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长,大陆为何不封孔子后人 大陆有孔子嫡系后人吗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383

大陆为何不封孔子后人 大陆有孔子嫡系后人吗

最早的衍圣公是宋仁宗时候封的,但靖康之后孔子嫡系子孙随南宋跑到衢州落户了。之后金再曲阜又挑人封了个衍圣公作为孔子后人。以后元也自己封了个衍圣公。元灭金后可能觉得自己封的不够地道,就把自己封的取消了改认金封的孔子后人。之后元灭南宋,想再改封当时跟南宋跑到衢州的正统孔子后人,但正统的孔子后人不受元封,因此就只能延续金最初封的衍圣公后人为正统一直但现在。金封的衍圣公后人政治觉悟比较高,之后朱元璋厉害他们顺着朱元璋,多尔衮厉害他们顺着多尔衮,北洋厉害他们顺着北洋,整个家族靠着政治洞察力混到现在近代,直到解放战争,他们看走眼了,跟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才有今天。所以现在所谓的孔子嫡传,应该在金的时候就已经是串或者是假的了。正宗的应该是衢州的那支,所以正宗的应该还在大陆,只是没有权威来证实。

孔众 孔垂长 等 百科说是孔子的后人 他们吹牛,B呢吧,还孔子的后人,我不信,那新人静给自己带高帽

谁不想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反正也无从考证。^_^

大陆为何不封孔子后人

如果你指的单纯而纯粹的嫡系继承人,就是指的大宗,就是常说的长子嫡孙。那么大陆没有。

承继孔府的承重孙孔德成,随蒋介石去了台湾,2008年10月20日病逝

其长子孔维益先卒于1989年

其长孙孔垂长目前从商,与吴硕茵结婚后,

其曾孙祐仁于2006年2月出生。

孔子后代嫡系问题

主要还是通过官方认定。

例如,四十六代文宣公孔圣佑35岁卒,无子,其从弟孔宗愿袭爵。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直集贤院,曾上书申明历代对孔子及其嫡裔封号的混乱状况,建议革唐代之失误,法汉代之旧制,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获准。

又如,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字公实)袭封奉圣公。孔若虚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孔垂长1974年出生在台湾,孔子第79代嫡孙,是孔子第77代嫡孙、末代衍圣公、台湾前“考试院长”孔德成之长孙。孔德成为末代衍圣公,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其子孔维益因心肌梗塞形成循环衰竭,于1989年2月26日凌晨病逝,享年五十岁。孔维益不幸逝世,造成孔门圣裔隔代传承。2008年孔德成去世后,孔垂长2009年9月在台湾举行的“中枢祭孔大典”仪式上,接替孔德成担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主持台湾每年的祭孔大典。孔垂长目前从商,2006年元旦在台湾产下一子为孔子第80代嫡长孙,经爷爷孔德成命名为孔佑仁。

希望能够帮到您!

孔子后代还在吗?

孔垂长,1975年7月出生在台湾台北市,孔子第79代嫡孙 ,末代衍圣公、台湾前“考试院长”孔德成之长孙。现任台湾地区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2009年9月28日在台湾举行的“中枢祭孔大典”仪式上,接替孔德成担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2016年4月2日,丙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曲阜举行,孔垂长特来担任主祭官。

自2016年起,每年春季祭孔期间,孔垂长都将到曲阜进行祭祀。

孔佑仁,2006年元旦,出生于台湾,由其曾祖末代衍圣公、前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台湾前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命名,现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之子。

扩展资料

孔垂长是孔子第79代嫡长孙 ,其祖父孔德成与夫人孙琪方育有两男两女。1939年出生的长子孔维益于1989年去世,当时,作为长孙的孔垂长仅14岁。此后,由于孔德成的身体不好,一直由在黎明技术学院教授国文的次子孔维宁参与甚至主持台北孔庙的家祭。直至2004年起,孔德成才指示由孔垂长代替他参加每年9月28日举行的孔子诞辰释奠大典。

开始主持家祭后,孔垂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孔子嫡长孙的身份,开始涉猎儒家学说,自我养成。现在,孔垂长在传播儒学文化、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始发挥作用。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孔垂长

孔子有后人吗?

孔子有后人

孔子只有一个儿子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名为孔伋,字子思。子思师从孔子的弟子“宗圣”曾子,被称为“述圣”。而子思的弟子就是“亚圣”孟子。

以前封建帝制时期,孔子的历代嫡传长孙都是世袭衍圣公,在山东曲阜孔府居住。

孔子后人繁衍,著名的后人包括:

第10代孙 西汉孔藂,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

第75代孙孔从洲,谱名祥瀛,字郁文,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后率部起义。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其子孔令华,娶毛泽东女李敏。

至今有孔子第80代孙,孔佑仁,孔垂长长子。

扩展资料

孔子后世纪念

1、孔子祠堂

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

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圣祠。

2、孔庙

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家族

为什么孔德成是末代衍圣公?为什么他的儿子不是衍圣公?

因为在孔德成之后已经取消了衍圣公的称号。衍圣公指的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宋朝,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完蛋了。清朝皇室作为封建余孽,逐渐失去地位,最终走向泯灭,但同样世袭的衍圣公却仍然作为中国道统延续。

孔德成虽然世袭了旧的爵位,但是接受的却是新的思想。在他15岁时,也就是民国二十四年,有感世袭爵位不宜存于民国,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衍圣公”之爵号。但是国民政府以为道统不可废,乃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成为中华民国唯一的世袭特任官。

扩展资料:

一、衍圣公简介: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

二、孔德成简介:

孔德成(1920年2月23日—2008年10月28日),字玉汝,号达生,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后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是台湾当时少数的世袭官员之一。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衍圣公

百度百科-孔德成

倚天屠龙记中少林三位高僧和张三丰谁的辈分高啊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比少林三位高僧的辈分高。

分析如下:

按照倚天初版,排行是天、无、弘、渡、空、圆。

张三丰的师父是觉远大师,觉远叫无相大师为:“无相师兄”,所以觉远和无相一辈,这么算来张三丰是跟“弘”字同辈。

而《倚天屠龙记》中少林三位高僧是渡厄、渡劫和渡难,当时少林方丈空闻大师是他们的师侄。

因此张三丰比少林三位高僧渡厄、渡劫和渡难高一辈。

扩展资料

觉远是现代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虚拟人物,在小说中由于他弄丢了达摩真迹《楞伽经》被罚挑水,后来为了郭襄,所以受伤圆寂了。

张三丰在当代小说家金庸笔下是南宋末年的人,在元亡时他已一百多岁。他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均有出现,未作为主角,至倚天故事已成为天下大宗师。

渡厄、渡劫、渡难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角色,是当时少林寺辈份最高的三大高僧。渡厄黄面眇目,渡劫白面,而渡难则是黑面。阵法为金刚伏魔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倚天屠龙记

标签: 孔子后人

相关文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国和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有什么关系吗?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国和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有什么关系吗?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所谓的李家后人只不过是统治阶乘的政治手段而已。 南唐的开国君主叫李昪,但是李昪这个名字是他在建国之后,以李唐家后人的身份所改的名字,至于他的原名叫什么,史书上并无记载。 李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