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小篆,李斯小篆的特点及意思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261

李斯小篆的特点及意思

特点

1、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4、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始皇26年,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发布政令,在全国“书同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书体,以此颁布天下。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后世篆书艺术之祖,在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因李斯在小篆改定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上曾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唐代李嗣真《书后品》称其书法为:“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窦臮《述书赋》亦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就是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去关照,能当此评价者,可谓不多。

李斯所留下的书法遗存,当是随同始皇出巡,所至之处的纪功刻石作品。这些纪功刻石作品虽然均无署名,但历来史料都确信必出李斯之手,这里权从旧说。见于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处,它们分别是:泰山、琅玡台、峄山、碣石、会稽、芝罘、东观刻石。

七处刻石中,碣石一刻早已没入海中,历代都无著录。芝罘、东观二刻石也早已散佚。峄山刻石原石早已毁于兵火,宋元两代都也曾作过翻刻,至今尚存。琅玡台刻石,为琅琅玡山的摩崖,是天然的石柱,横画均呈弧曲状态,其下垂以及斜曲之笔,皆圆畅流美,自然生动,气息古厚,为李斯小篆的杰作之一。

惜其磨泐太甚,几无完字,作为范本,会给临习者带来较大困难。会稽山刻石,为始皇最后一刻。此石在南宋时尚在会稽山顶,但其字迹几乎全部损泐,后经辗转翻刻,书法已板滞无神,失去原刻风貌。

要之,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风貌者,惟《泰山刻石》而无他选了。尽管有学者考证出《泰山刻石》非原石拓本,但与《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相较,要近于秦篆原貌多多。

扩展资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斯

小篆是李斯所创吗?

小篆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字体,是汉字古文字阶段的休止符,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千百年来,秦朝宰相李斯在秦统一后将大篆(籀文)简化为小篆的说法流传很广。通用著作无不沿袭此说。

但是,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此说依据不足,其主要论据是:小篆是秦代文字的说法没有史料依据,《史记》关于秦统一文字的记载仅“书同文字”、“周道废,秦拨去古文”两句,并说明秦国创小篆,更无李斯造小篆的意思;对李斯一生轶闻琐事均有详细记载的《史记·李斯传》只字未提李斯作小篆的事。因此可以肯定,小篆形成于秦统一之前。秦始皇不过将其规定为全国的统一文字而已,并非新创。

然而,小篆究竟形成于秦统一之前的何时,说法又不尽一致。

一种意见只是否定秦代李斯作小篆,至于小篆具体成于何时却言之不明。如南宋范成大所撰《跋〈诅楚文〉》中就有“小篆非出李斯”之语;民国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叙平先生在《中国文字之变迁》一文中也写道:“小篆就是秦文,李斯要废六国异形文字,用秦文来统一它,并没有另创小篆。”

另一种意见则依据对战国时期秦国文物所载铭文和当时人书法字体的考察,在否定小篆为秦统一后李斯所创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小篆为战国文字之说。对古代文字研究造诣很深的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就持这种看法。

各派论者各持己见,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为什么说李斯写的小篆最好

李斯创造的小篆呈长方形,线条优美流畅,有着严格的比例,又显得朴实有力。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因此,鲁迅也说,秦朝李斯的小篆给人以“ 质而能壮”的感觉。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小篆是李斯所创吗?

小篆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字体,是汉字古文字阶段的休止符,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千百年来,秦朝宰相李斯在秦统一后将大篆(籀文)简化为小篆的说法流传很广。通用著作无不沿袭此说。

但是,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此说根据不足,其主要论据是:小篆是秦代文字的说法没有史料依据,《史记》关于秦统一文字的记载仅“书同文字”、“周道废,秦拨去古文”两句,并说明秦国创小篆,更无李斯造小篆的意思;对李斯一生轶闻琐事均有详细记载的《史记·李斯传》只字未提李斯作小篆的事。因此可以肯定,小篆形成于秦统一之前。秦始皇不过将其规定为全国的统一文字而已,并非新创。

然而,小篆究竟形成于秦统一之前的何时,说法又不尽一致。

一种意见只是否定秦代李斯作小篆,至于小篆具体成于何时却言之不明。如南宋范成大所撰《跋〈诅楚文〉》中就有“小篆非出李斯”之语;民国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叙平先生在《中国文字之变迁》一文中也道:“小篆就是秦文,李斯要废六国异形文字,用秦文来统一它,并没有另创小篆”。

另一种意见则依据对战国时期秦国文物所载铭文和当时书法字体的考察,在否定小篆为秦统一后李斯所创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小篆为战国文字之说。对古代文字研究造诣很深的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就持这种看法。各派论者各持己见,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字体要用李斯的小篆?

因为秦国一直用的是小篆

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统一文字是必须的

那么用什么文字为标准呢,自然是自己本国的文字最好

谁被认为是李斯后书写小篆的第一人

李阳冰被认为是李斯后书写小篆第一人

李阳冰[1] lǐ yáng bing(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赵郡(治今河北赵县),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寄寓云阳(今陕西泾阳)。初为缙云令、当涂令。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秦朝书同文字时用的是小篆还是隶书啊?为什么李斯的泰山刻石用的是隶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包括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其中,秦朝的官方文字为小篆,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而其中李斯书写的《泰山石刻》则是秦朝小篆的典型,并非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秦代产生,到汉代才发展成熟。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扩展资料

小篆与隶书的结构特点

一、小篆

1、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4、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二、隶书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刻石

标签: 小篆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