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安能辨浊清:许邵、许靖兄弟和他们的点赞活动“月旦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77

一、风靡一时的“月旦评”

东汉时期,政府选拔官吏主要依靠举察制和征辟制。举察,就是各郡国长官在自己辖区内,推荐德才兼备的人为茂才(秀才)、孝廉,供地方或中央政府备用。征辟,范围则较为广泛,上至三公,下至郡守,都可以自辟幕僚,这些幕僚的一大来源就是举察制举出来的茂才和孝廉。同先秦时代“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相比,举察制和征辟制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作为举察、征辟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士人阶层兴起,成为一股足以影响汉庭的力量。治国当用读书人,读书人依靠经史学问入仕,就成为了士人。而一个家族世代研究经史学问,世代出仕做官,于是就形成了士族。到了汉末,士族已经实力雄厚,甚至出现了弘农杨氏(杨修的家族)、汝南袁氏(袁绍的家族)这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的大家族。


但同样要指出的是,此时的士族还没有强大到如后世东晋时期能够开展门阀政治的地步。其实从东汉、三国一直到西晋,士族作为帝国的高级白领,都是依附皇权的存在,两次著名的“党锢之祸”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掌控朝政的是代表着皇权的外戚和宦官。这引起了士族的强烈不满,士族开始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反对宦官、外戚专权,向朝政施压。后来外戚大将军窦武本身即为名士,自然心向士人,于是士族转而联合外戚,共同对付宦官,抨击朝政。士族自认为品德高尚,号为君子,当时就有“三君”、“八俊”、“八顾”这样的称呼。


士人


然而,士族迎来的是宦官以及宦官背后的皇帝的残酷打压。桓、灵二帝时期,两次“党锢之祸”,将大批士人革职流放,甚至永不录用。但是,返回乡里的士人,却以另一种方式开始对帝国实施影响。士人认为,举察、征辟已经沦为宦官、外戚任用自己党羽的工具,失去了公正与公平。选拔出来的所谓“茂才”、“孝廉”,都是一群攀附宦官、外戚权贵之人,而无真才实学。因此,经过士人在乡里的大肆宣传,“茂才”、“孝廉”眼瞅着就要贬值了。当时的民谣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举秀才(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而这些被“党锢”的士人,在乡里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清议”,即清流名士对一个人的评价议论。士人自认为是清流、名士,要与宦官、外戚这些将朝政败坏的浊流区别开来。因此,一个人是不是德才兼备,要他们这些清流名士来品评,而不是那些浊流郡守来选拔。于是,“清议”就在东汉帝国境内遍地开花,轰轰烈烈的开展。黄巾起义后,汉灵帝喊怕士族和起义军联合起来,因此解除“党锢”,士人再次回到了帝国舞台。


这时候,士人掌握笔杆子的威力就完全体现出来了。“清议”虽然只是一种民间行为,但是却严重影响到了政府的选人用人。由于士人掌控了舆论导向,各地郡守为了维持“茂才”、“孝廉”的好名声,同时也为了自身在士人之间的好名声,开始大量举察征辟获得“清议”好评的人。一个士人,一旦在“清议”上获得好评,立刻就会身价倍增,平步青云。反之则举步艰难,步步掣肘。这是民间评价同官方选拔官吏的一次合流,这就使得“清议”这种民间行为愈发被看中,风靡一时。


而在许许多多清议中,最被人看中的,就是汝南郡许邵、许靖兄弟的“月旦评”。


月旦评


豫州的汝南郡和颍川郡,是汉末大郡,人口众多,民众殷实,故而文化发达,也是清议最为流行的地区。当时颍川郡有“颍川四长”,即陈寔(陈群的爷爷)、钟皓(钟繇的爷爷,钟会的太爷爷)、荀淑(荀彧的爷爷)、韩韶。而汝南郡,则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大本营。虽然后来颍川士族集体投靠曹操,有了从龙之功、荣耀于后世魏晋,而汝南士族的最大代表袁绍、袁术兄弟又被肉体毁灭,导致汝南士族集体衰落,但是在汉末桓灵之时,汝南士族却是力压颍川士族的存在。因此,汝南郡许氏兄弟的“月旦评”才会有如此影响力。


为什么叫“月旦评”呢?因为许邵、许靖兄弟在每月的初一主持评议,主要根据过去一个月发生的大事件和人物事迹,对士人进行品评,故曰“月旦评”。当时被评议的人很多,士人以得许邵一字评价为荣,连后来的魏武帝曹操也未能免俗。当时尚无显名的曹操慕名而来,并且置办厚礼请许邵为他评议。但曹操是士人最为鄙视的宦官之后,在许邵心中,这种浊流有什么资格上月旦评?于是加以拒绝。曹操怎肯善罢甘休,遂使了些手段胁迫许邵,逼着许邵评议自己。许邵无奈,来了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后,乐呵呵的走了。这件事记载在正史后汉书中,野史《异同杂语》也记载了此事,只不过评语变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见,月旦评的评语,不光有评价之意,还有一定的预言功能。


二、著名评论家,清流君子:许邵

那么,主持月旦评的许邵、许靖兄弟,究竟何许人也呢?首先,来说说许邵。许邵这个人,确实是一位“清流君子”。


许邵,初期著名的汝南许氏家族,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喜欢品评人物。当时著名评论家中,太原郭泰和汝南许邵齐名,并称“许郭”。要知道,那个年代,你品评人物的前提是,自身也要道品德高尚,富有才华,经得起悠悠之口。从后来许邵主持的月旦评受到如此欢迎和认可就能看出,许邵自身行的正,走的直。汝南郡太守徐璆很敬重他,征辟他为郡功曹。功曹,主管业绩考核,是一个郡之中最重要的佐吏。东汉时期,一个郡其他官吏可能会出身寒族,但是功曹一职,大多被本地大士族垄断。许邵出任功曹后,郡中大小官吏全部谨言慎行,汝南郡风气为之一变。袁绍,身为汝南第一家族、四世三公袁氏之后,备受士人尊崇。一次,袁绍自濮阳令任上回乡,车马随从众多,但是进入汝南境内后,却主动遣散宾客,只乘一辆马车回家。众人不解,袁绍说道:“我这样大张旗鼓,被许邵看见了该这么评价我呢?”可见许功曹的一句评语,就足以改变一个人在舆论上的形象。也正是如此,士人才如此忌惮许邵,约束自身,修行自身操守。


许邵


许邵虽然久负盛名,但是却不贪恋官位,始终在汝南郡当功曹,也不攀附权贵。汝南士人曾结伴去颍川做文化交流,所有人都去拜望名士陈寔,唯有许邵不去。后来,出自汝南、位列三公的陈蕃丧妻,回乡安葬。汝南郡名人全部出动,去巴结陈蕃,唯独许邵不去。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太丘(陈寔)道广,广则难周。仲举(陈蕃)性峻,峻则少通。”许邵连给自己找借口,都是在品评人物。这是一个将评论作为事业的人。


都说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其实汝南许氏也很厉害,三世三公。许邵的叔祖父许敬、叔父许训以及从弟许相皆位列三公。但是,许相能够显达,却是靠的士人最为引以为耻的一种方式:投靠宦官。因此,许邵也耻于有这样一位亲戚。许相多次派人去请许邵出任自己的幕僚,许邵却避而不见。后来,四世三公、出自弘农杨氏的司空杨彪征辟许邵,许邵也拒绝了。许邵看到天下终将大乱,于是举家搬迁,离开了汝南郡。


许邵首先到达了徐州,获得了徐州牧陶谦的热情招待。众人都劝许邵留下,许邵却对陶谦品评到:“陶恭祖外慕声明,内非真正。”他看出陶谦重视自己只是为了养名,而非真正重视自己,于是南下扬州,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后来,小霸王孙策席卷江东,许邵对刘繇不离不弃,难逃豫章后,在豫章郡终老。


三、百无一用的政治花瓶:许靖

所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许邵、许靖这对堂兄弟,虽然同样因为喜好评论而闻名于世,但无论从品德、还是在为人处世之风上,许靖都远不如其堂弟许邵。二人虽一同主持月旦评,但是私下关系却并不好。许邵当上郡功曹后,一度故意不举察许靖。是因为许邵大公无私,举贤避亲吗?并不是,许邵淡泊名利,但是许靖却是个官迷,许邵是发自内心的看不上许靖。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对堂兄弟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许邵鄙视堂弟许相巴结宦官,不跟他来往。有机会结交名士陈寔、三公陈蕃,却敬而远之。受到太尉杨彪征辟,也不应召,甘愿在地方为功曹。而许靖,被举为孝廉后(颍川刘翊担任汝南太守后举察了许靖),立刻离开汝南,去中央做尚书郎。为了能够进一步显达,曾经以月旦评闻名于世、自诩清流的许靖,竟去党附西凉军阀董卓。许靖也因此获得了巴郡太守、御史中丞的两千石高位,同董卓党羽吏部尚书周毖一起负责推荐提拔官员。


许靖


结果许靖、周毖提拔的官员,如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等人,成了反董卓的急先锋。董卓一气之下杀死了周毖,许靖害怕,于是开启流亡生涯,投奔豫州刺史孔伷。孔伷死后,又投奔了扬州刺史陈祎(此扬州刺史是袁术表奏的刺史,当时令出多门,同一州郡往往有多个刺史、太守)。陈祎失败后,许靖又先后投奔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


东汉士人,常常同征辟自己的长官有“主从之谊”,视自己的长官为主公,即“二元君主观”。所以,在孙策席卷江东之时,许邵视扬州刺史刘繇为主,一路追随,最终死在豫章郡。而多次改换门庭的许靖,却在孙策大兵压境之时,毅然决然抛弃王朗,再次出逃到交州,投奔交趾太守士燮。许靖在交州,不断给已经出任许都朝廷尚书令的颍川名士荀彧写信,又写信给曹操,对他为政之道提出意见。许靖摆出了一副流亡士人却心记家国的形象,因此再次获得了好名声,获得了益州牧刘璋的征召,成为巴郡太守。


结果,当建安十九年,刘备大军包围成都之时,许靖却不顾与刘璋的主从之谊,企图翻越城墙投奔刘备,又被刘璋发现了。幸亏当时成都被围多日,刘璋没心情砍人,否则许靖可能就此命丧成都了。也许这就是许邵当年不举察许靖的原因吧,许邵是把自己这位堂兄看透了。夺取益州后,上至刘备,下至法正、诸葛亮,内心都十分鄙夷许靖。但是,当时益州初定,许靖这种名士是稀罕物,于是法正劝刘备把许靖当政治吉祥物养起来,装点门面:


《三国志 法正传》: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不得不佩服法正看人之准,“获虚誉而无其实者”形容许靖,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刘备接受了法正的建议,在称汉中王后,将许靖拜为太傅,连诸葛亮见到许靖都得下拜。刘备称帝后,许靖官拜三公之一的司徒。然而,许靖在蜀汉毫无实权,继续干着自己的老本行,举荐人才。闲来无事,身为蜀汉三公的许靖还经常与旧友,身为曹魏三公的王朗、华歆通信,共叙旧日友谊。两个敌对国家的三公经常互通信件,也许只有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做到把。


四、乱世安能辨浊清

介绍完了月旦评以及许氏兄弟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乱世,真的能靠“月旦评”这种清议,分辨一个人的“浊清”吗?显然不能。


首先可以看到,月旦评这种民间品评行为,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品评人物的自身操守,没法得到保证。许氏兄弟两人同样声名显赫,共同主持月旦评,许邵其人就是君子,而许靖则更像是个伪君子。月旦评这种活动,评出来的所谓清、浊,只是品评者从自身角度考虑得出的结论,掺杂了太多的个人好恶。许邵这种公认的君子,后来也受到曹魏名臣蒋济的质疑,认为许邵品评人物是根据个人好恶。


其次,这种民间私自品评行为,导致汉末士人开始越发不重视真才实学,而将精力都投入到了交友、养名上,“月旦评”逐渐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可以看到,“月旦评”在民间是多么受推崇,许邵、许靖兄弟为谁点赞,谁就会声名鹊起。甚至于形成了“月旦榜”,这种公然的排行榜。许邵曾评价汝南人樊子昭为“汝南第三士也”,士人之间也要分出高低。相信《琅琊榜》之类的小说,一定是受到了“月旦榜”之类的启发。而后来的吴国大将军诸葛恪更是在《与丞相陆逊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汉末很多的问题,都来自于士人的“谤讪”,正是因为有许多类似许邵这种人,利用自身影响力对人刻意品评,造成了别有用心之人特意的去“养名”、造舆论,炒作自己,为的只是榜上有名,飞黄腾达。东晋葛洪更认为,“月旦评”是士人结党营私的表现。本来汉末士人圈子就已经愈发狭窄,逐渐出现“举贤唯亲”的情况,而“月旦评”无疑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


《与丞相陆逊书》: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如许子将辈,所以更相谤讪,或至于祸,原其本起,非为大雠。


最后,就是月旦评评价一个人过于草率,在月旦评上获得好评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蜀汉丞相诸葛亮曾认为,许邵虽然有识人之明,“月旦评”也可以评价一个人,但是却不能培养一个人。“月旦评”要求一个人过于完美,然而乱世用人,当用长处,一个人有没有才能,有哪方面的才能,怎么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评价就给定性的呢?而在晋代,祖纳(名将祖逖的哥哥)则认为,月旦评评价一个人过于草率。古书《尚书》中规定,考核一个人的业绩要三年时间,而月旦评,一个月就品评一个人物,怎么可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一面呢?而实际上,月旦评也确实有此问题,许邵给予好评的人物,虽然道德品质一般都过关,却大多碌碌无为,无济世之才,比如那位“汝南第三士”樊子昭,最后就没什么成就,不显于史书。


诸葛亮: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


所以,“月旦评”只是在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特定的士人之间的“点赞”活动。乱世之中,需大浪淘沙,区区一个“月旦评”,安能辨天下浊清。


相关文章

吴敬梓历史故事介绍,吴敬梓简介

1、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