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故事,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94

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

1、梅兰芳摔盆取真谛

梅兰芳对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总是感到不够满意。一天,梅兰芳下班回家,见夫人福芝芳正在聚精会神的整理衣服。

他想,此时如果让她猛听一声巨响,到底会出现什么吃惊的样子?于是他随手拿起一只兰花瓷盆,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果然,夫人吃惊的大叫起来,并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响才说出话来。就在这巨响的一瞬间,梅兰芳准确的捕捉到夫人吃惊的神态和动作。

2、善待别人的挑刺

1917年12月,梅兰芳唱了好几次《天女撒花》。当地一位富商大放厥词:“这出戏好俗、死板,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还不如看一个骂街的泼妇。

男的扮女的,像什么话?强烈建议你不要再扮什么仙女了,肮脏!”话传到梅兰芳那里,他只是一笑了之。不久,梅兰芳的一位好友利伟诚来看他,利伟诚是‘骨灰级’戏迷。

他看了《天女撒花》说:“今天唱的不大好,两段昆曲里的绸子舞,动作太多了,叫人眼花缭乱,分不出段落、层次。这样唱下去,容易走到油滑的路子上去。建议你纠正过来。”

梅兰芳一听,深感惭愧,自己确实在身段舞蹈上作了随意增减。后来,梅兰芳把身段和绸子舞作了固定,“规矩”演唱。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一连看了三天《天女撒花》。

3、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散场后,梅兰芳找到老人,并用专车把他接到住地,待如上宾。梅兰芳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吾师也。先生言我不好, 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者见梅兰芳如此谦恭之礼,便认真指出:“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你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深觉自己疏漏,于是低头便拜,称谢不止。

4、懂大义蓄须明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不久北京沦陷。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海。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粉饰太平拉拢人心,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

梅兰芳果断拒绝日寇要求,并蓄须明志。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把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高官气急败坏骂道:“在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

梅兰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兰芳把民族大义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

5、和蒋介石暗语交锋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可称幸会。”

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赠与梅兰芳。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随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无比,想劝劝蒋介石。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蒋介石也在上海,就让人给蒋介石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很显然,梅兰芳暗指蒋介石倒行逆施,将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蒋介石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如果你有好下场的。”

蒋介石的回复一语双关,毫不客气。梅兰芳看了字条,长叹一声,大家都是明白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梅兰芳再没和蒋介石来往过。

梅兰芳的故事简单一点?

1、梅兰芳摔盆取真谛

梅兰芳对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总是感到不够满意。一天,梅兰芳下班回家,见夫人福芝芳正在聚精会神的整理衣服。

他想,此时如果让她猛听一声巨响,到底会出现什么吃惊的样子?于是他随手拿起一只兰花瓷盆,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果然,夫人吃惊的大叫起来,并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响才说出话来。就在这巨响的一瞬间,梅兰芳准确的捕捉到夫人吃惊的神态和动作。

2、善待别人的挑刺

1917年12月,梅兰芳唱了好几次《天女撒花》。当地一位富商大放厥词:“这出戏好俗、死板,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还不如看一个骂街的泼妇。

男的扮女的,像什么话?强烈建议你不要再扮什么仙女了,肮脏!”话传到梅兰芳那里,他只是一笑了之。不久,梅兰芳的一位好友利伟诚来看他,利伟诚是‘骨灰级’戏迷。

他看了《天女撒花》说:“今天唱的不大好,两段昆曲里的绸子舞,动作太多了,叫人眼花缭乱,分不出段落、层次。这样唱下去,容易走到油滑的路子上去。建议你纠正过来。”

梅兰芳一听,深感惭愧,自己确实在身段舞蹈上作了随意增减。后来,梅兰芳把身段和绸子舞作了固定,“规矩”演唱。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一连看了三天《天女撒花》。

3、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散场后,梅兰芳找到老人,并用专车把他接到住地,待如上宾。梅兰芳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吾师也。先生言我不好, 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者见梅兰芳如此谦恭之礼,便认真指出:“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你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深觉自己疏漏,于是低头便拜,称谢不止。

4、懂大义蓄须明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不久北京沦陷。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海。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粉饰太平拉拢人心,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

梅兰芳果断拒绝日寇要求,并蓄须明志。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把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高官气急败坏骂道:“在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

梅兰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兰芳把民族大义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

5、和蒋介石暗语交锋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可称幸会。”

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赠与梅兰芳。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随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无比,想劝劝蒋介石。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蒋介石也在上海,就让人给蒋介石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很显然,梅兰芳暗指蒋介石倒行逆施,将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蒋介石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如果你有好下场的。”

蒋介石的回复一语双关,毫不客气。梅兰芳看了字条,长叹一声,大家都是明白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梅兰芳再没和蒋介石来往过。

关于梅兰芳的勤奋故事

故事内容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

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见影。

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於成了着名的京戏大师。

拓展资料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故事?

八岁的时候,梅兰芳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梅兰芳的人生故事简介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童年时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相貌也很平常,两只眼睛有些近视,眼皮总下垂。眼睛既不能外露,又不能正视,显着无神的样子,见了生人还不会说话。因此他姑母用八个字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七岁的梅兰芳在住家附近一个私塾就读,初时因为读书不太用心,成绩自然不好。

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梅兰芳为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梅兰芳的故事

首次露演申城 一炮打响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王凤卿是王瑶卿之弟,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4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汪桂芬对其十分赏识,收为弟子,向他亲授了《朱砂痣》《取成都》等拿手杰作,并指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戏目。王凤卿嗓音宽亮,气势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选入清内廷升平署。至民国初年,他已经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而梅兰芳只是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定王凤卿以须生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元;梅兰芳以旦角挂二牌,包银每月1800元。其实,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的艺术估价并不太高,包银只肯出1400元,但王凤卿是一位热心提携后进的名家,他坚持要加到1800元,并且说:“你如果舍不得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匀给他400元。”许少卿听他这么说,才勉强答应。

  他们到达上海后,王凤卿先领梅兰芳一起去拜访了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如《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新闻报》的汪汉溪,以及文艺界的吴昌硕、朱古微、俞粟庐、徐凌云等。在演打炮戏之前,金融界的杨荫荪托人找到王凤卿,要他们在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许少卿怕鲜头被别处抢了去,起初不肯答应。后经人周旋,才算同意。堂会地点在张家花园,即张园,也称味莼园,位于南京西路、泰兴路一带。整个花园风景优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经常在此雅聚,这里也经常举办展览或进行戏曲、文明戏的演出。堂会设在园中安垲第的一个大厅。这是梅兰芳首次在沪亮相,非同一般,但是,这个戏他与王凤卿合作多次,还是轻车熟路,所以他并不慌张。那天,台帘一掀开,台下就是一个满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对口的[快板]彩声不绝。观众对做功看得也很仔细,出窑、进窑的身段都有叫好声。观众对这位生疏的角儿非常友善和热情。王凤卿的唱腔则更是受到台下的欢迎。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说初战告捷。

  11月4日开始正式在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这个戏院地处闹市的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第一天打炮戏,梅兰芳的戏码是《彩楼记》,排在倒数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妆间扮戏,心里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临到上场,台上打着小锣,检场的掀开台帘,梅兰芳顿觉眼前一亮,因为台前的一排电灯一下子全部开亮了。他初次踏上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种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戏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一时间,梅兰芳心里充满了愉快和兴奋。他打完引子,坐下来念定场诗、道白,接着是8句慢板,就得了个满堂彩。上了彩楼,唱[西皮慢板]转[二六]“手扶着栏杆看端详……”当唱到垛句“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旁”,梅兰芳用了比较新颖的唱腔,观众热情地叫了好。上海观众对这位青年演员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梅兰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响。下戏后,许少卿喜形于色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今天观众的舆论,对你都很好。”第二天贴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打炮戏演得红红火火,卖座极好,观众普遍称赞这次新来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得挑剔的了。

梅兰芳的故事都有哪些?

首次露演申城 一炮打响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王凤卿是王瑶卿之弟,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4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汪桂芬对其十分赏识,收为弟子,向他亲授了《朱砂痣》《取成都》等拿手杰作,并指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戏目。王凤卿嗓音宽亮,气势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选入清内廷升平署。至民国初年,他已经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而梅兰芳只是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定王凤卿以须生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元;梅兰芳以旦角挂二牌,包银每月1800元。其实,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的艺术估价并不太高,包银只肯出1400元,但王凤卿是一位热心提携后进的名家,他坚持要加到1800元,并且说:“你如果舍不得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匀给他400元。”许少卿听他这么说,才勉强答应。

  他们到达上海后,王凤卿先领梅兰芳一起去拜访了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如《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新闻报》的汪汉溪,以及文艺界的吴昌硕、朱古微、俞粟庐、徐凌云等。在演打炮戏之前,金融界的杨荫荪托人找到王凤卿,要他们在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许少卿怕鲜头被别处抢了去,起初不肯答应。后经人周旋,才算同意。堂会地点在张家花园,即张园,也称味莼园,位于南京西路、泰兴路一带。整个花园风景优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经常在此雅聚,这里也经常举办展览或进行戏曲、文明戏的演出。堂会设在园中安垲第的一个大厅。这是梅兰芳首次在沪亮相,非同一般,但是,这个戏他与王凤卿合作多次,还是轻车熟路,所以他并不慌张。那天,台帘一掀开,台下就是一个满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对口的[快板]彩声不绝。观众对做功看得也很仔细,出窑、进窑的身段都有叫好声。观众对这位生疏的角儿非常友善和热情。王凤卿的唱腔则更是受到台下的欢迎。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说初战告捷。

  11月4日开始正式在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这个戏院地处闹市的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第一天打炮戏,梅兰芳的戏码是《彩楼记》,排在倒数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妆间扮戏,心里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临到上场,台上打着小锣,检场的掀开台帘,梅兰芳顿觉眼前一亮,因为台前的一排电灯一下子全部开亮了。他初次踏上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种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戏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一时间,梅兰芳心里充满了愉快和兴奋。他打完引子,坐下来念定场诗、道白,接着是8句慢板,就得了个满堂彩。上了彩楼,唱[西皮慢板]转[二六]“手扶着栏杆看端详……”当唱到垛句“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旁”,梅兰芳用了比较新颖的唱腔,观众热情地叫了好。上海观众对这位青年演员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梅兰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响。下戏后,许少卿喜形于色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今天观众的舆论,对你都很好。”第二天贴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打炮戏演得红红火火,卖座极好,观众普遍称赞这次新来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得挑剔的了。