辉发那拉氏(《清史稿》记为乌拉那拉氏),初为娴妃,名不详。孝仪纯皇后(1727年—1775年),魏佳氏,嘉庆帝生母。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纯惠皇贵妃苏氏、庆恭皇贵妃陆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忻贵妃戴佳氏、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颖贵妃巴林氏、婉贵妃陈氏

舒妃叶赫那拉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惇妃汪氏、芳妃陈氏、晋妃富察氏、容妃和卓氏

仪嫔黄氏、怡嫔柏氏、恂嫔霍硕特氏、诚嫔钮祜禄氏、慎嫔拜尔葛斯氏、恭嫔林氏

白贵人柏氏、金贵人柏氏、慎贵人柏氏、新贵人曾氏、瑞贵人索绰洛氏、福贵人索淖洛氏、秀贵人索绰洛氏、寿贵人柏氏、顺贵人钮祜禄氏、鄂贵人西林觉罗氏、武贵人索绰洛氏、陆贵人陆氏

张常在张氏、宁常在宁氏、揆常在揆氏、平常在平氏

皇长子,永璜(1728-1750),母哲悯皇贵妃。追封定亲王,谥曰安。子二,绵德、绵恩。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纯皇后。雍正帝赐名,隐示承宗器之意,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帝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乾隆三年(1738年)薨,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封履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荣亲王,母愉贵妃,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谥号纯。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质郡王,母纯惠皇贵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纯皇后,弘历欲立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殇,年二岁,谥号悼敏。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殇,未封,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继皇后。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在此不予赘述。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

皇长女(1728-1729),幼殇,未封,母孝贤纯皇后。

皇次女(1731),幼殇,未封,母哲悯皇贵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母孝贤纯皇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

皇五女(1753-1755),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六女(1755-1758),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1775),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下嫁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

皇八女(1757-1767),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1780),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嫁乌雅氏札兰泰。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母惇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扩展资料

乾隆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满族,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历禅位于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与前代一样,重视农业发展,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而且通过人口迁移,开发了边疆地区。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此时高产经济作物大量流入,人口数量暴涨。

“康乾盛世”步入顶峰。乾隆时期清朝延续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在西方工业革命进行的时候,使帝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落后;

参考资料乾隆

爱新觉罗家族后人应该谁当皇上

清代皇室的第四次立嗣,其实就是宣统帝的立嗣问题。宣统帝在特殊时期曾经“立嗣”一次,也成了一桩疑案,而之后直到宣统帝去世,并未再提及立嗣的问题,也留下一个问题,谁来继承,各支又都如何?

首先我们谈宣统帝的那次特殊的“立嗣”

宣统帝的“立嗣”,基本和宣统帝的个人思维和个人喜好有关,其个人意识的凸显比第一、第二、第三次立嗣要突出的多,可以说没什么规则可言,一概就是凭自己的喜好。

最早,宣统帝似乎是想要把溥杰视为继承人的,所以着力培养溥杰和润麒,这个本生的亲弟弟和内弟,是他最宠信的人。而在满洲国时,溥杰娶了日本华族出身的嵯峨浩,被日本人拥立,宣统帝害怕日本人会让溥杰把自己“取而代之”,故而便不再信任溥杰。当然,这种不信任随着满洲国的覆灭,也云淡风轻了,这是后话。

在1936年底,出于对溥杰的警惕以及对日本人的警惕,宣统帝在满洲国宫内府建立了“内廷学生班”,让自己亲支近派的子侄来学习,以后再派去日本留学云云,实际上是培养自己的亲军,也大概有从中选择立嗣的情况。

这个“内廷学生班”都有谁呢?溥俭(班长)、溥佐、溥偀、毓嵣、毓岱、毓嵒、毓嶦、毓嵂、毓恩、毓慈。后来溥佐和毓岱因为“打架”“见了血”,被宣统帝逐回家中,故而只剩下了八个人。这八个人中,毓恩和毓慈都是庄王府的,属于远支,不大可能继承皇位。溥俭、毓嵣、毓嵒都是惇王府的,溥偀是惠王府的,毓嶦、毓嵂是恭王府的。

在后来的生活中,宣统帝也和这几个子侄走得最近,其中最亲近的,在1945年宣统帝逃跑的时候,是毓嵣、毓嶦和毓嵒。这三个侄子可能是最“得宠”的,不过性格截然不同。毓嵒大致属于“愚忠型”,比较呆板,毓嶦属于“叛逆型”,有点傲娇,也很机灵,毓嵣则算是折中派,不过其实很聪明,属于“内秀”型。

结果,这三个被培养了半天的侄子,在苏联收容所时有两个凸显了让宣统帝很不同意的态度。首先是毓嶦,毓嶦在收容所,努力地学习俄语,能跟苏联人进行对话,所以后来所长捷尼索夫便时不时的把毓嶦找到他屋里,不知道在做什么。宣统帝就对毓嶦起了戒心,对毓嶦疏远了。而毓嵣呢,宣统帝当时怕回国受到审判,于是就递交了留在苏联的申请,毓嵒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也交了申请,而毓嵣就没有交,还跟宣统帝叨叨了一番什么“忠孝不能两全”的“大义”,也让宣统帝对他“另眼看待”。

由于这样的原因,1950年夏天,宣统帝在和毓嵒的双人屋子里立他为嗣。

只不过,这次立嗣,似乎在不久之后便有所动摇,毓嵒的书里说,“立嗣”之后的几天,宣统帝问他,“苏联能不能把我们送回中国?” 毓嵒想了半天,据实以报,“有可能要送回中国。”结果宣统帝大怒,说,“我没想到我这样推心置腹地对待你,把你过继给我当皇子,你却想让苏联把我送回中国去受严厉的制裁!”可见一斑。

再后来,宣统帝受到了改造,回国之后也再也不提立嗣的事情了,只是他最疼爱的侄子还是这三个,尤其是毓嵒。据说后来《我的前半生》出版,宣统帝把稿费的一部分给了毓嵒、毓嶦、毓嵣三人,记忆中可能是一人100元,而毓嵒则给了双份,据说也代表着特殊的含义。

叹息的是,虽然宣统帝直到去世,没有再提到立嗣的问题,但是毓嵒则实实在在的在文革中被冠上了“皇子”、“继承人”的名号而遭到了不公平待遇,据说甚至因为这事把他的脑袋打出了血,让人唏嘘。

另外有人说,宣统帝把谭玉玲的骨灰交给了毓嵒,这是立其为嗣的铁证,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我个人也认为如果宣统帝立嗣,一定会立毓嵒,但是我并不认为骨灰一事和这事有关,为什么呢?需要讲一下谭玉玲骨灰的传递。

谭玉玲病逝的时候,宣统帝让两个人穿了重孝充当“孝子”来跪灵,是毓嵒和溥偀。到了1945年满洲国垮台时,一片混乱,“内廷学生班”的其他同学在班长溥俭的带领下从大栗子沟往长春逃,到了长春之后,溥俭将谭玉玲尸骨火化带回北京。溥俭是惇王府的,自然回到惇王府本亲家,于是这个骨灰就带入了毓嵒其叔父溥修所住的南官房十二号。1959年,毓嵒把骨灰送给宣统帝,后来因为李淑贤忌讳,把骨灰又“退回”给了毓嵒而已。

这就是没头没尾的第四次“立嗣”。这次立嗣的特点是选择度极小,宣统帝当时只是在身边的侄子中进行的选择,而且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从宣统帝被特赦之后,再也没有提到立嗣的问题,使得毓嵒的身份十分暧昧,也算是一段公案。

简单来说,毓嵒的确是宣统帝“曾经”立的嗣,但是这个“立嗣”在后来是否还有意义,就两说着了,至少在当代的近派宗支后裔里,对于毓嵒的身份具有比较大的争议。不过我私人猜测,如果真的让宣统帝立嗣,那么毓嵒还是极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